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古代文献学讲座笔记1:书目——序,经典部

古代文献学讲座与目录学思维导图(序经部)

不确定生产

书目前言

1.什么是目录?(目录的含义)

(1)目录(现代意义):书的开头所列的章、节或文章的标题。

(2)目录(传统意义):指书籍、章节及其摘要的标题。

1.目的:仅指所列文章、章节或标题的标题。

2.记录:指文章、章、书的摘要。

2.你想谈什么样的书目?(书目的含义)

不同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书目

1.图书馆系教的“目录学”。图书馆如何编制卡片目录和图书目录?

2.中国目录学史上的“目录学”。本文从最早的刘欣《七略》入手,详细写出了历代公私书目的编纂及其利弊。

3.告诉我们古籍(俗称古书或古籍)流传至今有多少引人注目的品种,也就是告诉大家上面所说的古籍“项”。同时我也告诉你这些书是谁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写的,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也就是说,一定要把这本书的内容总结写出来让大家知道,也就是不仅要有“目的”,还要有“记录”。这种“目录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古代文献的人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

3.这个书目的作用是什么?(书目的作用)

?科学研究和实践需要古代作家和历史学家接触和使用文献。

不能参加古史,也找不到当时的当事人做研究,只好利用或依靠古人留下的以古籍为主体的各种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可以了解古代的文史。这就是探索古代文史的实践,通常称之为科学研究。显然,这种科学研究或实践的第一点是接触和利用文献。

1.什么是古籍?

(1)古籍的含义:指用汉字书写的,应编成册,供人们阅读、查考和其他用途的古籍。

(二)古籍世代的上下限。

1.?上限:“书”正式出现在春秋时期。

2.?下限:大致可以划到清末辛亥革命的时间。1912以后出版的,以传统形式编纂的,性质与以前古籍相似的,也可归入古籍领域。整理、注释、编纂古籍的,还是古籍。

2.古籍如何分类-四部分类法经典与历史子集?

3.如何介绍古籍

“目录学”既要讲古籍的“内容”,又要介绍古籍的内容,即“记录”古籍。具体点就是讲讲这本书是谁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写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今天怎么用。

书目经部

1.如何教圣经部

(一)传统四部法:根据易经、书、诗、礼等。,部经有分。缺点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经学走向,经学走向在“易”范畴内完成后,必然会在“书”范畴内根据经学走向进行重复,因此有大量的重复性工作。

(2)讲部法:先讲经学的产生,再按其发展演变分为几个阶段,在讲了这一阶段的经学走向后再讲各种经学及相关著作。小学类还是老的四部类,放在经济部的最后。

2.主要参考书。

陆承志(思勉)以经解题、梁启超以精经及其读音解题、梁启超真本古籍及其年代、钱答顾颉刚先生之书(收录于《古史辨》第一卷)和皮再论古典文学问题(收录于《古史辨》第五卷)。

一、儒家思想与经典的渊源

(一)古代社会的发展

1.西周和春秋是封建地主社会,战国是封建地主社会。底层的人从农奴变成了需要纳税的人,有点自由了。随着社会的进步,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为什么社会会从封建地主社会进步到封建地主社会?作者没有详细说明这一点。)

(2)儒学的出现:知识从封建制度时期惯于耍花招的“许愿史”手里解放出来,于是不加区别地教书的孔子招募弟子传播知识,产生了“儒家”学派。

(3)经典的起源:

1.春秋时期,人们把孔子的教科书当作“书”,战国时期,儒生称之为“经”。

2.“精”的本义仅指文字简练的事物。儒释道墨家都有经典。

3.儒家从西汉开始被定为官学,然后儒家经典就变得神秘起来,成为一切生活伦理和统治规则的来源。

2.孔子与六经

(1)大概是到了战国、西汉初年,孔子以六经教才开始流行。

(2)《庄子》和《史记》中孔子以六经教的说法不可信,但《论语》更可信。

(3)所以现在我们只能说:孔子用原始的诗文书籍作为教材来教导弟子,原始的礼乐也用于教学,但音乐只是乐谱,礼乐只是程序之类的。不能说是后来传下来的礼,这个以后再说。至于《易经》和《春秋》,则被孔子的后学视为儒家经典,与孔子本人无关。

