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东地方考试内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解题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测试。
2.答题参考时间:阅读材料40分钟,答题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出的信息,根据后面提出的“报考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的信息
2006年8月,在襄樊市总工会和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金秋奖学金”活动中,19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四年每年每人资助1000元至3000元,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入学前,总工会给每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人写一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然而,到2007年夏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三分之二的受助学生没有给他们的资助人写信或使用其他联系方式。襄樊市总工会再次组织企业家进行资助时,有企业家表示“不愿意资助没心没肺的贫困生”。无奈之下,宣布取消5名贫困大学生继续接受救助的资格。
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一年多没有表现出任何“感恩”,被取消继续接受救助的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舆论的热烈关注颇出乎意料。
小事引起大讨论,往往说明人们在某些原则上有很多分歧。2007年8月28日,光明日报报道,截至8月27日,Sina.com已发起“取消贫困生资格”讨论,已有210729人参与。其中,83%(174898票)的网友认为“应该取消”,感恩是做人的底线,忘恩负义的人很难指望他们将来回馈社会”,8.9%(18790票)的网友认为“不应该取消”,8.1。
2.有人认为,不能因为大学生不写信,就简单地认为他们忘恩负义,创业者不应该撤资。“虽然我不是贫困生,但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不给捐款人写信。”一位北师大的学生说:“我不觉得大部分贫困生忘恩负义,只是他们不想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他们认为在校期间好好学习,将来尽职尽责回报社会,才是更好的感恩方式。”
对于资助者来说,受助者的感谢无疑是一种鼓励。温州的一位资助者李先生说,每次收到被资助的贫困学生发来的慰问短信,都会让他潸然泪下。宋女士是北京的一名上班族。她和她的朋友每年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资助。她向记者承认,自己从未让孩子定期联系和汇报情况。“去年,我们捐赠的65,438+00名儿童中,有几名恰好在同一所学校。年底,他们一起来信,告诉我们他们收到了多少钱,并介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宋女士说,“我们的爱得到了回应,我们都觉得很开心。但是我们不强迫所有被捐的孩子给我们写信。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努力学习是对我们最好的报告。我觉得这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汇报’。
在这场讨论中,有人认为,虽然同情、善良、怜悯是人类的天性,但平等、自由、尊严也是与生俱来的人格。只要你稍微强势一点,给弱者半分“恩惠”,人家就会心存感激。感恩中的“恩”是用之不竭的。就算完了,你也是欠了他一辈子,永远不会和他平起平坐,人格平等。四川有个老板,资助过几个贫困生。因为受助学生年底没有向“恩人”报到,老板取消了他们的受助资格,用律师把不知去向的学生告上了法庭。
一位多年从事公益事业的人士认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已经面临很多生活上的困难,要求受助学生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面对“感恩戴德”的捐助者和社会,可能会对年轻人造成另一种心理压力。很多捐助者自己也承认,他们的爱心付出并不是为了被捐助的孩子能有多少回报给捐助者,而是希望他们能在一个温暖关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将来能以同样的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
3.2008年2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哈尔滨铁路国际旅游集团员工帮助黑龙江省兰西县30多名贫困学生的故事。这两年,在哈铁国旅集团叔叔阿姨们的“一对一”资助下,我得以继续学业。虽然孩子们很期待,但两年来他们都没有和资助人见过面,只是互通信件。孩子可能不理解,但是叔叔阿姨们确实用心良苦。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关爱学生”的队伍,这是因为他们点燃了希望的蜡烛,照亮了苦难少年的未来。在很多人看来,接受者的感谢是对爱心人士最大的安慰。在这种心理预期下,受助者与捐赠人见面表示感谢也是合理的。然而,哈尔滨铁路国际旅行社的人想得更深。帮助一个贫困的孩子继续完成学业,可能会从此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这份恩情是一份恩情,会被他铭记一生。但就受助者的现状而言,除了感恩,并没有更多的能力和方式来表达感激之情。在捐赠者面前,过分强调“感激”只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为了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哈铁国际旅行社选择了“见面不如红岩”。他们在信中鼓励孩子安心学习,把对某个人的感激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关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所以,不感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一个故事让人放不下。一个在山里修路的民工为了阻止一辆公交车掉下悬崖,受了重伤。当他在医院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少了一条腿。面对“以后不后悔”的问题,他陷入了抑郁:他救了一车人的命,却没有一个人在他住院期间去探望他。其实,哪怕只是一句“谢谢”,他也不会后悔。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感恩,爱情之树就会失去生长的沃土,爱情之舟就会搁浅在灵魂的沙漠里。无论时代发生什么变化,美好的情操和品德永远是光辉的。让崇高落地,爱情失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失望的社会啊!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需要倡导形成知耻、知耻、互爱的社会氛围,培育尊重奉献、赞美崇高的价值追求。农民工兄弟没能从救他们命的人那里得到应有的感谢,所以社会应该把最高的褒奖献给他,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不要让他流血流汗流泪。
