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江音的真正话题
读作品时,品味语言。养成逐字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反复阅读的阅读习惯,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和意境。这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
第一,中国诗歌语言的变形
欣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要了解“诗人的语言”,了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歌欣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基础首先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异材”,其实诗也有“异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中国的诗大多是短抒情诗。一首诗的字数不多,但其中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诗歌要借助非常节俭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要满足音韵的需要,就必须对语言进行变形。事实上,很少有人用他们通常说的语言写诗,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是荒谬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
从语法上看,中国诗歌语言的扭曲主要表现在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等方面。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创造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地方往往是高考的重点。知道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很快进入诗歌的语境。
(一)、把握词的含义,理解诗人提炼的含义:
很多诗里都有一些值得特别关注的词,它们通常会为整首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的眼睛。诗人戚迹写过一首诗《早梅》,有句话说:“深雪前村,昨夜几枝开。”郑谷将“数”字改为“一”,因为题的是“早梅”。如果开了几枝,说明花开了很久了,不能算“早梅”。戚迹很欣赏郑谷,称他为“字师”。王甲写过一首诗《艳阳天》:“雨前先看花,雨后叶底无花。蜜蜂蝴蝶飞过墙头,却嫌春色在邻居家。”王安石把“飞进”改成了“纷纷飞来”,因为只有忙碌的蝴蝶轮廓的灵动之笔,才能真实地感受到晚春雨后的独特美。动词的精炼是古诗词精炼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与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陶谦《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张喜安《云破月作花影》中的“得”字,宋祁《红杏枝头满春光》中的“闹”字,都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闹”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一个“侬”字表达了诗人对月下微风中百花飞舞之美的欣赏。这些都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而写这种独特的感受,无论是情景交融,无论是诗人把自己的感受画在景物上,还是诗人把景物本身的情态写出来,都是艺术化的。杜甫诗:“四更山吐月,夜月明。”“明”字是形容词做动词,让画面有动感,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还能达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曲折、活跃情感魅力的审美效果。杜甫有诗:“江山有巴蜀,楼台皆谐。”叶梦得评价说:“远近数百里,上下千年,只在‘有’字与‘子’字之间,但领略山川之气,珍惜今昔之情,却溢于言表。
动词:欣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动词,尤其是“多义”的动词和词类活用的词。
例1:你记得过清溪半里桥,没有老红板,秋水人太少。夕阳无人,留下一株垂柳。(孔《伤逝·江南》)这里“剩”字突出,作者不用“留”也不用“见”。它的妙处在于,虽然“剩”的意思和“留”差不多,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有“残”、“剩”的意思;另外,“剩”这个词有时效性,给人一种“无奈”感。“留下”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看见”只是一时的,不能通过今昔对比给人变化感。
《出埃及记》2:强弟何必怨杨柳?春风不经过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既是歌中的情感,也是吹笛者的内心。
例3:花瓣像眼泪一样落下,孤独的鸟儿唱出它们的悲伤。“飞溅”和“震撼”这两个词,不仅用词清新,更增添了诗人恨其他痛苦的感觉。
