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河南语文试卷作文分析

2011河南国家新课标语文高考试卷作文命题呈现四大特点。

1.内容和思想指向国计民生,充分体现了作文的社会特色。

作文命题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正所谓“文章功能不实用,何必露饰。”黄庭坚)”,什么样的作文命题,就会引出什么样的视野,什么样的关注,什么样的人生趣味。作文的素材是关于中国的崛起,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热点和世界热点不谋而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继2008年高考作文考查汶川地震时事之后,又一篇考查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作文。作文材料提供了“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民生改善、科技水平、新型城市进程、开放程度”六个方面。这样的作文命题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素材发散,体现科学写作思路的引导。

作文的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角度”,说明材料发散,有利于打开思路,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候选人可以从任何一面写。要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要么探究中国崛起背后的深层原因或论述自己对中国崛起的看法,要么敢于创新,以其他文体写作。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思想是否辩证深刻,材料是否准确丰富,结构是否清晰,语言是否具有文学性,这些写作能力的综合展示本身就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的重视和考核。

3.考试角度独特,讲究思路清晰,视野开阔。

高考作文的目的是考察学生表达真实意见的能力。写作和社会责任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就作文命题而言,只是限定了思维方向和绘画材料的范畴。如果担心,什么样的命题才能写成实用文章;从考察语文能力的角度来说,用词是否正确,文字是否通顺,与命题无关。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理性看待中国的崛起;要求学生从历史、现实、国际和国内的角度出发;甚至需要冷静的反思和一分为二的分析。总之,从思路清晰、文笔个性更有利于选拔人才的公平性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巧妙地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4.“中国味”不浓,没有明显的语文学科特色。

高考作文命题的对象是固定年龄段的人。由于社会阅历的限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适合写一些切口小,适合深度挖掘的东西。从大部分考生的反映来看,虽然审题几乎不难,但要写得深刻精彩却并不容易,难免会有“符合”的空泛之谈,因此,语文学科的话题——生活系统中是有“中国味”的。如何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同时恰当地体现丰富的学科特点,如何在常规思维模式下更好地引导考生有效地表达和展示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新课标中的语文高考试卷作文体系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生活和时代,注重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突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