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有哪些?

民居是人们为了方便生活和生产而居住和休养的场所。住宅建筑的选址、地基、框架、室内外装修都是以当地的民族风俗文化为基础,通过设计来建造各种建筑。民居的砖、瓦、梁、窗,无不渗透着各民族深厚的文化魅力。不同形态的居住环境,形成了不同习俗的人文精神,并被绘成五彩缤纷的中国民居风格。家居建筑是民族审美意识、思想趣味、社会习俗、宗法观念等的综合体。无论是繁华都市的深宅大院,还是江南城镇、乡村的石碉楼,还是美丽大海环绕的木竹楼,都充满了凝重、高贵、瑰丽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了人们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辽代,四合院就已经有了雏形。历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居住形式。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因为建设时间和规划的不同,内城和外城的胡同里的房子也不一样。虽然住房建设的基本格局是四合院,但内城和外城的四合院差别很大,内城胡同的房子多是标准四合院。所谓标准的四合院,是由北室、南室和东西室围成,房屋之间用夹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老北京人称之为四居室。其中厅、校长室、院子、私塾、书房、游廊、厨房一应俱全。大家庭甚至有花园和马车房,关上门,形成自己的世界。四合院的精髓在于“和”字。中心有一个庭院,用于通讯、采光和通风。

四合院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典雅,布局精致,环境幽静。“红门楼高露台,青砖灰瓦”,屋顶高脊马尾辫脊,屋檐下画的山水云朵,砖地对接墙,精致园林,无不渗透着中国民居建筑的古韵。

北京的正规四合院一般坐东西向胡同,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左右平衡,向内看,对外封闭,方方正正。四合院,无论大小,都是四间房子组成的院落。只有一个院叫一个院,两个院叫两个院,三个院叫三个院。以此类推,北京的八院九院之多,真的是深宅大院。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和朝向不同,在空间组合上有大四合院、中四合院和小四合院。

大四合院气势恢宏,高楼林立,院落重叠,前廊后厦,手挑游廊,垂花门,影壁隔断。院内有院落,院外有花园,院落相连。这是一座大型住宅建筑,主要是为官员家庭建造的。

正房是前廊和后楼,后面有个盖房。东西厢房南面花墙中间有一挂花门,门内有四扇木屏风。东厢房和西厢房都有读稿的游廊,与吊花门相连。有的花墙在挂花门两边,有两三个漏窗。正房和厢房之间,有一个圆形的月门,可以从过道通到后院,有的还有穿堂。外院东西各有一面花墙,中间有月门,四面青漆木屏,四面红方字,东边有“东墙书”,西边有“西园书法”。你可以从这个门去十字庭院。南室有一条山形走廊,是山墙连接的走廊。这种布局形成了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相互连接的几个院落。到了清代,由于爵位不同,住所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上至诸侯,下至三公。房子的地基有两尺高,门柱用粉笔装饰,中间的横梁用金子装饰,旁边画着五朵杂花,门钉纵横七个。等待后递减。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代的王宓和恭王府,它们很壮观,还有花园。在庭院里种植花草树木以供观赏。

一般中产富裕家庭都住四合院。中式四合院一般有五七间正房,房间内有木质隔断或铺地,也有部分正房和厢房有玄关。五间为三主间、二厢房,厢房为单门,所谓“三正耳”。七个房间,在主房和厢房之间,有两个套间与主房相连。有东、西三间厢房,厢房与厢房之间有过道,可通往后院。东西厢房南面有院墙,将院落分为内院和外院。内外院都是砖场。雨过天晴,院子里就没水了。院墙中间有一扇月门。为了不让外院的人一眼看到内院,月门后面竖起了一面砖或木的影壁。有的在院子里放几盆花和一个大鱼缸。夏天搭个天花板,在院子里乘凉。外院有一两个鹿屋顶。鹿顶的房子比厢房小一点,是做厨房用的,还是仆人住的。南房七间,东边一间是门洞,西边一间是门房,门开在门洞西墙;在西边做一个车库或侧门。

