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考研真题解答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是政治理论考试。

客观题答案快速搜索:1a2d 3 B4 C5 C6 7b8d 9d 10b 11c 12A。

13c 14a 15d 16b 17 ABCD 18 ACD 19ac 20 ab 21 BCD 22 AC 23 BCD

24 ACD 25 BCD 26 BC 27 ABC 28 Abd 29 BD 30 ABC 31 ABCD 32 Abd 33 BCD

答案23要点(1)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的角度看,换位思考体现的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3分)(注:考生可以从任何角度得分)

(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的一切活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不仅要“看病”,还要“看人”(3分)。

(3)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正视,不要回避;矛盾比较特殊,要全面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4分)

本题考查矛盾的斗争和同一原理以及人的本质属性。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通过现实生活中一对相互矛盾、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对立双方的关系来表达的。可以推断,这道题考查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原理。第二个问题很明确——人的本质属性,联系课本知识就能体现出来。“医生不仅要给人看病”和“更重要的是给人看病”分别指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问题后半部分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就用你学过的东西沿着思路分析回答吧。第三个问题可以说是运用相关原理分析回答实际问题,相对灵活。先根据原理组织语言,然后是例子,再结合两个思路来回答。

相关知识环节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是相互联系的,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包含着向自身对立面的转化,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统一。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对抗性矛盾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斗争形式。不能把斗争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变化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奋斗,身份就无法存在。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异和对立为基础的,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性受到斗争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存在靠斗争,矛盾双方的转化靠斗争。另一方面,斗争不能脱离认同而存在,斗争在于认同。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是政治理论考试。

客观题答案快速搜索:1 B2 C3 D4 b 5b 6 B7 b 8 c 9 a 10a 1d 12a 13c 14c 15a 16d 17ad 65438。

24 ad 25 AC 26 BCD 27 Abd 28 ABCD 29 ACD 30 ABC 31 ABCD 32 ABCD 33 ABCD

34答案要点(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错,是因为她缺乏了解程的直接经验;二是物资占有不完整;三是没有把握住反映程性格的主要事实;第四,她是从已有的观念中推断出来的,所以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这势必造成她对程的想象与现实脱节。

(2)人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实践和调查,掌握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他们必须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制作感性材料,我们必须从外到内抓住显示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

考试中心的题目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回答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看材料背后的问题;第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时不要太注重细节,抓住大意即可;三是将材料与题后问题的两种含义进行比较,联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原理,结合材料,边分析边思考,理清答题思路;四是组织答题,回答问题。

联系相关知识的实践是知识的源泉:①知识的需要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活动满足实践的需要。人之所以成为认识主体,是为了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根本原因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东西,也是因为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转化的对象,它们一个个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是围绕人类实践的需要而展开的。2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直接而现实地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只有通过实践这个中介,客观事物才能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加工客体信息所使用的各种思维模式,都来源于作为客观物质活动的实践,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久而久之,这样有规律的活动就会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形成各种思维模式。例如逻辑格式等。③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间接经验,即实践经验,而是亲身参与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别人通过教育获得的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源的关系。一切真知都来源于直接经验,但任何人都不可能直接经历一切。人类文明的成就依靠间接经验来继承。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偏废。④认识来源于实践不否认人的生理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论政治与治理理论

客观题答案快速搜索:1b2d 3 C4 B6 D7 c8 a9 c 10a 11d 12C。

13 b 14 c 15 b 16 AC 17 Abd 18 Abd 19 BCD 20 ACD 21 AC22 ABCD 23 BD24 ABC 25 Abd 26 ABCD 27 ABC 28 ABCD 29 ABC 30 ABCD

34个回答要点

(1)这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联系,都是针对人类自身的。

(2)自然有其客观规律。人类可以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人类不能无视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

(3)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量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也应该充分利用,但不能过分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如何解决问题(1)“三门”的设计在人类实践中体现了什么样的基本关系?“谁在污染环境?”表面上看,人类污染了环境,但环境反过来报复了人类。所以,其实是人类自己污染了自己。那么,“环境恶化到底是谁害的?”是人自己!“谁在保护环境?”只有人类自己!三个问题都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有意思的是,“开门,每一扇门都是一面镜子,照出来访者自己”的巧妙设计,体现了人类实践中主体的对象化与客体的对象化的双向互动。人类主体既是环境污染的责任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执行者。

(2)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盲目陶醉于对自然的暂时胜利。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人们可以用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真理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对自然的有效改造。人类必须努力实现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不能过度陶醉。

(3)程度是指事物在质量上保持不变的活动范围或幅度。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度是具体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在程度上,质和量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使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保持在一个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要防止人类改造自然的“过度开发”,又要防止“开发不足”,还要坚持适度原则。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只要人们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相关知识链接

(1)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了维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我们必须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而尖锐的问题。自然环境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性问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考虑后代人的需求;今天的人类不应该以牺牲后代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一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得以持续。

(3)中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考虑子孙后代,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克服浪费,加强污染治理。目前,中国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这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不相适应,也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进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论政治与治理理论

快速搜索客观问题的答案:

1 B2 D3 C4 C5 B6 C7 B8 A9 C 10d 11 C 12c

13 a 14 a 15 c 16 ABCD 17 abde 18 BD 19 BCD 20 de 21 BC22 ACD 23 AB24 abcde 25 abcde 26 abce 27 bde 28 ABC 29 ABCD 30 ABCDE

