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汉语言杜甫的学习要不要做笔记?老师说话声音太大,跟不上笔记。
(天津师范大学)
以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选修课《杜甫研究》的笔记,只包含作品讲解、简答题、论述题,但也有一些小题出自这些大题,比较全面。
第一章绪论(历代评论)
第一节唐五代
先举例说明中唐时期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是如何肯定杜甫诗歌的。
1.韩愈的诗肯定了杜甫诗歌艺术的美国性和综合性特点,韩愈的诗《在杜工部的坟上》说“独工部称美,当日诗人无计”;元稹《叙诗作天赐》说“杜诗无涯,无处不达”,《墓志序》说“诗多读给,知小有所学”“古今我已尽,人人独异”;白居易也说杜甫的诗“贯穿今朝,循着律动,尽着意”(《御苑九书》)。他们认为杜甫诗歌的境界是前无古人的,也是李白和陈子昂所不及的。
2.肯定杜甫诗歌的独创性。袁和白都特别指出杜甫的《三官》、《三别》、《车店》等作品是写新乐府诗(元稹《古乐府诗序》)的开山之作,他们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受杜甫的启发并以其为典范的。元稹明确指出“我年轻时很重视我的朋友乐天和巩俐,这意味着我应该以此为优先,所以我不再打算分配古代的头衔”(同上)。
3.肯定杜甫诗歌的抒情性和讽刺性。韩愈主张“不平则鸣”论,认为杜甫是“不得不言者,始得言者”,是“郁结于中,发泄于外者”(《送别孟冬野序》)。白居易还肯定杜甫的诗是愤怒、悲伤和受伤的作品(《洛诗序》)。白元明确指出,杜甫诗歌是继承《诗经》和汉代乐府精神的典范,特别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而杜甫诗歌具有“讽时事”的特点(《乐府古诗词序》)。正所谓“发源于此,意属彼”(白居易《元杂剧九书》),所以能起到“审时政”、“释人情”的社会作用(同上)。
二、唐人对杜甫的评价概述(唐代就有人们对杜甫诗歌的评价)。
1.唐代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诗人在世时不被重视到中唐以后评价逐渐提高的过程。
2.整个唐代,只有韩愈、元稹、白居易等少数有识之士能够给予杜甫诗歌极高的评价,与宋代对杜甫诗歌的认真评价相去甚远。虽然他们是少数,但对后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元稹的《杜甫墓铭》
3.唐人对杜甫诗歌的肯定主要来自诗歌艺术本身。他们看到的是杜甫诗歌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或者说他们从趣味和讽喻的角度肯定了这一点。他们主要从抽象的理论上评价杜甫,但缺乏全面、深入、具体的分析。
4.对于杜甫,唐人更多的是同情他的陨落,尤其是背后的冷落,但对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执着和始终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人民、面向人生的伟大诗人精神肯定是有模糊认识的。
第二节宋代(宋人普遍重视唐诗)
第三,陆游学杜甫诗歌概述。
1.陆游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从小就充分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苦难,所以对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理解,而陆在蜀中的七年与杜甫脚下的遗迹有着更多的接触,这也使他对杜甫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认识。
2.前代诗人中,陆游首推杜甫,以《曹屡寄诗并督答,使此诗示之》一诗为证。陆游不仅主张学习杜甫的诗,而且主张学习杜甫本人,反对只把杜甫当作单纯的诗人。有两首诗可以证明:
“文章垂世,忠义发人深省”(《访金平少陵祠堂》)
“做诗人,后人让我觉得有点闲”(读杜甫的诗)。
由此,陆游对江西诗派杜甫多少有些觉醒,对杜甫“字字无处可寻”的说法颇为不满。他指出傅的一部作品《登岳阳楼记》忧国忧民,“即使字字可寻,去少陵之意远矣”(《旧学寺笔记》)。陆游主张学习“少陵”的含义,尤其是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爱民精神,使他提出了“功夫在诗之外”的观点。他的诗《诗子》说“学杜甫要从内在精神开始”。所谓诗外功夫,是指对生活本身的深入体验。从他的诗“九月一夜,读诗写曲有感”可以看出,他所谓的诗外功夫,指的是对火热的现实生活的体验。
3.后人公认陆游是真正的学者。如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林景熙在《陆放翁诗后》中说“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又拜如雨,龟厅总有朝气”,所以后人公认陆游是杜甫诗歌最真实的传记。
第四,与唐人相比,宋人评价杜的新特点。
1.从北宋到南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到了宋代,几乎所有的名人都曾经对杜甫的诗歌给予高度评价,杜甫和杜甫诗歌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宋人对杜甫诗歌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入的,从整体的思想精神、艺术成就、艺术风格到具体的诗歌、诗歌技法乃至具体的诗歌,比唐人整体的抽象肯定更进了一步。
3.宋人特别重视杜甫的人格精神,他们特别推崇他的“亲民爱国”。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等许多人都坚决反对把杜甫当作单纯的诗人,这与唐代在艺术上强调肯定杜甫是不同的。
4.宋人不仅在理论上肯定杜甫,而且比唐人做了更多的实事。比如整理杜甫文集,按年代分类,注释注释,宋人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开拓性的。
5.宋人非常重视杜甫,这表现在他们对杜甫的研究比唐人更加深入和具体。元稹、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只是以某种方式学了杜甫,而宋代学杜甫更自觉、更全面。王力可安史、苏轼、陆游等人都自觉地接受了杜甫诗歌和杜甫精神的影响,到了宋代,出现了以黄庭坚为首的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5.宋人为什么特别重视杜甫?