例4:来自云谷和孟谷的薄雾笼罩着岳阳市。“蒸”和“抖”都有些夸张。
《出埃及记》5:雨使花潮湿,但风使叶子暗淡。(《郊兴》王波)
你看这首诗,“湿”字是“光”的意思,“疏”是“影”的意思,这本身就不一般。王波写到了春雨,雨下了很短时间。日出之后,花上没有下雨,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湿润,所以“湿”字说得极其准确。这个“光”字显得精神饱满,所以“光”字是深情的。风停了,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叶清晰而稀疏,出现了“稀疏”二字,表示阳光从树叶中射来。完全是按照生活方式写的,看起来很有诗意。这里用词很精彩。
例六:“水往东注,西无归,夜雨落空梯,晓灯离室。”(何逊)这首诗描写了与朋友离别的情景,夜雨二字渲染了与朋友离别的气氛,是一直传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在户外:夜很深,寂静无声,只有雨点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声音。虽然诗中没有对人的活动和感情的描写,但通过“夜雨淅淅沥沥”的场景,我们可以观察到离开人心的苍凉。冰冷的雨点似乎落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在室内,黎明破晓,油灯临近,满室忧伤一片漆黑。从夜里的雨到黎明的光,暗示着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旷的脚步和忧伤渲染着人的心情忧伤。
2.修饰语:多为形容词,也是诗歌鉴赏中重点关注的对象。
例1:黄河远在白云之上,有一座孤城,万仞山。一个“孤独”字,可以形容环境的孤独,可以直抵人心。
例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脉搏是连续的。写的是自然创造的机会,是最接近的。
例三:闺阁少妇不知愁,春日穿上翠楼。突然看见绿柳青青,心里难受;哦,后悔不该叫我丈夫去找侯丰。(《永远在我心中》王昌龄)前两句写的是少妇梳妆完毕,赶到翠楼赏春色。这个时候作者用了一个词“突然”,意思是随意,恰到好处。遭遇:闯入她眼帘的柳色让她想起了当年和丈夫一起折柳的情景,想到丈夫就忍不住心酸。这是一个有着一张孩子气的脸的年轻女人。一个“突然”字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情绪变化,这也正是这首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歌中,有一些词本身是独特的,读者可以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有两个作用: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或起强调作用。
江水平的柳树是绿色的,我能听到朗江上的歌声。(《支竹词》上篇)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找来找去,又孤独又难过。(《慢声细语》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是叠字,因为出现频率高,所以单独列出。用途:让诗歌更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帘外雨声潺潺,春意渐消,罗州冷得受不了。(《浪淘沙》李伟)
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登高》杜甫)
C.表示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有时作定语,有时作主语或宾语。但作用只有一个,色彩一般是表达心情,增强描写的色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把握能表达色彩的词语,欣赏诗歌丰富的艺术意蕴和鲜明的韵律。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排白鹭上青天”。黄、绿、白、青四种颜色相互点缀,由点及线延伸至无限空间。画面静中有动,立体节奏感明显。或者抓住诗歌中能表现鲜明对比、欣赏情感色彩集中的词句:“流光易逝人,樱桃红,香蕉绿。”红色和绿色显示了蒋捷的“有色思想”,时间匆匆,春天转瞬即逝。即使我们抓住了单一色彩所表达的文字,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深情:“忆青衣恋,怜遍地草。”“谁在拂晓霜林醉,总留人泪!”怜惜和受伤的感情都在《青涩》和《醉红》里。《出埃及记》当前位置春风十英里后,小麦是绿色的。(《扬州慢》姜夔)红藕香,玉死。(《李清照的一截梅子》)
4.改变词类:中国古代诗人经常改变诗歌中一些词的词类,以精炼其词和意义。这些地方往往是一首诗或一个词的眼睛。做详细区分。如何逊曰:“夜雨滴空阶,晓灯留室暗。”(前两句:水往东注入,就不回西了。这篇文章描述了和朋友告别的场景。“夜雨”是一直被背诵的名句,渲染了和朋友告别时的气氛。前一句写在户外:夜很深,寂静无声,只有雨点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声音。诗中虽然没有对人的活动和感情的描写,但通过“夜雨落在台阶上”的场景,我们可以观察到人们心中的苍凉,冰冷的雨滴仿佛也落在了他们的心坎上。最后一句写在室内:天快亮了,油灯即将燃尽,充满悲伤的房间一片黑暗。这个房间在黎明时感觉很暗,但在晚上和白天都不会。观察得多仔细啊!从《雨夜》到《晨光》,暗示着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而“空空的脚步”和“离开房间”则渲染了人们的心情悲伤。
