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农业和国外的生态农业在原理和技术上有什么区别(问题的答案)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主要基于替代农业,如有机农业。英国农学家霍华德(A.Howard)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了中国,并赞同中国农民将有机残留物、废物和垃圾堆肥以保持土壤肥力新鲜的做法。他还把这段经历变成了农业圣经,在全世界传播。“生态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阿尔布雷克在1970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M·沃星顿在阿尔伯特维奇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内涵,在其著作《生态农业及相关技术》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可行、在环境、理论和美学方面可接受的”。
1984年,美国农学家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少用或不用化肥和农药,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为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还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的负面影响,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此外,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正日益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就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和响应,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相继开展。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完全或基本不使用合成肥料、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农作物和人工技术控制病、虫、草的生物生产体系。
与此同时,在罗代尔研究所的领导下,建立了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的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的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采取生物农业和生物动力的形式,提倡轮作或间作种植,使用腐殖质和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对杂草和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的天敌,动物饲养使用天然饲料。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开发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抗生素的使用和转基因技术。为了保护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天然产品”销售体系,在各大城市设立了“天然食品”商店,销售无化学污染的食品,其售价比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高出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纷纷发展生态农业,并于1972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此外,一些国家,如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也开始了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