总的来说,是因为杜甫的诗本身就蕴含着能被宋人重视的巨大价值。
1.宋人比唐人更重视诗歌创作,在诗歌趣味、技巧、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也比唐人更为深入。杜甫的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各种诗歌都很优秀,所以宋人普遍把杜甫作为古今第一诗人,是他们学习的首选。比如黄裳的“读杜甫的诗,如读Xi的书法,备足各种人,求全万物...从事诗歌工作的人必须选择杜甫”(《尚晨诗集序》)。杜甫的诗虽然以“苦闷、失意”为主,但风格多样,宋人也能各得其所。比如王安石明确指出杜甫的诗比李白的诗更多样。
2.宋人比唐人更注重文化和人格修养,尤其是在儒学复兴的整体文化背景下,而杜甫是古今诗人中儒家精神最典型的体现者。他坚持“饿着肚子走半个九州...不枉朝廷之忧”(王安石《杜甫画像》)和他的“不报恩情,必进一步救世”(朱答陈同甫书)的意识,更符合宋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价值取向。当然,他的“不眠而忧,无法努力”(《宿江边歌》)的慨叹,也很容易在宋代那些既工作繁重,又无力回天的知识分子中产生* * *曲。
3.宋人重视杜甫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整个宋朝的国事都在衰落,而南宋一半的国事都在衰落。因此,振兴国事、恢复中原成为宋一代最强烈的现实追求。杜甫的诗,主要反映了唐朝帝国的盛衰,尤其是分裂战争中的情感痛苦和爱国志向,自然得到了饱受积贫积弱、倾家荡产之大悲的宋人的普遍喜爱和敬仰。
第二章是杜甫的创作历程及其重要作品。
第一节读书漫游期(玄宗元年-天宝五年,712-746,1-35岁)
第六,读书和游泳期间的创作介绍。
这一时期,杜甫现存的诗有20多首,都是游览、饮酒、朋友馈赠的佳作。诗多由五律组成。从技法上看,它们是对仗的、稳健的、多彩的,接近初唐诗风。从内容上看,视野不够开阔,多局限于个人生活的表现。几乎没有社会内涵广泛而深刻的作品。有些作品表现了少年的英雄主义和自负,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如《王跃》、《画鹰》、曹等。
1,《望岳》:古诗五首,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徜徉于齐、赵,时年25岁,是杜甫较早的一首诗。描述远处泰山的雄伟美丽气象,境界开阔,语言警世。结论句“一旦爬到山顶,你就会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小。”寄托了奋进的豪情,寄托了攀登泰山之巅的信心。
“泰山多么雄伟壮观啊!?走出齐鲁,依然可见绿色的山峰。神奇的自然汇聚成千上万的美丽,南方的山脉北方的清晨和黄昏之间的分离。
彩云lave?我胸中的洒脱,你必须回到鸟群中。设法登上山顶:它使我们脚下的所有山峰都相形见绌。"
2.画鹰:五法,写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诗人在洛阳的时候。这是一首题跋诗,在对画鹰威武的姿态和神态的生动描写中,表现了杜甫卓越的概括能力,而结局是“我为何要去攻击每一只鸟,流我的血去抚平野草”,是诗人年轻自负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画像。
“练过风霜,苍鹰画绝:思狡兔,扬眉如愁。
旋光可拾绦,可唤轩。什么时候打到每一只鸟,毛和血都流平了杂草!"
