自然地理答案
1.水文——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水现象的发生、发展、关系和规律。
2.水循环——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不断蒸发蒸腾,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落到地表的水又经过蒸发、凝结、沉淀和径流的变化。水不断蒸发、输送、凝结、下落的往复过程。
3.河流-地面上水流频繁或间歇的排水槽。
4.河流流速——指单位时间内,河流中的水粒子运动的距离。
5.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水断面的水量。
6.河网密度——指流域内主要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即单位面积内河流的长度。
7.地下水是埋藏在地下以及土壤和岩石之间的各种状态的水。地下水包括气态、固态、液态和其他形态。液态地下水可分为润湿态、薄膜态、毛细态和自由重力态。各种状态的地下水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地下水的蓄水构造——地下水的蓄水构造是指由透水岩层和隔水层组成的,能够富集和储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
9.矿化度——一升水中所含的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不包括游离态的气体)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简称矿化度。用克/升表示。
10,胶结作用——地下水中的矿物在颗粒间的空隙中沉淀,松散的沉积物胶结成致密坚硬的岩石,称为胶结作用。
11,潮汐-潮汐是海水水位周期性波动的现象,是地球自转和日月引力引起的。一般一个太阴日有两次涨跌,白天称为潮汐,晚上称为日晷,统称为潮汐。
12、引潮力——地球绕月球质心旋转时产生的天体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组成的合力。
13,异重流——异重流是海水密度差异引起的洋流。
14、赤道潮——潮高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对称,故称赤道潮(或分潮)。
15、潮流——指天体引潮力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水平流动。随着涨潮而产生的潮叫涨潮;落潮产生的潮流称为落潮。6.洋流:是海水沿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又称洋流。
16,海水盐度——是1000g海水中所含的溶解盐类物质的总量,称为盐度(绝对盐度)。单位是‰或10-3。
17.海水密度——指单位体积所含海水的质量,单位为g/cm3,但习惯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一个大气压下水温为3.98℃时海水密度与蒸馏水密度的比值。所以密度和比重的值相等。海水的密度是决定洋流运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18、海洋资源——指其来源、形成和存在与海水或海洋直接相关的资源。
19、水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水的总量。但是,由于海水含盐量高,很难利用,所以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
20.海洋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含有的大量化学物质。
21,海洋动力资源——指海水运动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资源。
22.海洋矿产资源——又称海底矿产资源。包括海滨、浅海盆地和大洋中脊底部的各种矿产资源。
23、沿地貌——原褶皱构造未破坏或轻微破坏时,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基本一致。
24.河床-河床是山谷的最低部分,常年承载着流水。
25.河漫滩——河漫滩是高于河床的平坦谷地,但在洪水期可以被淹没,所以也叫洪水河床。大河漫滩也叫河岸冲积平原。
26、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岩溶引起的一种奇特现象,总称为岩溶。
27.分水岭——一个水系内的集水区称为分水岭,每个分水岭之间的分水岭称为分水岭。
28.沙漠——指气候干燥,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地面覆盖裸露岩石或砾石的自然地理景观。
29.磨蚀——是冰川中携带的岩石以巨大的动压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
30.解冻扰动——未冻结的含水融土在上层季节性冻土和下层永久冻土层的压力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各种褶皱,称为解冻扰动。
31.断层海岸——断层构造线与海岸线平行,断层直接穿过海岸带,海岸线笔直,海崖陡峭,水下岸坡陡峭。
32.海洋侵蚀——波浪、潮汐和沿岸流对沿岸带的破坏性影响通常被称为海洋侵蚀。
34.阶地-阶地是高于当地平原的高地。相对高度小于l00m的称为低平台,相对高度大于l00m的称为高平台。
35.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岩石(土)在重力作用下突然掉落的现象。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广泛出现在山坡、河流、湖泊、海岸。
36.土壤侵蚀——当流水对土壤、风化壳或碎屑堆积的侵蚀量(值)超过允许的侵蚀量(值)时,称为土壤侵蚀。
37.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使原有的非沙漠地区出现类似沙漠环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