关于易经,有一句话:“子曰:加我几岁,五十岁可学易经,无所不差。”“易”字改为“易”,是西汉时期孔子六经教学论流行后,人们自然改变的。

三。传输和记录

(1)传的含义:解释经典的人在战国秦汉时期被称为“传”,一般产生较早,很久以前就写在竹帛上了。

(2)说的意思:一般来说,经典的解释是后来才产生的,口耳相传后写在竹帛上。

(3)“纪”的含义,原指史书记载,对仪式的描述,是除《经》以外的古代典籍。到了汉代,人们也把它当作古籍的统称。

(4)特殊功能:

1.因为《传》是和《经》一起流传的,一部《经》的《传》在汉代常被称为这部《经》。

2.有些儒家书籍,如《论语》、《孝经》等,也因为不被认为是孔子用于教学的“经典”,而被汉人称为“列传”。

四。诗意

(1)诗词中的诗词是如何编选的?

1.统治者写的在祠堂里演奏的诗+统治者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后收集的诗(宴诗中的诗)。

这些诗不可能是农奴写的,而是统治者及其下层人民写的。

(2)诗集是什么时候编的?

1.大概是孔子之前编的。“史记古诗词三千多首,孔子有所疏忽”的说法不靠谱。

(3)《雅颂》是什么意思?

1.顾颉刚认为与乐器和音调的不同有关。

2.《毛诗序》中的解释是汉儒后世之论,而非《风》、《雅》、《颂》本义。

动词 (verb的缩写)书

(一)《金文尚书》

1.相传是西汉文帝年间秦伯土辅生赠送的。

2.*** 28条。

(1)《虞书》:姚典(含本版顺典,但无顺典前28字)、墨(含本版《易记》);夏树:愚公和石干;

(2)尚书:唐史、盘庚、高宗皇帝的天、锡伯七里、魏梓;

(3)周树:牧誓、洪范、金腾、达古、康古、酒古、梓材、赵古、罗古、铎石、吴彝和。

1.?历史价值:通谷节度使。

第一组(十三篇):盘庚、大高、高康、九高、子材、赵高、罗高、多士、多房、陆行、侯文生平、飞石。这个群体,思想上,言语上,都是可信的,真实的。

第二组(十二篇):石干、、天帝、锡伯族的李、魏梓、木石、洪范、金腾、武邑、、、。这个群体中,有的文风圆滑,不像古代中国人,有的人治观念很重,不像当时的思想。这要么是后人的伪造,要么是史家的奏疏,要么是真古文的翻译,但绝不是东周的作品。

第三组(三篇):姚典、、莫、。这组肯定是战国到秦汉时期的赝品,和当时各种学派的理论有关。当时书很多,这三本是最好的。

(2)本《尚书》为《十三经注》中的《尚书》和《宋财神集传》中的《尚书》。

1.它是东晋时期张羽的史美培(又名伊美)赠送的,附有孔安国的注释,即所谓的《孔安国传》。

2.*** 58条。与《金文尚书》相比,增加了25条。

3.增加的二十五条和孔安国传都是伪造的。伪古文史与伪孔子传。

(3)《金文尚书》第一手史料有用,但伪古文《尚书》绝不能用,但注释有一定参考价值。

6.附一则轶事。

①又名《周树》,有70篇原作,但有10篇丢失了。

(2)孔子没有删书。

(三)有用信息多,要善于选择。

七。规矩

①李周(古文) >礼记(今) >仪礼(今)

(2)西汉五经中的“礼”指高传世的“礼”。

(3) * * *十七篇,大德、戴胜、刘向编别录,各有不同。本版以别鲁为蓝本,但大德的现实更合理。

(4)应该是战国时期人们安排的仪式的节目单。

(5)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和民风民俗有用。

八。礼记

(1)《礼记》是一些关于仪式的传记和笔记的集合,所以书名只是《礼记》。

(2)两份副本:

1.《大戴李记》:85篇。

2.《小戴李记》:49篇。得到了马蓉和鲁直(童书业)的认可。这本书很容易理解。《礼记》指小戴的《礼记》。

(3)《礼记》比《礼记》更有意义,所以后来被提升为《礼记》,取代《礼记》成为五经之一。在今天,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习俗也是非常有用的。

九。附上一份大礼

(1) * * *八十五条,传世40条,即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至第八十一条。

(2)《大代李记》中有关“曾子”的作品,应视为《韩曙文艺志》所载18篇“曾子”的残篇。

(3)“五帝德”是写《史记·五帝列传》的蓝本。

X.礼仪之礼

(一)描述官制的书,* * *有六篇六制,即天官扎宰、地方官司徒、管春宗伯、下官司马、秋官司寇、东关失踪,并以“考公基”为补充。每个系统下有几个官员,他们的职责分别描述。

(2)对准备时间的不同看法:

1.?古文作者:西周初年周公编。

2.?王莽、刘欣伪造,钱穆否认。

3.?钱穆与郭沫若:战国时期的作品

(1)战国时期为什么会产生全国规模的作品?如李周、愚公和山海经。

我想这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人们普遍要求统一中国,于是出现了各种安排统一的书籍。李周讲的是统一官职,愚公讲的是统一边境财物,甚至《山海经》也讲的是统一祭祀安排。

Xi。附加音乐

(1)战国末期的庄子田芸虽然有所谓孔子“治诗、书、礼、乐、易经、春秋六经”的学说,但实际上并没有景悦。

(2)《乐记二十三篇》可能是《谈乐论》,与《礼记》保存的《乐记》相同。

③、史和龙在《诗经》中提到的应是乐谱。

十二。容易的

(一)迷信活动在殷周时期有不同的方法。

1.殷商:用龟卜,用龟的肚脐或牛的肩胛骨烧之,以预测吉凶。

2.周:周人用一种蓍草来预测吉凶。

(二)《易传》,合称“十翼”

③四圣中的易经是假的。

据顾颉刚《周易卦义》(载于《古史辨》第三卷)故事考证,“周易(即卦义)作于西周”,“周易最早不应作于战国之前,最迟应作于西汉中期”。

(D)《参考书:荣昭祖占卜的起源》

十三。春秋经典

①孔子与《春秋经》无关。

(2)《春秋》是吕春秋编的,但不是孔子干的,很可能是战国时期孔子的作品。

(3)工具书:童书业的《春秋左传研究》和顾颉刚的《春秋三传国语综合研究》。

十四。《左传》

②《左传》(古文) >公羊传(今) >谷亮传(今)

十五。公羊传

(1)《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经》政治理论的传记。它引用了许多老师的解释。

(2)问题:为什么叫《公羊传》?如果最后是这个叫公羊的书生决定的,他怎么会自称“子公羊”呢?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

(3)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好材料。如果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补充《左传》的地方很少。

十六。谷亮传

(一)价值最低。

(2)顾颉刚和钱:可能是“公羊”的错觉。

十七。论语

(一)言和的《解集》被《十三经注》采纳。

1.钱:这原本是孔子的言行描述的曾子弟子。

2.康有为:“曾子教于鲁,其传应以鲁为据。”

3.崔恕:据《论语》和接近他的人考证,《论语》二十篇前十篇比较可靠,孔子写的字都叫“子曰”,后十篇叫“子曰”,所以可靠性较小。

4.传统:孔子弟子所制。

十八。孝

(1)创建时间:

1.黄永年:写于儒家六经普及之后(黄永年)

2.吕承志:据吕春秋说,这本书被引用,认为是古籍。

3.有学者认为是西汉时期写的。

十九。尔雅

陆承志的老师紫晶解题在讲解《尔雅》时指出:“今本之训诂与《毛传》几乎相同,对音乐的解释与《周关达乐思》相同,九州与愚公、《周关》不同,这是古代学问的结果。”

二十。孟子

(a) * * *七条

(2)北宋时期,成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将其收入《四书》。

(3)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必须读《孟子》这本书。

本文的内容是对《古文字学讲义目录》第一册的介绍和第二册的来源和内容性质。下次再推《古文字学讲义目录》第三节,经典第四节,宋元第五节,清代第六节,小学第六节。

艺术经纬:不确定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