第二节被困长安(天宝五年-十四年,746-755年,35-44岁)
七、杜甫十年写长安诗概述。
1.这期间现存作品约110。从体裁上看,有很多五言、七言小说是前期没有的,一次200多字,最长的500字。仅七言古诗就有28首之多,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如《前出塞外》等9首。
2.题材内容也比较丰富,描写时事、展示民间疾苦、揭露统治者罪恶的作品明显增多。甚至少数表现个人生活的作品,如送礼、宴请等,往往也能从个人困难推至民间疾苦。
3.诗风变了,悲伤几乎弥漫在大部分作品中。建立在忧国忧民基础上的阴郁失意风格初具规模,但主要体现在五七言古诗中。至于五言七言的诗,则不具备后世作品气象雄浑、意蕴深厚的特点。
总之,这十年是杜甫诗歌的思想基调、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和沉郁诗风初步形成的时期。
3.《魏韵二十二首:古诗五首》作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是为宰相左所作。诗中描写了自己的才华,报告了自己被困长安的尴尬,表达了对对方照顾的感谢,引用并请求进一步照顾。这篇文章虽然善于直抒胸臆,用词恰当,但放到整个杜甫集里,却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但是,在研究和把握杜甫的思想性格,特别是长安局势方面,这份材料是有很高价值的,而且那句“读万卷书,下笔如神...至陛下,尧舜,再令风俗纯”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一句话。
“当大门对富人关闭时,它将跟随黄昏的肥马尘,杯子将被冷落,到处都是悲伤。”
4.军车店:新题古诗七首,写于天宝十年(公元751)。作品描绘了唐朝在旅途中强征入伍的悲惨情景,批评了唐玄宗的扩军政策,并对因此遭受巨大灾难的人民表示同情。这是杜纪中较早的一部关注时事、关注民间疾苦的作品,一般认为是杜甫的现实主义作品。
(清代评论杜甫诗歌的蒲启龙说“是为乐府造体,实为乐府正字”)
“侧院血流成河,武帝心犹存战意。”
“我们知道生儿子会带来厄运,生女儿会好得多。;谁能结婚并住在邻居的房子里,而我们却把自己的孩子埋在地下”
5.二为道:古诗七首,写于天宝春十二年(公元753年)。作品描绘了杨兄妹三月三日游曲江的奢华、放荡和极端安排。全诗虽无讽刺之意,但在形象描写上却不乏讽刺之意,大胆地揭露了杨家权势在朝野的嚣张。这也是一首号称新话题的乐府诗。
“但是权力可以像火焰一样炽热,灼伤人的手指,要当心总理,当心他皱眉头”
6.《九边》:古诗五首,写于天宝末年。作品描写了战争生活给普通大众带来的痛苦,通过讽刺唐朝的好战性揭露了扩张边疆的政策。从艺术上看,该诗群具有独创性:一是虽然采用了乐府常见的旧题材,但在体制上具有开拓意义。它采用九首诗的规模,从驻防开始到征途直至立功受奖,将驻防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序列串联起来,结构严谨完整。二是作品采用了独特的第一人称写作方式,以一个普通士兵的内心感受为基本叙事线索,再现了战争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场景和画面,特别突出了对保卫者精神世界的表现。因此,与同类作品相比,组诗不仅表现出真实感和立体感,而且更具典型性和深刻性。
“你们已经是富甲一方的土地了,还要开多少!”(1)
“弓当握强,箭当用长。射手要射马,首领要捉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是有限度的,国家有自己的边界。如果能侵陵,怎么能多杀?"(6)
7.《从北京到丰县,五百字情话》:古代五朝,写于天宝十四年(11(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前夕。作品以歌唱和拥抱为主线,以丰县的去向为线索,重点讲述了自身的本源之痛(官野生活)和个人的不幸。在中国诗歌史和杜甫研究史上,这篇文章具有以下意义:1的作品把怀旧与旅行结合起来,把景物和抒情描写交替使用,在写作上具有开创性。虽以吟诵为中心,却深刻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疾苦,大胆揭露了统治集团的奢靡之风,规模宏大,具有一代史诗的性质。作品是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基调的典型表现,是了解诗人思想性格、人生观、价值观和杜甫诗歌基本特征的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
“穷则忧李园,叹其肠热...葵火偏向太阳,物理属性很难带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堤后五首》:古诗五首,写于天宝十四年冬(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之初。作品通过一个士兵的自述,讲述了他从入伍河北到最后逃到家乡的经历,揭示了安禄山从边境工作邀功赏到乱了决定的历史真相。一方面表明诗人反对混乱的判断,支持统一的立场;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指出了唐玄宗珍视边塞将领、抬高遗产的事实。五首诗以一个士兵的亲身经历为序,集中表现了他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它们首尾相连,结构完整,基本写法接近九歌。