普通人住在小四合院里。小四合院的布局比较简单,一般是北屋三间,大部分用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厢房两间,南厢房三间,最东边的开了一个门道。大多数大门都是脊形门楼。院内有青砖地道,与各家相通。两三代老北京人都住在这样的小四合院里。

北京四合院重视绿化,庭院里种满了树和花,真的是郁郁葱葱,很优雅。老北京最喜欢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桃花等等。树木多为枣树和槐树。除了种花草,还可以盆栽,浇水。最常见的盆栽花木有石榴树、夹竹桃、金桂、印规、杜鹃、栀子花等。种石榴是“多子”的标志。至于院前花园里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则是庭院的日常之美。

北京的四合院是砖木结构,不用钢筋加水泥,不用青砖灰瓦,不用砖木结合。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标准结构,重量轻,防震。整体建筑色调为灰蓝色,给人一种非常朴素庄重的印象。

四合院的配套设施

四合院的大门大多占一个房间的面积,零配件也相当复杂。只是名称有门楼、门道、大门、门框、腰枋、塞子、走板、门枕、槛、门槛、门销、大沿、抹灰头、穿线带、门心板、门钹、插件。大门一般为黑门,可加红、油、黑对联。进了大门,有吊花门、月门等。吊花门是庭院中最华丽的装饰门,称为“吊花”,用来分隔内外庭院。门外是客厅、门房、车库等“外屋”,门内是居住用的卧室“内屋”。

月影墙是北京四合院及其大门的建筑。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个建在大门内侧,叫做一字影壁。这种影壁比较常见。二是大门外的影壁。这种影壁位于胡同的对面,正对着家门口,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我”字形,称为一字影壁;飞机是“黑暗的”

形状,叫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在对面屋的墙外,或靠在对面屋的墙上,主要用来遮挡对面屋和墙角凌乱的屋檐,使从大门出去的人有一种整洁美观的感觉。还有影壁,位于大门东西两侧,平面呈八字形,称为“反图影壁”或“撇山影壁”。制作这种倒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内后退2-4米,在大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作为进出大门的缓冲。在反八字影壁的映衬下,宅门显得更深、更宽、更丰富。

四合院的雕刻图案以吉祥图案为主,如蝙蝠和长寿人物组成的“福寿双全”,插有月季的花瓶寓意的“四季平安”,以及“子孙三代”、“玉堂富贵”、“福禄犀首”等,表现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古老的四合院逐渐被更加便利的公寓楼所取代。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傲然屹立于世界住宅建筑艺术之林。

相传西晋末年,由于中原战乱不断,黄河流域部分汉人为躲避战乱而南迁,至南宋延续千年,辗转万里,来到江西、福建、粤北等地。以区别于当地原有居民,称之为“客家人”。“客家”这个词是相对于“原住民”而言的。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垦荒地,另一方面建造遮风挡雨的地方。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定居是抵御各种天灾人祸的一贯要求和必然结果。为宗族迁徙的客家人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建筑技术,仿城堡作军事用途,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建筑奇迹——客家土楼。

土楼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福建永定。全县有圆形建筑360座,方形建筑4000多座。尤其是奇怪的圆形土楼,最具传统客家色彩,最令人震撼。

土楼不仅具有防御敌人的功能,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采光好的特点。因为土墙厚,所以冬暖夏凉。

土楼是以生土为主要材料,配以石灰、细沙、糯米、红糖、竹片、木条等。,反复揉捏、按压、夯打。土楼一般三至五层高,一楼厨房,二楼仓库,三楼以上客厅,可容纳200至700人。土楼结构奇特,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半月形、顶椅、伞、风车、八卦等。他们各有特色,各领风骚,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土楼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客家土楼一般位于山中、谷中,形态各异,造型简单,几何感强,常呈方形、圆形。此外,还有一种高低错落、多层重叠的屋顶檐口叫“五凤”楼,形式多样,结构复杂。

