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话题:公众科学素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的基本认识。”我国从1996开始调查公众科学素养,至今已进行了五次。从五次调查的结果来看,除了第二次调查比第一次调查比例有较大提高外,后续的调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反映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背后有一个深刻的“悖论”,即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却没有与之同步发展。这尤其体现在中国农民的科学素养上。本次调查显示,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城乡、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从学历来看,不同学历的人达到科学素养基本水平的比例依次是初中1.5%,高中6.2%,大专10.7%,大学及以上13.5%,而小学以下学历的人能达到科学素养基本水平的比例为零。从城乡来看,城市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为0.7%。由于农村地区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文盲半文盲人数多,人口数量庞大,可见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主要是因为农村。农民科学素养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的社会事业落后,很多农民没有接受过最起码的教育。公众科学素养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另一个因素是,中国公民的迷信程度相当严重。调查显示,仍有高达26.6%的人相信相面术;22.3%的人相信“周公”,20.4%的人相信“求签证”;14.7%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碟仙或笔仙”。其中真正相信迷信的占13.3%。迷信越多,一方面说明我们对科学知识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也与社会上的各种不公平现象有关。以上分析告诉我们,科学素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目前,中国的经济水平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从根本上说,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基本理性精神和法律意识的民族群体,要靠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影响我国公众平均科学素养提高的因素主要在农村。农村社会事业的落后,教育的不发达,都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中国农民的科学素养,关键是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这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