“古人敬边疆,今人敬高德”(上)
“将立一盖冲,嚣张跋扈。边民不敢议,议者死”(第四)。
第三节捉贼做官(肃宗至德元年至甘源末年,756-759,45-48岁)
八、陷贼及官时期作品概述(四分)
1.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全国人民最艰难,也是杜甫个人生活最动荡的时期。但也是杜甫诗歌最充实的时期,他的作品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博大精深。
2.这也是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最充分的时期,表现在三个方面:a)抓住了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诗人的情感和笔触随着时代的脉搏而动。对人民苦难最深刻、最具体的描写表现了强烈的人民性。最感人的爱国主义表达。杜甫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都与国家的命运和战争的进程息息相关,充分表现了诗人渴望统一、反对战争的感人情怀,充分显示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3.这也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完全形成和充分体现的时期。浓厚的悲剧氛围、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深刻的社会风格内涵是构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4.在这一时期的250首诗中,有100首左右的五律诗,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古诗五首》90首,《古诗七首》22首,反映了这一时期最为成功的两种体裁,也是充分展现沉郁失意风格的两个品种。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9.《月夜:五律》,写于公元756年8月,是杜甫被安史之乱俘获,深陷长安城时的作品。这首诗取材于我在长安看月亮,思念家人。我想象着妻子在泸州望月思念家人,以期待未来夫妻依偎看明月而告终。作品表达的是思念之情,反映的却是分离之痛。它们是人民对结束战争和世界和平的渴望,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我们什么时候再躺在我们的屏幕上,双摄泪平。”
构思新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10,《春望》:五法,写于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是杜甫被叛军俘虏,落入叛军首领长安时所作。触景生情,作品将破碎山河的悲凉与思念亲人的悲伤融为一体,隐于场景,意在暗示。这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表达了和平统一的愿望。
11,“艾将头”:七古,继承乐府传统,又创造新义。写于从肃宗到德的第二年春天,同时也是他被困长安时的作品。诗以潜入曲江、大门紧闭、刘仆自怨自艾(其实是以乐写悲)的凄凉景象开头,然后回忆了当年长安的繁华。它表现了离别的深深悲伤,也是对李隆基和杨玉环铺张浪费的讽刺,不仅害了国家,也害了世界。是一首当时觉得悲凉的动人诗篇。
"人,是慈悲的,是含着眼泪许愿的,江草江华是极致的."
12,《羌村三首》:古诗五首,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八月),左左拾遗回庐州探亲。
作品一方面描写了流离失所、失散后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隐含着对个人和国家未来的忧虑。文笔生动朴实,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午夜更像点着蜡烛,相对来说更像一场梦."(一)
13,《北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8月),冯祥兴在桂露府临行收拾遗骨时所作。是《杜集》中最长的五言古诗(700字)。它以叙述和议论的方式,依次写出回国后的所见所感,战争中人民所受的苦难以及自己对平叛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借兵反击、铲除朱阳(杨、杨贵妃...).这是研究杜甫政治倾向、思想性格和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也与《五百字》一起对后世这类日记体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干坤满身伤痕,烦恼几时休?”