每个人对这个社会都有责任,当我们更注重自己对别人的责任,而不是别人对自己的责任;永远心存感激,而不是把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那么爱和感恩就能在整个社会形成巨大的互动,社会和谐大有可为。
4.有些人认为资助是一种高尚的善举,不应该得到回报。如果附加任何感恩条件,那就是“道德勒索”和“道德绑架”,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虚伪。用“附加条件”这个标准来划分慈善的真伪,这种简单的方法很有意义,但实际上可能会添乱,于事无补。
有些人做好事,不求回报,不张扬,只是默默奉献,乐在其中。这无疑是纯洁真诚的善良,自然应该受到社会的称赞。但是,如果有人在行善的同时要求受益人做出某种回应,是否会导致道德虚伪,慈善变质?恐怕不行。可想而知,如果慈善一定要无条件的用爱付出,那么那些有一定条件的活动就会被视为假慈善,那些奉献爱心的人就会被视为道德伪君子。这样,奉献者可能会因为害怕“不道德”的恶名而缺乏行善的动力。长此以往,肯定会损害爱情的传播。在广东,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受赠人必须签订道德契约。合同要求受助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助学贷款偿还助学金并支付利息,以帮助其他大学生。可喜的是,第一批受助学生毕业后半个月内,21人还款16450元。在襄樊这个案例中,发起人和受助人事先并没有就“助学”活动的条件达成一致,所以主办方取消受助人资格的决定显得有些突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助学”就是虚伪的“道德作秀”。把“附加条件的存在”看成道德问题,其实是道德上的“洁癖”。
去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一批师范生收到了校长的亲笔信。信中,校长告诉即将入学的免费生,“别忘了感谢父母家人,也别忘了感谢老师。希望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学校。”
感恩在社会情商系统中越来越珍贵,以至于有评论指出“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上述大学校长致新生的信才被包括网络舆论在内的很多人质疑甚至指责为“多余”和“多管闲事”。对此,有学者认为,一些制度上的不公平不应该影响学生对父母、家人、老师的感恩,也不能掩盖一个校长督促学生回望感恩的善意。
在感恩中,我们常常感叹世界在变坏,我们常常反思教育的弊端。诚然,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包括感恩在内的情商教育受到了不良的冲击,甚至被忽视——高考和就业的压力让教育越来越功利化,随之而来的培养目标的演变也让教育的功利性逐渐转变为利己性。学校过于注重学生有利于自身需求的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其他。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的这封“多余”或“多管闲事”的亲笔信,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哪怕只是庞大的现有教育体系中带有个人色彩的一个节点,也应视为公众对公序良俗的需求,在学生情商教育中意识的觉醒和责任的回归。希望这种灌输能多一些,形成一个逐渐完善系统的学校情商教育体系,来挽回我们失去的感恩。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形式揭示了感恩教育所必需的宽容和细节原则。很多时候,感恩是一种精神独白,需要一个宽容的平台,需要细节的积累来培养和熏陶。
6.2007年8月27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某校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讲了一个“惨痛的教训”:一个学生家庭突然变故,陷入贫困。学生身边的一群老师坚持每个月给他三四百块钱,直到他毕业。逢年过节,老师们轮流请他去他们家吃饭。学生们要毕业了,老师们正在计划一个告别聚会。谁知,没跟任何人打招呼,他就收拾好行李,一个人离开了学校。失望之余,老师们反思:我们对贫困学生的关爱是否有所缺失?答案是:缺乏精神支撑。
文章认为,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初入学时自卑,心态失衡,人际交往不畅,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关怀。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鼓励贫困生参加社团组织,锻炼能力,获得自信。当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无论贫困大学生接受的是国家资助还是民间资助,学校都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感恩回报的平台。除了感谢资助者,更重要的是在更大范围内回报社会,让爱心“接力”。华东大学每年都有6名学生收到一位老先生的捐款。学校除了举办受助学生与老先生见面交流的年会外,还定期组织学生写出自己的学习生活心得,送给老先生。通过这样的引导,感恩之心在学生心中悄然生根。
