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幼儿期孩子无意的想象?

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无意想象起重要作用,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无意识的想象在幼儿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班里。

(一)想象的目的不明确

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想象力并不指向某个目的,而只是满足想象力的过程。

小班的孩子在玩游戏、画画或做砌砖等活动之前,不知道自己要塑造什么形象。他们只是随意摆弄物体或绘制线条和图形,并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绘制其他图形。只有当物体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或者当你看到自己画的图形时,一个新的形象才会出现在儿童的脑海中。比如活动前,问小班小朋友“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看着你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听诊器,他会说“我想当医生”。如果他看到周围的小朋友画气球,他会说“我画气球”。当你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干什么,他接到泥后只知道开心地玩,直到搓成长条形或扁圆形才知道怎么回答,然后他就大声喊:“面条!”“蛋糕!”对他们来说,想玩的时候拿起玩具,想画什么就画,是极其困难的。

小班的孩子事先没有一定的想象目的,对想象过程感到满意。我愿意反复想象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画画的时候,在一张画纸上,可以反复画出物体的图形,直到把所有的空白地方都画出来。听故事的时候,有趣生动的情节在大脑中激起生动的想象,让我觉得很开心。所以,不管老师讲完了故事,他还是想再讲一遍,哪怕重复同样的内容,他也愿意听。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在正确的教育下,孩子可以在想象之前提出某个目的,但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而且往往会因为外界因素而改变主题。比如一个小朋友在用积木搭“桥”的时候,突然看到别的小朋友带了一些塑料小动物。他想象着动物园,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马上拆掉“桥”的建筑,搭起了“动物园”。

孩子也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改变想象的主题。比如孩子愿意当“医生”,那么在玩“医院”游戏的时候,突然想当“老师”,于是改变主题,改玩“幼儿园”游戏。角色不稳定,影响主题。

绘画也是如此。画娃娃的孩子看到隔壁的孩子画了一只“兔子”,他也会改变主题,把纸翻过来改画一只兔子。或者我以前画娃娃,突然想到兔子,就换了画兔子的主题。

(三)想象过程往往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儿童的情绪往往能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的方向。比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他很开心,让老师看。恰好老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画画,没有及时看。突然,孩子洋洋得意的心情受到影响,很不开心。过了一会儿,老师来到他面前,看到画纸上的小红花已经被涂上了粗粗的黑线。老师问他,他冷冷的说:“已经送走了。”再比如,“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以小鸡被老鹰叼走而告终,但孩子们同情被叼走的小鸡,于是产生了公鸡和老母鸡来啄死老鹰的想象,最后小鸡得救了。

在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有意想象逐渐在中班、大班,尤其是大班中发展起来。他们可以根据成人的要求和方向想象活动,想象一个预定的主题。比如玩游戏,可以先约定好玩什么,再根据主题确定角色分配和游戏规则。还可以根据游戏需要灵活选择和使用周边的玩具和游戏材料。画的时候也可以提前想好要画什么。想象的主题趋于稳定,比如编故事的时候,你可以一直编下去,直到全部编完。他们不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是让想象服从于某种目的。只有当目标实现时,想象活动才结束。自然,和大一点的孩子相比,孩子的想象力只是初步的。

第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性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时期,再造想象力起着主要作用,表现为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复制和模仿。想象的内容基本上是再现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或者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如《幼儿园游戏》里的幼儿老师,经常会重现他班上老师的样子。在“家庭游戏”中扮演父母是为了重现父母的行为。写故事时,往往把自己的行为描述成故事中主角的行为,或者只是模仿以前听过的故事。小班儿童甚至在使用玩具和游戏材料方面缺乏灵活性。比如给娃娃喂奶,要有玩具勺子;“洗手”得在水龙头下跑,不然不像话。

在中班和大班中,孩子们虽然还是以再造想象为主,但比小班的孩子更灵活,不受具体物体的限制。比如娃娃可以用玩具勺子喂。没有勺子的时候,他们会用冰棍棍、笔、长积木,甚至徒手喂食。“洗手”不需要在水龙头下,洗手前后假装开关水龙头就可以了。

随着儿童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儿童的重构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因素。比如老师让孩子学画一个人,老师的模范画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人,但是孩子凭想象画了一个举着红旗的人。再比如,在画一只鸡的时候,我还在周围画了一些米粒和草,想象鸡在吃食物。复述一个故事时,往往会加入自己想象的情节。

在儿童早期,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出现。比如,孩子们在玩“食堂游戏”时,不仅再现了做饭、开饭等日常内容,还创造性地将菜场工人叔叔送饭的情节融入游戏中,并与“过家家”、“幼儿园”等游戏联系起来,形成新的主题。在剪辑故事的结尾时,我们可以将过去经验中的各种表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故事结尾。在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下,大班幼儿的想象力可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创造力。比如前面提到的水墨画《秋千》获得1979世界儿童画一等奖,这充分体现了儿童充满幻想,创造性想象力已经开始发展。

第三,想象容易与现实混淆。

想象与现实的混淆是指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真实的东西。幼儿期的孩子有时会说,他们渴望的是他们已经得到的;把你希望发生的事情描述成已经发生的事情。这些都是想象和现实混淆的表现。此外,儿童在参与游戏或欣赏文学作品时,往往会经历与所扮演角色相同的情境,或感受到与剧中人物相同的情绪反应。这也是由于想象和现实的混淆。这种现象在小班和中班的孩子身上往往很明显。比如小班的小朋友玩“狼和小白兔”的体育游戏,老师扮演狼,小朋友扮演小白兔。通常情况下,“大坏狼”只是吓唬吓唬,并不会去抓“小白兔”。有一次,老师想让孩子们跑快点,抓了一只“小白兔”。突然,这只“小白兔”害怕地大叫起来,喃喃地说:“狼要吃我了,狼要吃我了。”甚至接下来几天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都不想当小白兔,还说“狼要吃我了。”

大班的孩子积累了一些经验,认知能力也逐渐提高,能够分辨“真”与“假”,“虚”与“实”。比如六一儿童节,老师为孩子们表演儿童故事。当“黑熊”出现时,小班的孩子们看起来很紧张,有些人甚至害怕得想离开座位。大班的孩子很开心,知道这是假的,还会安慰小班的孩子,“这熊不是真的,是老师打的。”

教师往往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小班幼儿学习活动时,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想象中扮演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分享角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引起恐怖、恐惧等情绪。特别是对于年幼胆小的孩子,在相关活动中,要多做解释,让他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的,不要害怕。

另外,家长和老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孩子谈话中一切与事实不符的事情简单地归为说谎,并严厉指责。有必要深入了解,找出真相。如果想象混乱,就要耐心引导孩子,分清想象和事实。

孩子的想象力是活跃的,富有想象力的,大胆的。有人推断,童年是想象力最发达的时期,儿童比成人更富有想象力。这并不准确。因为想象力的水平直接取决于表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程度。当然,孩子的知识、经验、语言发展水平都不如成人;它们外观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很差;思维发展水平远不及成年人。所以,孩子的想象力不会比成人更有意图、更广阔、更丰富、更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