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报告范文
试卷分析报告参考模板一、原始分数分布分析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5级1班考生73人,实际参考生72人,平均分75和95。按年级分布,最高分89和5,最低分50。80-90学生30人,70-80学生24人,最多;60-70段有14人,90分以上无一人,60分以下有4人。总的来说,这门课的成绩分布合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主要问题、优势和典型错误的分析
(一)试题内容分析
1,试题多样,题量适宜。
试题类型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根据认知能力,分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文章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道分析题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的语言分析和应用能力。
2.试题难度适中。
本次考试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既包括对学生基础知识记忆的测试,也包括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测试。试题难度适中,各年级分值大致为:容易20%,容易30%,中等20%,困难30%。试题充分注重对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查,也注重对学生水平的发展。比如义素分析、歧义结构分析等题目,可以检验各层次学生的真实水平,拉开档次。
3.试题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一般来说,各级题的分值是:背诵占30%,理解占30%,应用占40%。命题涵盖所有章节,既是全面考核,又突出重点。每章主题的比例为:绪论,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占20%,语音占15%,汉字占5%,词汇占15%,语法占25%,语言发展和语言接触占20%。试题设计合理,表达清晰规范,语言简洁明了,试题清晰明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准确具体。总体来说,符合测试设计要求,知识和技术上没有错误;同时为了配合学生考研,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比如用国际音标拼写古诗词,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以致用的需求。
可以看出,这套题基本达到了要求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达到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典型错误分析
从答题卡整体情况来看,客观题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填空题和名词解释两类题型上得分较高,总体得分率应在80%以上,可见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但是很多同学在这两道题上的分数都不高,比如填空题10,有的同学只拿到1;名词解释15分,个别同学只拿6分。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老师平时上课补充的内容不够重视,比如“语义场”、“自源词”,不做笔记,所以失分较多。对于选择题和判断题,学生的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得分率都在20%以下,说明学生还是有很强的给出答案然后做出选择或判断的能力。分析题,有的同学只记住了干栏的要点,却不能通过恰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有的同学虽然举了例子,但并不分析例子,这些都说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有所欠缺。还有少数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不规范。经常出现不一致的句子,错别字也很常见。比如“语义”写成“语义”,“家具”写成“家具”等等。在作文题上,学生的回答也参差不齐,比如,“‘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基本关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很多同学只讲解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列举了一些和内容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的例子,没有对语言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可见,学生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1.教学中应进一步澄清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准确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结构,语言演变的规律,文字的性质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2.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首先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提问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解释语言事实的能力,通过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
3.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配合学生考研和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补充知识、更新内容;及时向学生推荐参考资料,引导和提醒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学习,重视研究性学习,逐步培养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促进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语言课程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试卷质量分析I .试卷评阅概况
文科数学本学期期末考试仍以现行的全国五年制高职公共课程教学为基础,省级学校统一发布的教学要求和复习指导可以为命题依据。经过阅卷质量分析,试卷通过率达到54%,平均分54和1,较上学期有较大提高。答题卡上也出现了很多高分学生,这与各教学点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省里、学校的统一教学指导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总结各教学点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向各教学点发送本学期试卷考试质量分析,希望各教学点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对教学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考试命题解析1、命题的基本思路和命题原则是根据教材和教学要求,紧扣教材第五章中的平面向量;第七章空间图形;第八章重点讲解直线和二次曲线的知识点,注重我省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与后续课程教学的衔接。围绕每章内容,立足于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整体难度适中。2.评分原则一般来说,评分原则是宽、严、适度。客观试题为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这部分试题是唯一的,分数是统一的。避免得分失误。主观题的评分原则是根据知识点,精准试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步骤,分步评分,不重复扣分,最后累加分数。
三、试卷质量分析重点是平面向量、直线、二次线,占总分的70%左右,空间图形占30%左右,基础知识覆盖面占90%以上。填空题13题,空题20题,选择题6题,大题3题***小题8题。两个小时内答题的容量是足够的,知识点的容量也是足够的。平面向量考查基本概念,向量的两种表示法,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量积的两种表示法,* * *线与非零向量的条件,两个向量的垂直与两个向量的量积的关系。考试分数占35%左右。直线和二次曲线的考查,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各种线性方程及其应用,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应用,方程中参数的求解,几何特征的确定,试题分值占35%左右。空间图形的重点是平面的基本性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边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三垂线定理的应用,不同平面上的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包含在试题中(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在复习中还是需要的),这部分试题的分值占30%左右。第三章重点介绍平面矢量、直线和圆锥曲线,其次是空间图形。因此,主次分明,符合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四,学生答案的质量分析