7.穆,大连医科大学的学生,来自朝阳市朝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校期间,穆得到了老师、同学和公众的很多帮助。感激之余,她深深记住了大家的帮助,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了社会。这个山区孩子挺直了腰板,开始了自立自强的人生旅程。多项奖项记录着穆的感动与追求:目前是年级学生会学习部副主任,班级学习委员会委员。多次获得辽宁省一等奖学金,获得自强大学生、大连医科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在学校举办的“寻找青春的感动”活动中,她成为“校园十大感动人物”之一。穆小娟经常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在当地的养老院做志愿者。她对待养老院的老人就像亲人一样,定期去看望,问计从心,真心实意的送。在她常去的红岩敬老院、白云敬老院、同泰敬老院,老人们对她都很熟悉,亲切地叫她“小木”。她和爷爷奶奶一起欢笑、娱乐、锻炼,让他们感受到青春的力量。她听他们讲记忆中有趣的故事,讲历史,讲长征,讲英雄,和他们分享生活。她和爷爷奶奶一起讨论时事,评论时局,倾听他们的经历,接受他们关于生活的难得经历,教他们积极思考人生价值取向...老人们也把她当孩子,喜欢她,信任她。在关爱儿童村的手工艺品拍卖中,她的作品获得了优秀奖,她把拍卖所得的钱全部捐给了儿童村的孩子们。同时,她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为医疗事业尽了绵薄之力。
8.2008年2月13日,《文汇报》发表文章:《感恩是增强学生动力的源泉,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上海外贸学院党委副书记娄伟说的。记者在跟踪采访中了解到,该校已连续四年开展感恩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据介绍,上海外贸学院组织感恩教育,从一开始给父母写信,到每年春节向父母、老师等尊敬的长辈要一句“压岁话”。虽然活动形式每年都在创新,但是感恩的内涵一直没有改变。娄伟说,感恩是最容易让学生增强动力的方式,从大学教育中原来强调的智育到能力教育,再到现在对学生的动力教育。其实经历了感恩教育,很多同学的责任感都增强了,尤其是社会责任感。
9.在“襄樊捐款暂停事件”引发的热烈讨论和争论中,有人认为:“我们期待感恩是没有书面合同保障的,我们不为一纸合同所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无形的契约。”感恩是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为了让感恩继续传递下去,受助者当然需要善待社会善意。有了感恩,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珍惜需要帮助的人的爱。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作为社会人最简单的道德准则。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在现实世界中,感恩是必要的,因为它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该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以崇高的理想为基础,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要落实到细节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道德教育的作用。对于贫困大学生,要更加细致耐心地研究解决他们中间的问题。作为出资人,创业者希望得到这些受助大学生的回馈,这无可厚非,但不能简单地说贫困大学生“忘恩负义”。企业家应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进行这项公益事业。当前,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是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应积极鼓励和倡导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捐赠活动的发起人应主动在捐赠人和受赠人之间搭建平台,帮助他们相互沟通。
10.在谈到感恩时,一些理论工作者说,感恩是确保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深层基础。我们说感激意味着尊重。感恩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他人财产的尊重。而有尊重就会有敬畏,因为尊重本身也是敬畏的一种表现。而敬畏是秩序有效的基本条件,敬畏使秩序有了内在的约束,从而使秩序有了真正的意义。所以,感恩的精神也体现了一种秩序的精神。而秩序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我们说,感恩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感恩的本质是根据个人内心公平的规律对他人的一种回报,所以感恩的本质也是一种公平的人格。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只有个体公平,才有社会公平。感激是爱的另一种表达。资助是爱,感恩也是爱,资助和感恩,* * *同构成一个爱的圈子,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而爱是人性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秩序、公平和爱构成了社会健康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感恩在本质上与这三大要素相关。因此,一个国家公民的感恩程度是反映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尺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增强诚信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核心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其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始于内心,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的精神压力增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甚至遇到挫折会产生怨恨和仇恨。一旦这些精神不健康因素导致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培育,提高人的境界、品位和情趣,有效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培养乐观豁达、包容的精神和自信理性、平和积极的社会心态。
11.08 2008年2月18日,李莉在央视《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说:“我从事家庭教育以来,认识了很多家庭,很多孩子。我觉得有些孩子缺乏感恩意识,缺乏意志力,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怎么样?