例1、王维“我下马我敬酒”(《再会》王维:我下马我敬酒,我问你去哪里,为什么。你说因为生活不骄傲,回去住终南山。刚走,我又要问了,看白云茫茫漂。这首诗是为了送一个朋友隐居而写的。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细读之下,却是浅显的,充满了无忧无虑的意味。)王维笔下的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他为什么不满足,老杜等人肯定有很多抱怨,但在这里只是顺带一提,表现了人物优雅的气质,对世俗的排斥,对隐居的向往。
例二,“青松调日”(《季翔寺》)王维:不知积香寺路,行山数里。古木参天,却无行人小径,寺内山中钟。山里的泉水打在危岩上,松林里的太阳也冷。傍晚时分,来到空池,静静禅坐,压制心龙。
这是一首关于观光的诗,主要描写风景。题目写的是山神庙,但没有刻画正面,而是用侧面环境来表现山神庙的宁静胜利。“云峰”、“古木”、“深山”、“危石”、“宋庆”、“空塘”是寺庙的人物。最后看到深潭空空如也,想到“聂?佛经中提到的凶龙降伏,是指和尚的如意算盘被降伏了,他不自觉地体会到了禅的深刻。全诗没有写修道院,修道院已经在其中了。想法很妙,文字很精致。”一条小溪唱着蜿蜒的岩石,太阳被苍松磨砺”被誉为提炼汉字的典范。)
例三、常健“这里鸟语活山光,人的心灵触池宁静。”(破山寺后的寺庙)常建:在纯净的早晨,在老寺庙附近,在早期阳光照射树梢的地方。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一个隐蔽的地方,佛寺被树枝和鲜花包围着。在这里,鸟儿在山光中存活,人的心灵在池塘中感受宁静。一千种声音安静下来,只听见钟声。
点评:该诗旨在赞美后禅寺风景的静谧,抒发山川情怀。清晨,诗人爬上常熟县的破山,进入破山寺(即兴寺),在初升的太阳下,表现出对佛教和建筑的敬仰,照亮了山林的景色。然后去安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景色,出神地欣赏,寄托自己隐居的情怀。“我的路弯弯曲曲,穿过一个遮蔽的山谷,树枝和鲜花,到一个佛教静修”,意境特别安静。反之,句子的对仗就不整齐。虽属五律,却有古诗词的韵味。
例4:王昌龄“用纯净的光照亮水和树林,像波浪一样在我们的窗户和门上流动”
例5:王安石的《春风与绿江南岸》
例6、蒋捷“流光易抛人,红樱桃,绿香蕉”。
《周邦彦》里,风老莺幼,雨肥梅子丰满。梅子熟,果肉鲜圆(“风老莺幼,雨肥。”虽然描写的是江南的初夏,却抵挡不住“老”“胖”的诱惑,放在了春天。风“老”,雨“肥”了梅子。我们古人习惯灵活运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做动词,一写就形象生动。我觉得黄嘴雏鸟从昂着头长羽毛,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对待父母的辛苦,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长的时间。最后,它只有“老”字,真的让人陶醉。我们的思绪在“老”字里徘徊,不经意地度过了几个月。又是一个多雨的“胖”李子。你经历了多少场雨?应该是从“小雨晴,风和日丽”到“杨柳醉春烟”,再到“安杏出墙”,再到“花谢红杏小”,最后才是雨水丰沛。写动态,写形式,想那梅子从青涩的小羞涩,到黄胖的圆甜,那黄幽幽的红丰盈,怎能不令人垂涎三尺!)
以上句子中的“暗”、“饮”、“冷”、“悦”、“空”、“轻”、“绿”、“红”、“绿”、“老”、“胖”等词都是形容词,这些词各有妙用,但有一个共同点。
(2)还原颠倒的词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和情感重点。典型的例子有
(1).主语后置:崔豪《黄鹤楼》诗:“汉阳每树成水清,鹦鹉洲一窝香草。”意思是“清川(在一片阳光灿烂的原野上)有一棵生动的汉阳树,鹦鹉螺岛的草是茂盛的”,“汉阳树”和“鹦鹉螺岛”看似是“生动”和“茂盛”之后的对象,实则是要陈述的对象。
(2).介词宾语:杜甫《月夜》诗:“她云发香有雾,玉肩月寒。”其实就是“香雾湿云,清寒玉臂。”诗人想象着远在漳州的妻子只是在闺房里望月。带着幽香的蒙蒙薄雾仿佛打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让她白皙的手臂感觉冰凉。在这里,“湿”和“冷”都是所谓的使役用法,“云”和“玉臂”本来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却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何心郎》词:“说酒亭。你看圆明,风月相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可能像三国的诸葛亮?原来,作者用这两个词来比喻他的朋友陈亮,分别解释陈亮的文才和武功,字面意思是“看到浪漫的生活类似袁明和卧龙诸葛”。客体“圆明”跑到了主体的位置。再如钱起《我在谷口书房》中的一首诗《告御史杨》:“你会喜欢雨过新竹,日落新山。”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下的山。)
(3).主客体对调:叶梦得《何心郎》词:“秋色渐晚,霜信报黄花。”显然也是“黄花还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语序,表面上还是“主语-动词-宾语”的形式,但一定要反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姐妹兄弟皆列土,且,因她如此光照光宗耀祖”(门庭满荣),陆仑的《夏塞曲》诗“林黑风袭草,将军试夜射”(林暗风惊)。