填空题:1到3题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和位置向量的坐标的线性运算,正确回答率在85%左右。大部分同学写向量时漏了箭头,有的同学把第三题的答案(-9,3)答成了(9,3)或(-9,3)。符号不清晰,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向量的线性运算没有完全掌握。第4~7题涉及立体几何,主要考察线与面的关系,面与面的关系。正确回答率在70%左右。还有的同学主要是对空间的概念不清楚,不能确定线与面的位置关系。他们大多不清楚直线在不同平面的位置关系。8~13题涉及解析几何。考查了曲线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线性方程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情况不错,正确回答率70%左右。相反,问题11~13的错误回答率约为65%,这主要反映出学生对各种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感到困惑,对几何特征的位置把握不好,尤其是对二次曲线的几何性质把握不好。选择题:学生平均分12-18,80%以上选择对题1。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平面基本性质中的公理和推论。第二题大概70%正确,学生很好的掌握了两个向量的垂直和两个向量的量积的关系。最错误的答案是问题4和6,其次是问题5。在第5题中,大部分学生选错了(a)或(b ),说明学生对一般圆方程的圆心和半径的计算公式不熟悉,同时也不能掌握用配方法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来计算圆心和半径。尤其是第4题,平行坐标轴,33%的同学选择了(b)或者没有选择(空白)进行坐标变换,说明很多同学对坐标轴平移引起的坐标变换新概念不清楚,对新旧坐标概念不清楚。问题6:很多同学选错了(b),反映出同学们对平行向量和垂直向量的条件混淆不清,对两个向量相等的判断条件不清楚,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第三题:(1)是考察不同平面上的直线所形成的角以及长方体对角的计算。约80%的学生能求出非平面直线a1c1与bc形成的角,但有30%~40%的学生不习惯用反正切函数来表示角度,而是用反余弦函数来表示角度,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引起注意。计算长方体对角线长度只有20%的同学会用一个简单的方法:长方体对角线的平方等于其长、宽、高的平方之和。其余的学生有复杂的计算。(2)问题是检验和证明三点* * *线问题。约80%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在一条三点连线中,两条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用解析法、向量法以及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的综合知识证明”,反映出各个教学点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各种证明方法和思路,值得推广。问题(3)考查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选择矢量积的表达式。第四题:1主要考察动点的轨迹方程。学生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轨迹满足椭圆定义,另一种是根据求解轨迹方程的四个步骤求解,但解法错误较多。第五题:1题是考察给定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渐近线方程,但是很多同学把双曲线中的参数A、B和圆中的参数A、B、C混淆了。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渐近线方程,不能根据渐近线的位置写出渐近线方程。第2题主要考察用向量法证明四边形为矩形的方法,但很多同学用解析几何来证明,严格来说是错误的,要注意。有些学生在证明中逻辑混乱,逻辑推理不严密。在矩形的证明中,他们用“竖着证明竖着”。向量知识不牢,计算向量坐标时,差序不对,导致计算错误。
第六题:此题为立体几何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两个平面的垂直性质和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结果近六成考生得了满分。这类学生掌握了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清晰,能利用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快速证明δδABC和δδBDC是直角三角形。找到bc和cd后,他们可以用三角函数计算cd与平面的夹角。有的同学有一个灵活的思路,构造一个三角形,用一个直角δδAbd连接ad,在这个三角形中求ad,在一个直角δδDAC中求cd,最后在一个直角δδDBC中求dc与平面的夹角,即∠dcb。在20%的同学错误答案中,原因是找不到直角,把直角算成斜边,导致答案错误。近20%的同学空间观念差,空白。有的认为ab和cd在一个平面上,相交,完全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根本没有空间概念的主要表现。五、通过考试反馈的信息对今后教学的建议通过对上述考试命题、试卷质量、答题卡质量、基本概况的综合分析,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是非常必要的。还要将考试成绩通报教学点,以便交流信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分析探索五年制初中专科教育(高职)的教学规律。特别是通过对考生答案的分析,各教学点要开展教研活动,分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分析报告I .基本情况
全卷***26题,对一级知识点和二级知识点的覆盖面也较高,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化,主观题题型丰富:开放性题、探究性题、应用题、操作题、信息分析题等。占一定的分值比例,题型结构比例基本合适,各知识点分值分布合理适当,整体难度和难度结构合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校平均分79和9,优秀率47和9%,通过率90%。其中高二(1)班成绩如下:
职称1234567891011213得分率98%98%92、5% 80% 93% 89% 92% 96% 96% 81% 80% 98% 98%职称:141565438
二、考生答案分析
填空题(1-11)和选择题(12-20)是基础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从考生答案的统计来看,大部分小题考生的得分率普遍较高。有些题涉及基础知识,但背景新颖,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回答这类问题的能力。比如:问题19,20。问题7学生往往讨论不全面,只回答一种情况,导致1分的失分,所以填空题能拿满分的考生不多。
问题21是一个基本的根式运算问题。虽然它涉及到简化偏旁,但情况很简单,但仍然是基本的。第22题以正方形网格为基础,设置基本画法,在对图形的操作和思考活动中考察学生对图形和变换、平行和垂直的理解,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23题每道题的难度都是鲜明递进的,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第24题和第26题因为申请背景,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自己从事观察、数学表达、猜测、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能力,所以本题也很好地考察了过程目标。第25题的内容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形分类组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内涵丰富,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可以说,开放性和探究性是本文的亮点。
第三,试卷体现了课程理念和科学特色。
数学试卷呈现出许多新意,重视试题的教育价值,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又为学生灵活、综合地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探索思维创造了空间和机会。
(1)立足学生发展,注重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
以此为基础的《数学课程标准》,试卷内容不仅注重对数学核心内容、基本能力、基本思维方法的考查,还注重数学思维、问题解决等课程目标的达成。重点考察学生对计算和空间概念的理解,考察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题量适中。
(2)重视应用数学解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试题的教育意义。
试题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以数学视角看待现实世界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否具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数学建模能力,能否用严谨、规范、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
(3)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突出数学思维过程的考查。
本文第7题和第25题为开放性问题,第23题、第24题和第26题为探究性问题。其中,23题形式和内容相对简单,涉及平方、同余、竖等数学知识。,但是不同的考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从考生的回答来看,大部分考生都能顺利完成。
第四,综合印象
2005-2006学年的八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大体体现了的评价理念。我们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结果和过程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发展的评价。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注重个性化评价;同时,我们也注重试题的教育价值。特别是重视几何写作,增加计算量,对我们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如果试卷中没有1和2、23、24、26等重复题,三角形同余知识少一些,四边形知识多一些,试卷会更完美。
& gt& gt& gt更多“样本论文分析报告”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