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政治复习大纲

1.世界观与和谐*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方”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世界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具体化。哲学是世界观和世界观的统一。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的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药方的指导,科学研究也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药方为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什么是原生、思维和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即思维是否能正确反映存在,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衍生物。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5.理想主义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6.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玄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综合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提倡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化:过去哲学是剥削阶级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革命性变化: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革命性变化:过去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

7.关于本质

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的精髓。

8.世界的物质性原则。

自然是物质;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衍生物。因此,世界是物质世界,它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我们想问题,做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9.物质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能被人的意识反映出来的客观现实。

物质世界的特点是客观实在。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0.法律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法律的客观性:法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一定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反规律。否则会定期处罚。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且根据规律的条件和形式,我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1.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功能。

意识的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想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1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主动性)

认识世界——表现为: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意识活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和选择性的。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东西,没有未知的东西。

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永远不可能在人的参与下出现的东西。

调节心理——高昂的精神可以把人推上去,使人努力;无精打采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沮丧、丧失斗志。

13.尊重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理解和运用法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14.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是从主观到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有社会史。

1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个道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16.为什么说真相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一个标志着主客观一致性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常常相伴而生。

人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但正确的理解只能有一个,即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不应该混淆。真相面前人人平等。

17.认知是重复的,无限的。

认知的重复: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知、从认知到实践的重复。

无限认知:人类的认知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8.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一般特征,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

19.如何理解接触

联系是事物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从联系的角度看问题。

接触的客观性:要求我们避免主观性和任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它要求我们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0.坚持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能与整体分离;整体不能脱离部分;关键部分可以决定整体功能。

方*: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全局,统筹规划,选择方案,实现总体目标。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做好局部,以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

2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把握系统内部结构的整体性、有序性和优化趋势,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22.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就是事物的进步和崛起,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消亡。

自然在发展;人类社会在发展;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3.事情有光明的前途,也有曲折的道路。

事物的未来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方*: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生事物,让他们发展壮大。也要做好走弯路的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了道路,使事物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就是这样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再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往复,不断前进。

方*:积极积累量,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推动质变,实现事物的跨越和发展。反对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25.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

矛盾的同一与斗争。

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总是有的。要求我们勇于暴露矛盾,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则。要求我们重视试点,学习先进,认真推广。

主次矛盾要求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考虑全面,善于区分主流和支流。

26.辩证否定?

辩证否定是对事物本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个环节。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辩证否定的本质是“扬弃”。方: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我们应该有革命的批评精神。我们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7.创新的意义

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发展。

28.寻求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9.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贡献。

30.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的利益为价值标准。

31.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主观条件:自强不息的成功。

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而言: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对个人而言: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

落后的传统文化起着阻碍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世界文化多样性

表现在:①民族节日②文化传承。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原则:文化既是民族性的,也是全球性的。②现状: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文化交流

途径:商贸、人口迁移、教育,以及亲友聚会、郊游和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大众传媒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文化传播、交流和享受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的发展,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先进的价值观,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可以生动、快捷地向公众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文化主题。

5.文化创新

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对于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必须反对“封闭主义”和“保守主义”;第二,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他们要从自己的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

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一脉相承;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博大精深——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

包容就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7.中华民族精神

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国各族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8.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骨干”作用

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9.如何看待文化生活的悲欢离合?

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①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丰富;②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③促进生产生活的发展。

担忧:①不顾社会效益,大肆生产销售低档文化产品;②一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口味;

10.如何区分文化落后、颓废文化和先进文化?

文化滞后指的是一种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文化。

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xx”邪教和* * *文化。

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1.如何应对文化滞后和颓废文化?

国家(文化管理者)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大力弘扬主旋律,建设先进文化;

企业(媒体等文化生产者)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个人(文化消费者)要提高视力,防止污染,正确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引领——我们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目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

中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途径——立足实践,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

主体——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所以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的和谐,坚持贴近实际。

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灵魂:武装头脑,教育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和理想是一样的(主题是:汇聚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本质:鼓舞士气)。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和精神基石。

14.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现状: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功能: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以热爱祖国、人民、劳动、科学和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

——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团结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省和自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和判断水平,培养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理想,逐步树立* * *资本主义的崇高理想。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是空谈,而是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