14,《洗车马》:杜集中最长的七言古诗(48句× 7 = 336字)。写于苏宗干元二年(公元759年)。一方面,作品以爱国主义的激情歌颂了屡战屡胜的大好形势,赞扬了、李光弼、、张稿、方毅、等起兵平叛的名将。另一方面也讽刺那些“攀龙附凤”、“作恶多端”的小人;同时表达了“安得壮士引天河,洗甲之兵久不用”的美好愿望。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气势奔放,理想色彩浓厚。
“关山月在笛三年,一草一木在各国军人面前。”
15、《三吏》、《三别》:古诗五首(新安官、潼关官、石昊官;新婚、老年、无家可归)。苏宗干元二年(759年3月),杜甫从洛阳回到化州司文官处,写下了唐朝招募雷夫的情况。
作品一方面表达了对男性,甚至是毫无章法的老年男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不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
从平息混乱的大局考虑,隐忍悲泣,鼓励民众从军参战,是一组深刻反映历史真相的优秀诗篇。不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而且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艺术价值。它以一组诗的形式出现
选择高度典型的事件和场景来概括一个人的社会现象的典型创作。
原则。丧偶孤独,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作为艺术关怀,诗人的良知和高超的表现体现了重心。
叙事艺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后来的诗人和作家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万国尽忠,烽火连山。尸体被植被覆盖,血肉模糊。川元丹”(不要老)
16、《甘源铜鼓县作七首》:(铜鼓县作七首):苏宗甘源二年(759)十一月,杜甫居于成州铜鼓县(今甘肃成县),这是诗人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七首诗都是哭的时候的长歌,都是八句话,把濒临绝望的悲惨处境,兄弟姐妹(四个兄弟两个姐妹)的分离,政治上的挫败感,回家的艰难感,汇集在一起。他感情的苦涩,声音的悲凉,让人落泪,是一组感染力极强的作品。
“有一客词美,白发垂耳。20岁捡橡子栗子,寒夜去山谷。中原无书,不能归,手脚冻肉亡”(1)
第四季漂泊西南(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760-770,49-59岁)。
杜甫流浪西南时期诗歌的特点。
1.有大量的诗人。虽然身在异乡,步入晚年,但在创作上更加勤奋。现存诗歌1072首,是前三期总和的三倍,占全部作品的73%。夔州不到两年就有485首诗。
2.题材丰富。诗人不仅把所有的山川、风景、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生活感受都写在诗里,还留下了许多回忆和反思过往经历的自传体作品。比如乡愁、强游、夜游、丧、去今、八哀等。但无论走到哪里,关心国家命运,反映民生疾苦,始终是不能改变的重要内容。
3.大多数现代诗(格律诗)占这一时期所有诗歌的70%。杜纪中的365,438+0首五行诗写在这里,65,438+007首七绝诗的65,438+005首写在这里,550首五行诗的4,865,438+0首写在这里,七绝诗的65,438+08首写在这里。杜甫对格律的掌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正所谓“鉴于晚节诗法精”。(《送无聊戏给十九曹长》)
4.抒情氛围浓郁。此时的杜甫贫病交加,年事渐高,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压抑、忧伤、悲凉的情绪。
17,书香:七律。写于肃宗上元元年春(760年春),杜甫初入蜀时成都武侯祠所作。诗中讴歌了诸葛亮一生辅佐二位大师的努力和报效国家的艰难,将怀古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特别突出“还没来得及征服就已经死了”的遗憾,实际上是他“侍奉尧舜之君”理想的可悲实现。在《杜集》近20首献给诸葛亮的诗中,这首影响最大,也是历代所有武侯诗歌中影响最大的一首。
其中有一句名言:“勤看天下,向两代人献真心。
但是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从那以后英雄们就在他们的外套上哭泣。"
18《茅屋被秋风吹破》:古歌七首(七言歌)。写于肃宗二年秋(761年秋)。入蜀后第二年,写于成都。写一场暴风雨卷走了他屋顶的茅草,床是湿的,他晚上睡不着。由此,他回忆起战后以来的痛苦经历。诗人能把自己的痛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辛联系起来,发出“有千万间宽敞的楼房,世上的穷人都是幸福的,风雨平和如山!”唉,你是什么时候突然看到这个房子的?我一个人冻死就够了!“这种愿意用个人的痛苦换取全世界的幸福的精神,感动了白居易,感动了王安石,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千百万人。
19,该剧为六绝句:七绝句六首,写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左右),评论了初唐四杰人物万鑫、屈原、宋玉,批判了当时文人的不良习气,表明了对前人文学遗产的正确态度。杜甫以一组绝句的形式评论文艺的创造性。