(4)定语的位置:部首短语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普遍情况。但是,定语在诗歌中的位置是相当灵活的,它常常可以在没有它所修饰的中心语的情况下前后移动。以下分别是例子。
A.定语移前:王昌龄《参军》诗:“青海长运暗雪山,孤城远眺玉门关。”下一句中的“孤城”是指玉门关,是玉门关的同位定语,但现在移到了动词“俯瞰”之前,容易被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俯瞰玉门。刘查《参军》诗:“无人自笛闻,红旗直上天山雪。”(闻笛)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睡在白昼》诗中写道:“帐中香生雾,枕旁山中书积。”帐篷里有一股香雾,枕头上有一座书山。)
B.属性动后:李白《梦里登天目山》诗:“吾心与梦在吴与月,月夜渡镜湖。”意思是“一月之夜飞越镜湖”。“月夜”这个短语原本是放在句首的时间状语,现在拆成了两部分。定语“月亮”离中心语较远,在句末,好像是宾语的中心部分。但是,很明显作者只能飞过镜湖,而不能飞过月亮。以及《《春夜喜雨》》诗:“看那红湿处,金冠城花重。”(金冠城带重花)
(5)宾语形式的状语:“人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在春风微笑。”从表面上看,“嘲笑春风”是一个动宾短语。其实,“秋风”和“春风”并不是以“动”和“笑”为主,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和“在春风中笑”。这种情况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山在克莱尔阔自赵辉,日日江楼坐翠微。”(Claire Kuo,赵辉千山,天天坐在江楼的绿色里。)李商隐《安定塔》诗:“总记江湖白发,欲回天地入舟。”(我会一直记得,江湖有白发还会回来。)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飘零,多情应笑我,生早。”(应笑我是多情的。比如毛泽东的词“寒秋独立,湘江北上,橘子洲”,同学们可以很快重新整理为“寒秋,(我)独立(在)橘子洲,(看到)湘江北上”;比较典型的“但是你上一层楼,开阔了你的视野三百里”,学生们比较熟悉,可以很快重新整理为“我要看万里”。在国家的历史之后,很难找到一个像孙权这样的英雄。
第一,是气质的要求。初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了押韵、限词之外,还要注意平骈词的调配和对仗的稳定。为了符合音律的要求,诗人不得不在词序上做一些改变。晁突起《临江仙》诗中的“水穷处处,云起坐看”一句,原是抄自王维《我隐居终南山》的一句话。王写道:“我要走,直到河水拦住我的去路,然后坐下来,看着升起的云,
第二,为了修辞的特殊需要。王维在《山居秋夜》中的诗《钗头凤归竹吟,渔舟前荷叶收》说:“从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来看,原来是‘浣女’归来引起‘竹声’;渔船下,引出‘莲花运动’。但如果如此机械地表述“桓女归聒噪竹,渔舟移莲”,那么画面的中心就归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就是动作过程的结局。动作到此结束,画面就静止了。”按照诗中的顺序,“竹闹”“荷动”成为“浣女”“渔舟”的引子。于是画面的中心移到了‘浣女’和‘渔船’这个动作的活跃因素上。“浣女”和“渔舟”的运动不仅比“竹”和“莲”更明显,而且作为运动的起点和动力,使这一过程得以继续。这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独特性。“实际上,诗歌和音乐中特殊语序的出现,音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兼而有之。比如王昌龄的《从军》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两个例子。定语“古城”前移,“金关城”后移,除了符合七大奇观和五律的平定格式外,目的是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在的孤立突兀的地形和诗人想象中春雨过后花落的景象。
(3)注意诗歌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凯成先生指出,对诗歌的欣赏,总是离不开“象”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过,读字需要想象力。在诗歌欣赏中,按照诗歌规定的“重构条件”重构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情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歌鉴赏的必要环节。诗歌的省略与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也可以用想象来填充省略的部分。贾岛《不见客》:“我在一棵松树下问你的学生,”他回答说,“我的老师去采药了”。但是,穿过这些云,我怎么能知道是朝着山的哪个角落呢?. "显然需要三问三答,完成对话至少需要六句话。作者采用回答问题的方法,缩减到二十个字。