答案要点(1)人的认知过程中,除了理性因素的作用,还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不合逻辑的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在艺术活动中能够驱动、诱发、刺激认知活动。由于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2+。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到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认识到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科学创新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实际问题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有科学自信和科学怀疑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突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就和思维模式。

(注:如果考生在回答1题时谈及理性因素在认知中的作用,可得1分;如果考生在回答第二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片面的,可以给2分;如果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二题可给4分)

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回答材料问题时,一定要以材料为中心,但不要迷失在材料堆里。答题的时候可以先看材料再答题,但是带着问题看材料更经济有效,因为材料提供了很多信息和角度。只有看题,才能知道阅读时需要猎取的主要信息,而题后的问题往往能提示我们答题。

比如第一个问题“既然2+5 = 7在数学领域无可辩驳,为什么2+5 = 10000在艺术领域也有可能”,如果回答问题的角度还难以把握,第二个问题“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认知活动中的科学创新有什么意义”就明确提出了问题。也间接告诉考生在答题时需要准确把握的所有信息:(1)什么是理性,什么是非理性:理性因素是指认知主体的理性直觉和理性思维能力,是对知性意识的识别,包括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非理性因素有两种:第一种是情感和意志,包括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第二类是不能纳入逻辑思维的主观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2)要掌握和回答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认知活动中,人的理性、理智和逻辑因素起主要作用,是主导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认为非理性因素只是干扰和破坏认知的形成。(3)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认知活动中的科学创新有什么意义。(4)将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关系与材料中相应的例子结合起来,分别是“2+5 = 7在数学领域是颠扑不破的”和“2+5 = 10000在艺术领域也是可能的”除了理性因素的作用,还有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以不合逻辑的形式出现的人的情感、意志和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能够驱动、诱发和刺激认知活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2+5 = 10000是可能的。

相关知识链接(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含义。理性因素是指认知主体的理性直觉和理性思维能力,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的知性意识,包括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对事物本质、总体和内在联系的一种认识。非理性因素有两种:。第二类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无法纳入逻辑思维的主观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第一类不属于人的认知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知活动中并对其产生影响;第二类虽然属于人的认知能力,但与逻辑的、有意识的理性思维相比,它是无意识的、无逻辑的,所以也属于广义上的“非理性”因素。(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认知活动中,人的理性、理性和逻辑因素起主要作用,是主导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说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论政治与治理理论

快速搜索客观问题的答案

1 D2 C3 C4 B5 D6 B7 B8 D9 B 10 a 11 a 12 B

13 c 14d 15 a 16 abce 17 bcde 18 ade 19 CE20 acde 21 abce 22 ade 23 Abd 24 bcde 25 abde 26 abcde 27 ABCD 28 abcde 29 ABCD 30 BDE

答案34要点(1)认识事物,要分清粗与细、真与假、内外,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把握事物的本质;要善于区分事物的主次,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照本宣科”的方法,以项为教条,脱离实际,从书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比认知结果更重要。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知能力,才能做好工作。

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思维方法(如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辩证思维方法等。)及其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

本题材料由中国两个古代寓言“九面高相马”和“循图找马”组成,恰好反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而题后问题的设置也与材料有关:“九面高相马的方法有何高明之处?”“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个问题看似针对材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笼统的问题让考生来回答:“为什么说(九方九马的)思维方法比寻找(千里马的)更重要?”

材料半写半说,便于考生理解。如果考生知道这两个寓言的出处及其寓意(可以引申到哲学的相关原理),就可以帮助考生回答问题:“九方高相马”出自刘安的《淮南子?陶要练,“随图”出自著名的杨慎《艺林伐山》;前者主要表现为认知主体的知识背景对选择对象起着重要作用,后者从方法论上表现为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教条主义,指结果相反的愚蠢行为。如果不知道其出处,仔细阅读材料,紧扣要点,不难得出题目所要求的哲学原理,即上面的结论,如第一个寓言故事,需要与伯乐对九方糕的评价密切相关:“取其精华而忘其粗,忘其外。“看到它看到的,却忽略它看到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说的:认识事物,要分清粗与细、真假、内外,取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把握事物的本质;要分清事物的主次,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第二个寓言故事的信息点是:“伯乐之子通读了伯乐写的《相马经》...他根据书中给出的各种数字与自己看到的进行了对比”,体现了他的机械教条,脱离实际,从笔记本出发,机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只要他有以上正确的想法,他就把握住了以上几点。第三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说九方糕像马?”不难回答,因为它的重要信息是:“相视之,人贵于马”,意思是如果你有了九方高这样的观察问题的方法,它将比看马更重要,即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知能力,做好一切工作,因为思维方法是人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比知道结果更重要。这是自然的答案。

相关知识链接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1)现代科学研究一般是在实践的要求下提出一定认识层面的假说,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或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说。经过一系列研究,形成理论体系,指导科学实践。(2)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指导方法。现代科学研究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两者都离不开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辩证思维方法贯穿于科学假说的产生、验证和形成的全过程。(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1)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确认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一些具体关系。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参与科学研究。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因此,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方法体系。③在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中,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定和用哲学辩证思维方法代替科学研究方法的片面倾向;二是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否定和取代辩证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