社会上有人说,一些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没有主动向资助者表示感谢,反映了他们心中的一些顾虑。由于经济条件不好,他们可能会觉得抬不起头,然后不愿意公开面对自己的赞助商。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贫困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对自己目前的贫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今天如果有人资助自己,就要积极利用好这个条件,把这个资助变成自己的积极动力。而不是总是自卑,或者抱怨社会的不公。如果不改变这种消极的心态,你会懒得和别人交流,也很难建立积极的追求。即使奋斗,也会觉得前途黯淡,甚至导致更多的负面后果。
12.中国科学技术学部副部长尹红表示,引导受资助贫困学生成立爱心社,秉承“服务社会、献爱心、推己及人、代代相传”的宗旨,是我校近年来着力探索的一种教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进步爱心社”由25名获得“进步奖学金”的学生发起,目前已有50名成员。协会成立以来,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下乡”活动,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举办协会交流活动,向新生介绍学习经验,举办“感恩与责任”征文活动。这个学生群体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得到感动和成长。我们学校有八个这样的爱心社团。都是以设立的奖学金命名,统一在“自强社”管理下。
强子社团是在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处的指导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的社团组织。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今天的强子学会拥有18个学院分会,会员超过4000人。近年来,强子社会持续拓展社会公益活动410余次,参与活动17900余次,累计活动109500余小时。
2007年8月22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困难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弱势群体,不应该和他们相提并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困难,但是他们已经接受了高中教育,正准备进入大学的大门。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这些学生可以算是未来国家的栋梁。除了学历要求,我觉得还应该有心理素质,品德,思想意志。所以我特别提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强教育,宣传那些在国家资助政策的鼓励下,克服困难,奋斗成长的大学生。
王旭明没有说,无论是国家资助还是私人资助,我们都应该在经济支持的同时考虑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他建议,可以适当调整民间对困难学生的救助方式和方法,改变给予方式,同时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果变成合同,受资助的学生每年会写几封信汇报学习生活,汇报成绩单和资金使用情况,没有汇报就停止资助。或者借鉴国家补贴政策,同时有激励机制,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当人们觉得大学生应该增强孝心、同情心和感恩之心时,在家庭中把感恩教育落实到位也非常重要。他说,部分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既有引导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书本上、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功利主义学校教育,也有家庭教育的变异和缺失。
14.复旦大学设立了“爱心基金”,不仅吸收社会支持,也作为育人的载体。每年学生毕业时,这项基金资助的贫困学生都要向全校师生做出承诺,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在我留学期间,将每年奖学金的5%捐给复旦,帮助我的贫困兄弟姐妹”,“工作后,每年将工资的5%捐给复旦”……很多学生信守承诺,继续为“爱心基金”捐款。广西大学教务处主任唐星表示,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非一日之寒。这些负面思想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学校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同样本着“资助与教育并重,扶贫与育人并重”的宗旨,广西大学近年来一直坚持感恩教育,培养贫困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举办“感恩大会”,邀请先进人物演讲和亲身经历;组织参观孤儿院,帮助孤儿院的孤儿;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友好关系,匹配一对一帮扶,为贫困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中,学生受益匪浅。
三、答题要求
(1)给定数据(1 ~ 3)反映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一年多没有表现出任何“感恩”而被取消继续接受资助的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蜂拥而至,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些贫困大学生知道感恩和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应该感恩;第二,认为资助者资助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获得回报,不一定要用一种方式要求受助者感恩。观察各方观点,请解释:
1.争论双方的一个基本知识是什么?
2.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要求: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在10中)
(2)给定数据4提到“有些人认为资助是一种高尚的善举,不应该得到回报。如果附加任何感恩条件,那就是‘道德勒索’和‘道德绑架’,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虚伪。”如何看待「有条件资助就是先绑架」这个问题?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在15中)
(3)给出的数据5 ~ 8表明,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从大学校长的“特别提醒”,到大学生是否“忘恩负义”的激烈争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某种缺失,暴露了这种结对资助的形式,确实值得反思。请对此做出评价。
要求:评价要集中详细,不超过350字。(满分20分)
(D)给定的数据9表明:“我们期待感激,但没有书面契约来保护它,我们不会被一纸契约所感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无形的契约。”根据给定数据9 ~ 14,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让感恩更长久”这个话题。
要求: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满分20分)
(5)请根据你对上述信息的理解和经验,就以下任何一个主题写一篇文章。
1.让世界少一些冷漠,多一些阳光。
2.等待感激
要求:有主见,有自己的风格,观点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900字左右。(满分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