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问他为什么喜欢余华,怎么回答,分了段,用口语的形式写下谢谢。

中国有很多作家。我为什么喜欢余华?

我一直相信“缘分”这个说法。也许我喜欢余华,是一种命运的交汇。就好像世界上有很多条路,但我们只是点头,在同一条路上相遇。相遇是“缘分”,只是你不想喜欢,但如果不点头,那一刻相遇,更别说喜欢了。我们知道,我们平时喜欢一个人,不是无缘无故的,往往是来自于他(她)的一些优点,比如外貌、才华、幽默、智慧、谈吐、内涵、爱情、成熟等等。当然也有可能是从他的外在条件出发,比如钱、地位、家庭、车、房子等。,但这些对我来说是另一回事。

到现在,我都没见过余华。他是一个名人。其实很多名人我都没见过。我知道,出名的人很难真正见面。况且我的名字无人知晓,父亲更是无足轻重。即使在扬州,我也没见过名人。最多在高中的时候,只瞥见过县长的侧影,是一个漂亮优雅的女县长。

没见过不代表不能喜欢。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不再像几千年前那样愚昧落后。喜欢孔子,诸葛亮,李白,苏东坡,不用等那么久。现在新歌出来了,过几天就会满街哼。一首新诗出来,马上背诵。远而广之,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把对方表达清楚,这就是科技进步的好处。如果孔子、诸葛亮、李白、苏东坡生在当代,喜欢他们的人会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我也想喜欢一个作家。你不必亲自去见他(她),就像喜欢一个明星,你从他(她)的音乐或电影开始。余华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但是中国优秀的作家很多,但是我喜欢余华。我不是不喜欢其他作家的作品。我只是觉得他们的话很难“诱惑”我。看了他们的作品,我很难有创作的欲望(他们的文字在别人眼里可能觉得很好,但在我眼里,我觉得创作是一件很难很漫长的事情)。但是看了余华的文字,觉得创作是一件很快乐很美好的事情。这也是我喜欢余华,但并不是特别偏爱他的原因。我也赞同其他优秀作家的话,比如国内的张爱玲、苏童,国外的福克纳、马尔克斯、塞格林。

在我看来,中国现代众多作家中,余华是最容易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他懂得深思熟虑,懂得精打细算,懂得取与止。他的几个作品能在国内外获奖,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从《十八岁出门》到《兄弟》的作品,给我呈现出一种持续的上升趋势,余华永远在前进,不像某些作家越来越落后。他的作品虽然少,但相当精,这是余华的特点。另外,他的作品比其他作家更贴近世界,更包容,更容易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真诚的声音。在我眼里,他作品的艺术性也是很强的,看似随意荒诞的文字,实则暗流涌动,颇有启发性。

我一直认为苏是玩弄余华,因为我觉得苏童的文字是一种带有阴郁感觉的罕见的美。看多了他的作品,知道他善于玩弄文字来建造自己的城堡。不知道为什么,苏童的作品正在陷入一个莫名其妙的“漩涡”,让他似乎无法自拔。至少我觉得苏童现在很迷恋这种感觉。后来我一直在想,如果张爱玲活在当下,她的作品会怎么样?诚然,她的作品在40年代是相当轰动的,不仅仅是因为她对整个城市的美丽而悲伤的爱,更是因为她像血梅花一样在世界上罕见的文字。她的文字至今在国内作家中无人能超越。张爱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笔下的灵气和华丽,让人觉得有点窒息。我觉得她的金锁至少是某一类作品的终结。她太厉害了,像是世界上的专家,喜欢用剑掐自己的喉咙,所以她的作品相当吓人(几乎没有人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甚至模仿也会变得可笑)。如果我们和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作家处在同一个时代,我觉得是某些作家的悲哀。还好我和张爱玲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我拿她和余华比,显然是我自己一厢情愿。毕竟他们的风格完全不同。

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从福克纳那里学到了我的写作技巧,从苏童那里学到了我写作的细节和结构,从张爱玲那里学到了我写作的光彩和灵气,但似乎这些都不够深刻,而余华却给了我一种写作的广度和享受,给了我一种无限向上的追求。这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姿态,让我真正懂得如何写作,如何学会思考写作,而不仅仅是写作。之前写作的浮躁和功利,让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不成熟和不理性。经过自己的了解和余华的提醒和引导,我才明白,写作一定是有心的,不是为了名利。现在的我很淡泊名利得失。我虽然身无分文,没有发表过一篇小说(除了在《扬州晚报》上发表的两篇杂文),但已经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调。我记得余华也说过这句话。他说作家不应该太早成名。我很赞同这句话,因为如果你出名了,你的作品创作会受到很多限制,人们会变得胆小怕事,斤斤计较。我觉得在成名之前很容易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这一切并不代表我有多佩服余华。我从不崇拜任何人。我只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用谦逊的态度去学习。

可惜余华这几年的小说相当少,多是杂文。他的散文我很少看,据说挺好的。从很多渠道知道,余华说他在写一篇写不完的文章。他没说是什么,但我肯定他一定是用心创造的,一直在想。他有源源不断的才能像流水一样行动。他从不浮躁、不功利、不奢求过多的品质,注定了他的作品会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这是我所期望的。

最后,我觉得中国不缺作家,但是缺少像余华这样真正的优质作家。更多的作家显得浮躁功利,更显得力不从心,为写作而写作,而不是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写作,更不是用心写作。这些年来,我们的作品多如牛毛,有些显而易见,有些残破不堪,但真正能记住的经典却少之又少。是因为作家习惯了沉睡,还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经不起历史的车轮,一切似乎都是空中楼阁。我不禁有点担心。我担心中国文学没有接班人,担心中国文学不会再出现曹雪芹、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这样的大师。但是,余华的出现还是让我充满了信心。也许用不了多久,中国文学就能成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