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和答案

(1)中国棉花产量不可能长期自给自足。

中国生产的棉花不可能长期自给自足。)

(2)广大农村青年对社会主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定语“无比”在状语位置放错了位置,导致了病句。我们应该把“无与伦比”放在“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比如: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广博的知识。

(状语“足够”在定语位置放错了位置,应该放在“玩”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

& lt1 & gt;副词“不”位置不对。例如:

(4)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做好,我们就很难在国际上有发言权。“把”字的否定副词应放在“把”字之前。

(5)现在不检查订单农业的工作,前面的地就没法锄了。(应将“不”字移至“而”字之前)

& lt2 & gt关联词放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使用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要在主语后面;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要在主语前面。如果是上下颠倒,那就是格格不入。例如:

他不仅努力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学生。(“他”应该移到“不仅”之前)

第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

(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学生”不能用“疾驰”,要用“奔跑”。)

(8)感情的洪流滚滚,全身的血液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咆哮”)

他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素质”不能“崭露头角”,但可以改为“他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比如:

(10)这些文章充满了马克思主义观点。(“闪烁”应该是“光”。)

(11)解放前,父亲和哥哥挣的钱不够养家。只有人能“养活”,不能“生活”。)

(12)上海科技发展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科技发展服务、善于管理的专业团队。(“聚集”应该是“专门人才”。)

3.主客搭配不当。比如:

(13)工作的最后一天,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就是“一天”的意思,所以删掉“劳动”就好了。)

(14)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情况”是“条件”不合适,所以“情况”可以删掉。)

4.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比如:

(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大”字应改为“多”。)

(16)我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会做。(“聪明能干”应该改成“聪明”。)

(17)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就工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应该改成“广泛交流”。)

5、一面两面搭配不当。比如:

(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提高成绩”是片面的,“是否努力”是双面的。可以改成:学习成绩的提高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不能提高,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

(19)艺术家向来被人看不起,现在却被人们热捧。在这种白眼和宠爱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宠爱”指的是两面,而“温情”只对应一面。)

6.否定和肯定搭配不当。比如:

(20)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只学数学和物理可以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的回答,也有否定的回答,后面的回答只照顾否定的回答。)

(21)我觉得这个应该不用描述了,谁也想象不到。(“没人想象不到”的意思是“没人能想象”,和原句正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恰当时,要特别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

(22)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和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的水平。(“修养”和“水平”搭配不当)

第三,结果不完整或多余

1,组成不完整

& lt1 & gt;缺少主题。比如:

(23)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问题。“解释”的主体是什么?主宾短语不能作主语,所以可以删去“from ……”。)

(24)在纽约有很多关于电视电影《北京人》的评论。(删除“关于”使句子的主语出现。)

& lt2 & gt缺少谓词。比如:

(25)这些角色类型不同,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塑造角色的技巧,就演不好。(“这些角色是不同类型的”缺少一个谓语,所以要用“归属”来补充。)

(26)最近全面开展了质量检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要开展建立和加强技术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工作。“一系列工作”的宾语是哪个动词?如果在原句中找不到合适的,要在“成立”前加谓语“完成”,使其通顺。)

& lt3 & gt缺少对象。比如:

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和大队的科学种田。(“推广”什么?客体“对……的体验”失踪了。)

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使我们的农业机械化和集体化。(“走……之路”是合适的。)

2.裁员

有主语、谓语、定语等多余成分。这里只举一个例子进行简要说明。

(29)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来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题目多余。)

(30)上次从你们学院借来的讲义正在打印,可以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谓词冗余)

(31)纪念“三?第八个节日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32)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沉默”潜台词。(定语多余)

他和老农一起反复进行小麦高产试验。(状语堆积,随意删一个。)

小王做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补语多余。)

第四,结构混乱

1,句子组合。这意味着两组或多组句子结构混合在一起,使意思不清楚。例如:

(35)这种方法卫生方便,深受群众喜爱。(或“深受群众喜爱”或“深受群众喜爱”)

(36)被计划经济束缚多年的人也觉醒了。(“一旦被束缚……”和“被...束缚”可以混合,两者都可以。)

2.改变句子的主语。有时候在复合句中改变了从句的主语,使原来的主语和谓语无法匹配,也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例如:

老工人的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他久久不能平静。(前一个从句的主语是“话”,后一个从句的主语是“小秋的心”,这是一个秘密的转换,引起混乱。可以改成“...感动了小秋,让他的心久久不散……”

3.水平不清楚。例如:

(38)新华社发现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在上海成功完成后,读者高度重视,科学界也高度重视,反应强烈。(“引起强烈反应”是抽象句,要先说,再具体;对于科学成果,先说“科学人”的反应,再说“读者”的反应。

4.标点不当会引起混乱。例如:

这部电影的成功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的艺术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所有演员的奉献,这些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体验。(逗号用在“集体力量”之后,读者自然把后面的词当作“感谢”的对象,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面的词当作“一切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动词 (verb的缩写)表达模糊

歧义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莫名其妙”,二是“模棱两可”。“迷茫”用一句话表达,却无法让人理解它说的是什么;“歧义”是指对一个句子有两种理解。无论“莫名其妙”还是“模棱两可”,都是表达不清的表现。下面是一个例子:

1,莫名其妙。例如:

(40)参观带岭的火锯厂和森林轻轨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一次“访问”怎么可能是一次“同学会”?作者的意思是,”...是我计划在旅行回家的路上做的事情。”)

2.暧昧。例如:

(41)厂长采纳了两位工人的合理化建议,极大地激发了全厂职工建言献策的热情。(“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导致歧义。)

(42)县里通知赵乡长本月15前报到。(可以理解为“15之前报”)也可以理解为“15之前报”)

买苹果时,没有小孩想要。(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苹果”和“一个小孩子”。)

3.引用未知。例如:

想了很久,她还是下不了决心。最后她决定去离家不远的王阿姨家,让她跟自己回家。(谁陪谁?大概是“两个阿姨陪着她”。)

(45)宋老板久别重逢齐三,谈投机。他为他点燃了一支香烟...(谁为谁点燃了一支烟?我猜不出来。)

第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是指句子的意思无法用道理说出来。常见类型有:

1,自相矛盾。例如:

他是许多死亡的幸存者之一。(“受害者”与“幸存者”的矛盾。)

(47)许多在科学和智力研究方面取得成就的人,都是在非常困难的客观物质条件下,通过顽强和艰苦的工作取得成功的。(“一切”与“许多”的矛盾)

2.概念的不恰当并列。并列的概念也要按照同样的标准来划分。如果混淆了标准,就会导致大小和不同类别概念并列的错误。例如:

这个农场决心增加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是“经济作物”,两者不能并列。)

(49)游泳票分为普通票、参观票、月票和季票。“参观票”不是“游戏票”,不能与“普通票”并列。)

3、强拉因果。例如:

因为他偏科,所以对数学和物理不感兴趣。(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