这就好比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影像接着一个影像,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了很多空隙,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来补充和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组合,借助汉语语法的意合,可以在词与词、意象与意象之间直接组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如辛弃疾的一句“明月惊鹊,清风夜半知了”(用的是“明月”、“清风”等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当它们与“别枝惊鹊”、“知了夜半知了”结合起来,在咸宜形成了一种音声并茂、动静皆宜的幽深意境。\ "月\ "与\ "惊鹊\ "、\ "风\ "与\ "鸣蝉\ "不是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了在京相聚的喜悦,下一句表达了离别后相思的深沉。诗人摆脱了通常的情况,没有笼统的说“我们当年相遇”,而是想出了“一杯酒”这个词。“一杯酒”,这太普通了!但也只是常见,能给人丰富的暗示。沈约的《别迷安城》说:“别说一瓶酒,明天再捧就难了。”王维《送元二世安Xi》云:“劝君一杯酒,无理由出西天阳关。”杜甫《春忆李白》说:“什么时候喝一瓶酒,写一篇详论重要?”老朋友见面、谈话或写论文时,总要吃点酒。就着一杯酒,写下了两个人相遇的场景。诗人还选择了“桃李”和“春风”这两个词。这两个字也很熟悉,但正因为熟悉,才能一下子把阳春的烟景召唤给读者,用这两个字衬托出一杯美酒,表现出朋友相见的喜悦。
再想想,用七个字写两个人的离别和离别的思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诗人选择了《江湖》、《夜雨》、《十年灯》,做了感人的描写。“江湖”这个词能让人联想到流通和流浪。杜甫《李白的梦想》说:“由河流和湖泊-风暴,沉船,恐惧是一只小船。”“夜雨”能唤起人的感情。李商隐《雨夜寄北友记》云:“问君归,晚雨涨秋池。”听“江湖”里的“夜雨”,更添苍凉感。晚上下雨,需要点灯,所以选了“灯”字。“灯”是常用词,而“十年灯”是作者的首创。与“夜雨江湖”联系起来,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江湖,每一个夜雨都与灯独处,彼此思念,夜不成眠。而这一幕已经持续了十年!陆游的《烦恼书》“楼中夜雪,铁马秋风散”,文的“鸡鸣如草堂,桥上霜无人烟”,都是用名词联系起来的。“象”的方面看似孤立,但“意”的方面却有着内在的深层联系,看似脱离现实,与现实脱节,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杜牧《过华清宫》最后两句:“红尘骑公主时,无人知是荔枝。”“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关联词,直接放在一起。可以说,《骑红尘》让“妃子笑了”;也可以说,公主在《骑红尘》里露出了笑脸,像是两个镜头的叠印。这两种理解似乎都有可能,但都不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对比鲜明的意象放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需要你去想象和补充,但不允许把它们固化。一旦凝固,就失去了诗意;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又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三月雨风狂,门掩黄昏,无留春之计。”省略了“门套”和“黄昏”的连接词,可以理解为黄昏关门,黄昏关门,黄昏关门,可能有三层意思。反正少妇有个关门的动作,时间是黄昏。这个动作表现了他的孤独、失望和忧郁。
二,总体语言特征
整体语言特征包括一句话或整篇文章的语言特征。
1,简洁表达为:洗(训):语言简洁工整。
简单明了:没有雕塑,没有装饰。
2,简单,清新淡雅,自然,
3.华丽的词语
4、亮:懂圆滑。
5、抑郁凄凉:低沉、苍劲、舒缓、悲伤等。还有雄伟:雄伟,刚强,浑厚。诸如此类,这个一般用在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身上。
三、诗歌语言风格:
平淡无奇:如贾岛的《遗书》,当我在一棵松树下问你的学生时,他回答说:“我的老师去采药了”。但是,穿过这些云,我怎么能知道是朝着山的哪个角落呢?。含蓄隽永:如李商隐《雨夜寄北》中,你问归期未定,晚雨涨秋池。当* * *剪西窗烛,却谈晚雨。
清新淡雅:比如杨万里的《小池》,萧何只露尖角,蜻蜓早就站在他头上了。
形象生动:如苏轼《赤壁怀古》,飞石过空,浪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华丽典雅: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紫色的薄雾被太阳光照亮,瀑布悬挂在山前。高高的悬崖绝壁上,仿佛有几千英尺高,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堂坠入人间。
苦闷失意:如杜甫的《亭子夜》
虽然冬天的日光在元素尺度上变短了,但在世界的尽头却是寒冷和多雪的。史塔克吹响了第五更,战鼓和号角齐鸣,星辰和天河在三座山上跳动。
有多少人哭着听到战争的消息?我在黎明中看到野蛮的渔夫和樵夫!沉睡的龙,奔腾的马,现在都不是将军了他们是尘土,安静一会儿,哦,世界的喧嚣..…
三、诗歌分析:
木江白胤聚艺
一轮夕阳渐渐沉入河中,半江绿半绿。最可爱的是九月初九,明亮的珍珠朗朗的新月形状像一个弓。
1.请根据上下文写出“沙沙”的意思。(通过文本解释含义)
2.夕阳照在河上,诗人说的是“铺路”,而不是“拍照”。表达效果如何?