圆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圆形建筑是最著名的客家土楼。圆形建筑由两个或三个圆圈组成,由内向外,环环相扣。圆形建筑的外圈有十几米高,共四层,200个房间。一楼是厨房兼餐厅,二楼是仓库,三四楼是卧室。二楼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都是客房,其中有一个是祠堂,是楼里住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坊等设备。土楼是用当地的生土夯实的,没有钢筋水泥。墙基础宽3m,底墙厚1.5m,顶墙厚不小于0.9m。然后沿着圆形外墙用木板隔成很多小房间,里面是走廊。其中包括年代最久、年轮最多的“承启楼”,直径最大的“申元楼”,直径最小的“如圣楼”。据统计,完整的圆形土楼有700多座。

方形建筑是土楼中最常见的。这种建筑类型的特点是先夯筑一个方形或近方形高的围墙,然后建筑中的其他建筑沿着这个围墙展开。扩建的标准规格一般是开敞的天井和天井周围的回廊。这几层同样的建筑形式堆在一起,高达六层。最后,木地板和木梁,加上瓦顶,成为土楼中最常见的方形建筑。据统计,仅永定就有4000多平方的建筑。目前已知最大的方形建筑是建于清咸丰元年永定县高贝镇的“文物楼”。

五峰楼又称大夫第、府式、宫式或笔架楼。五凤楼这个名字的由来,一般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五峰楼的屋檐多为非层叠式,犹如凤凰展翅,故名;二是“五凤”是指五种不同颜色的“鸟”:粉、黄、绿、紫、白。又象征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故称“五峰塔”。不管叫什么名字,不可否认的是,五峰塔是客家土楼中最接近中原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它的特点是从外面看通常是三凹两凸,很像中国古代的笔杆。而且所有的房子都是关于中轴线对称的。

五峰楼有几种不同的风格:三厅两厅一厢房,三厅两边有房,三厅后面有龙绕房,九厅两厅。最常见的五峰塔有三厅两侧房。后厅和两边的房子一般都是两层。楼前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池塘的直径边靠近土楼,与之平行。夹在池塘和土楼之间,还有一片空地叫“汤和”,客家人用来晒粮食。五峰塔大多临江而建,很多位于山坡上。使得整个建筑群落由南向北逐层上升。从正面看屋顶,呈现出层层下降的效果,气势不错。五凤楼所在地区礼教昌盛,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获得功名和荣誉。鉴于五凤楼门口常有“大福地”的题字,表示主人地位显赫,隐喻主人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步步高升,出人头地。

除了圆形建筑、方形建筑和五峰建筑外,还有按形状分类的凹形、半圆形和八卦形土楼。凹土建筑主要分布在闽南的南京和诏安。平和、永定呈半圆形分布,永定、漳浦、华安、诏安、南京、粤东等地偶有八卦形土楼。其中道云楼是中国最大的八卦土楼。

土楼之王-承启楼

1986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是一座相互连接的土楼,形似城堡。这座土楼就是举世闻名的承启楼。巨大的承启楼,就凭这方寸邮票闻名天下。

承启大厦位于福州市高头乡高贝村。相传明朝崇祯年间破土动工,清朝康熙年间竣工,历时三代。规模宏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相传在建造的过程中,夯墙时总是阳光明媚,直到水从墙里出来才下雨。承启楼因感谢上帝的眷顾,被称为“天助楼”。“四层高,四层楼,上下400个房间;圈内圈外,陷阱圈外,历经沧桑三百年”,是建筑的生动写照。"

承启楼以其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园林庭院中凝重的造型艺术,融于山川田园的诗情画意之中,令无数游人惊叹不已。1981被誉为“土楼王”的《中国名胜古迹辞典》,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古迹交相辉映。台湾省小人国和深圳锦绣中华都有承启楼的模型。

土楼太子镇城楼的客家人,是从中原迁来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他们知道八卦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来排兵布阵,抵御敌人。因此,为了谋生,他们面临着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困难。在建居民楼的时候,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他们在设计建造土楼的时候都是用八卦。最典型的是福建省永定县土楼王子镇城楼。