名句:“二曹身名毁,江河不废千古。”(2)
“今人爱古人不薄,明语美句必是邻。”(5)
“不剪假身而飘逸,则为师也。”(6)
20.皇军收复的黄河两岸:七法。写于戴德元年春(公元763年)。杜甫现在在子洲。写及谈到作品: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的喜讯的欣喜若狂的感叹,以及是否来到泰国的美妙遐想,表现了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对统一和平的向往。这是一部充满爱国激情的优秀作品,也被后人誉为“老杜一生中的第一首快诗”。(清-蒲启龙《读杜新解》)(表达幸福的诗很少,从表达方式来看)
名句:这个遥远的西部站的新闻!北方已经被收复了!起初,我止不住泪水涌上我的外套。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哪里?他们脸上没有一丝悲伤。,然而我疯狂地打包我的书和诗。
当你在白天歌唱时,你必须把它垂直地洒在绿色的春日,那是我回家的开始。从这座山回来,经过另一座山,从南边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镇!。
21,爬楼:七定律。写于宗光德二年(公元764年)春,表现了他从子洲返回成都时的表现,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伤国的心情。正如沈德潜所说,这篇文章“气象恢弘,笼盖宇宙”()是杜甫后期七律的典型代表作品,阴郁苍凉,深邃广阔,稳定而有特色。
名句:“春光潋滟,飘于天地之间,如玉峰一线云,亘古至今。”
22.《丹青呈曹巴将军》:七朝古。写于戴光宗德第二年春(公元764年)。曹霸在成都时,是与杜甫同时代的著名画家。他的作品赞扬了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才华,也谈到了他的家庭背景。这首诗体现了杜甫重视写神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此外,文中四句押韵均匀,写得洒脱自如,是不同于忧郁苍凉的另一种风格的代表。
名句:“但画肉,画不出骨,所以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也被剥夺了精神。
将军善画盖神,也会和最优秀的人合照。"
23.国外一夜:五大法则。永泰元年(765年)五月,杜甫一家离开成都,经乐山、渝州(重庆)前往中州途中,在长江岸边过夜。前四句描写风景,既含蓄又宽泛。这是一次夜间旅行。最后四句抒情,感叹他的人生经历变幻莫测,所谓“但愿我的艺术能给我带来功名,把我多病的晚年从公职中解脱出来!”无非是对他没有立足之本的辛辣讽刺,这恰恰从反面说明诗人的一生是一部沉稳、凝练、暧昧的作品,有功德、有见解、有执着的追求,是老杜五律的典型代表。
名句:微风在青草岸边荡漾,穿过夜晚,吹向我静止的桅杆。星星从空旷的地方俯下,月亮吟诵着大河。
但愿我的艺术能给我带来名声,并把我生病的晚年从办公室里解放出来!。飞来飞去,飞来飞去,我像什么,不就是广阔世界里的沙鹬吗!!
这句名言可能是受李白在荆门渡口送别朋友的影响,荆门渡口是山的尽头,平原的起点,河流蜿蜒穿过荒野。明代胡应麟认为杜诗胜于李白。
24.《将军》诗五首:七律,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居夔州。这组诗揭露和批判了当今武将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不能抵御吐蕃入侵、借兵回兀、不能在田里安身自养、只求高官厚禄、不思报国等,也批判了王彪。
25.秋兴八首:七律,作于大历元年(766)秋,居夔州。前三首以夔州秋景为题,后五首回忆长安黄昏的情景,归结于夔州生活的艰难处境。作品将个人生活经历与民族哀愁联系起来,结合写景抒情的观点,以首尾为题,或现场抒情或以古为喻,或痛斥无隐,或欲说再见,是一组惨淡经营的作品,所以宋人一直称赞其为“愿入法者之宗”。
名句:“丛菊泪在前些日子,独舟是故乡心。”(1)
“魁府古城夕阳斜,每次都要靠北斗王京花。”(2)
“听说长安如下棋,人间百年太悲。" (4)
26.《向往古迹》:五首。《七律》是戴宗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住夔州时所写,称为史迹,反映了庾信故居、宋玉斋、昭君村、刘备永安宫、武侯祠等。它们的标题是历史遗迹,主要是讴歌人类,而标题主要是讴歌古代。作品评论五人事迹,都或多或少寄托了诗人自身漂泊失意的悲凉。在写作上,这五首诗是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可见它们不是一时一地的作品。
名句:“庾信一生最凄凉,垂暮之年他的诗轰动了大江南北。”(1)
"她从紫色宫殿出来,走进了沙漠,她现在成了黄色黄昏中的一座绿色坟墓。"(3)
27.《壮游》:五个古代朝代。大理元年(766年)秋。住在夔州的时候做的。这是一部自传体作品,回顾了他从童年到安史之乱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杜甫的许多个人生活,也反映了唐代的一些政治情况。从艺术角度看,这篇文章没有突出的成就,但却是研究杜甫生平、思想、人格最直接、最有价值的材料。这篇文章,往事征途,悼念都是在大历元年夔州举行的。
名句:“在齐赵荒淫之际,秋马颇轻狂:在丛台上,冬猎青山旁。唤鹰皂至林,追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