(1).客观景物特点:“夕阳”接近地平线,几乎触地,角度很低,“铺”字很准。
(2)修辞技巧和词语的拟人非常生动,使杨灿具有了人情味。
(3)诗人的主观感受是如此愉悦,以至于陶醉。
(4)读者主观感受:让读者感受到夕阳的温柔柔和,有一种亲切闲适的感觉。
3.为什么诗人觉得《九月初三夜》很“可怜”?试以诗词作具体分析。
可怜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木炭卖不出去,希望天冷一点。——《炭人》值得同情。
可怜的人,我妈妈为你祈祷。——《孔雀东南飞》可爱。
第四,理解诗歌,有五种方法:释、补、调、思、味。
1,发布
(1)尚女:以唱歌为生的女子,艺妓。(2)官旅:外出谋求官职的人。(3)带毛巾的孩子* * *分手时的男生女生。(4)而人的心灵在一个池子里触摸和平:空,所以...一扫而光。掏空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名利的追逐和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化妆
(1)君问(我)归(我)未预定(2)泊(中)秦淮(3)我们依依惜别(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现在)我们两个官各奔东西。
3.调整
(1)穿过一片使五河合二为一的薄雾(看武进的风和烟):看你去周树要经过的五个渡口,山多雾多。我真的很担心你。(2)河山无限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泪流不止。(3)烟笼冷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冰冷的河水和沙滩。
4.想想看
(1) ...夜晚现在让位于太阳的海洋:在夜晚结束之前,一轮红日从海上的冉冉升起。黑暗中有光明,光明和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中。最后,光明冲破黑暗,发出万千光芒。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惊叹和鼓舞人心的画啊!
5、商品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产品】一首《隐词》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也体现了诗人杜甫关心人间疾苦的美好情怀。
(2)这里鸟语花香,谭颖空无一人。不要说山光让诗人感到宁静和快乐,而是写山光让鸟儿感到快乐,这是含蓄的,这是诗意的。鸟儿的快乐是诗人的冷漠和宁静的反映。这是通过物质环境来写心境,用光影营造出一种恬静宁静的境界。
(3)孤帆远航蓝天,长江却在天上流。这首诗有三个境界,一是“孤帆”,二是“动影”,三是“蓝天尽”。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看不见了,只能看见一片孤帆,李白还在岸上观望。(2)直到看不到孤帆,只看到淡淡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观望。最后连船帆的影子都消失在蓝天里,李白还在岸上观望,只看到长江在天边默默流淌。这是多么深刻感人的友谊啊!人生有一个知音就够了!
动词 (verb的缩写)测试练习
以下诗中加的词各有妙处,请欣赏分析。
1,大漠孤直,长河落日圆(王维《闯关要塞》)
2、月亮,现在长得满满的过了海,此时的天涯* * *了(张九龄《望月思一远》)
3、一股薄雾从云谷和孟谷中冒出,一直围困着岳阳城(孟浩然《丞相张在洞庭》)
4.世界有多广阔,树木离天堂有多近,月亮离水面有多近!(孟浩然《建德夜泊》)
5.山色寒碧,秋水终日(王维《辋川别业寄语》)
6、飞鸟高飞,孤云独去。(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星从空旷的地方倾斜下来,月亮从河的上游跑过来。(杜甫《一夜异国》)
8.春天的绿草点缀着台阶,鸟儿在树叶下欢快地鸣叫。(杜甫《书香》)
辨别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