真诚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建于1912,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它悬挂在山顶,分为内外两个圆圈,形成楼内楼外的格局。前门是“占卜”,后门是“占卜”。外楼圈共4层,每层48题,每层6卦;每个六边形都有一个楼梯作为一个单元;这些卦由拱门连接。有一堂二井(与八卦中的阴阳两极相合)、三门(即正门和两个侧门,与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相合)、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有一道火墙。如果一个卦着火了,不会危及整个建筑。卜筮之间还有一个卜筮门,封闭自足;打开它,各方可以互相交流。小偷一旦进屋,占卜门一关,就能抓住瓮中之鳖。

整个建筑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记,又有古希腊建筑的特色,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其建筑模型和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的代表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世界建筑展,引起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最古老的土楼——阜新楼

福鑫大厦位于雷虎镇下寨村。建于公元769年,距今~1200年,是永定最古老的客家土楼。占地1275.76平方米,高四层,墙体用生土夯筑。阜新建筑没有石头地基,沿袭了中原先民的建筑技术和形式,充分体现了永定土楼与黄河流域民居的密切关系。大楼周围有一条四米宽的壕沟,前面还安装了一座吊桥。底壁生土混石灰红糖,极强。堪称中原古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最大的广场建筑——文物建筑

该文物建筑位于高贝镇商鞅村。建于清咸丰元年,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方形土楼。当地人这样描述:一个人太阳升起就开始开窗,中午下楼吃饭,然后上楼关窗,直到太阳下山。遗产建筑有280间客房,565,438+0厅,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整齐,组织清晰,耗时70余年,历经三代人才建成。外墙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面积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体建筑高17米,共五层,是永定现有土楼中最高的建筑。主楼的左右两端垂直连接一座四层小楼,又与平行于主楼的四层前楼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方形建筑,从而形成一个大“口”。内部还有一组小“口”字形建筑,形成独特的“回”字形整体造型。真的是“门里有门,楼里有楼,重叠”。当地人叫它“公馆”。中间是祠堂。前楼左右有两个学校,孩子可以去上学。学校中间有一座石屏,前面有一座门楼。大门高6米,宽4米。在主楼后面,有一个花园、一个鱼塘和谷仓、牛棚等附属建筑。

豪宅式土楼——玉龙楼

位于福建永定县高贝镇,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六年建成。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门楣上留有“大福地”二字,挂有“父子入考”牌匾。整个建筑深108m,宽5m,主体建筑高11.4m。全楼25个大厅,118个房间。门楼外有一个17米宽的太阳床,一个30米宽的半圆形鱼塘,主楼后的山坡,一个55米长的扇形围栏。整个建筑占地近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的院落重叠,错落有致的建筑显得和谐统一,气势磅礴。

我国著名的风景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参观完该建筑后,在《福建行》中写道:“虽在黄昏徘徊,却不忍而为之。”回家的路上,我即兴作了一首诗日:“仙山如梦,老眼自怜不迷离;宋元时风已逝,故塔非易图。”

陕北民居

窑洞是中国陕北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蕴含着北方民族窑洞的历史遗产。考古发现表明,轩辕黄帝部落在陕北活动的时候,是作为一个人造洞穴进行躲藏的,恰好记录和揭示了这种原始窑洞的信息。经过几千年的缓慢演变,原始洞穴逐渐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土、石、砖洞穴。据考证,最早应该始于周朝。秦汉以后发展为全地穴式,也就是今天的土窑。明朝中期,石头被用作窑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照土窑模式修建石洞。现在也有了新窑洞,彩瓦,厅室分置,上下两层,住起来更舒适宜人。

第一院的窑洞一般是3孔或5孔建造。中窑为主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是1和3开。从外面看,四个孔要分开开。当你走在里面,你可以发现他们有隧道式的小门相互沟通,顶部是半圆形的,这样窑洞的空间就会增大。窑洞的墙壁一般涂有石灰,显得洁白整齐、干燥明亮。洞的一边有锅有灶,炕的一头连着灶。因为灶火的烟道穿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四周的三面墙上一般都装饰着一些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画,被陕北人称为炕魏紫。炕围是一种实用的装饰,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和摩擦,保持干净。为了美化客厅,许多人在炕上画圈。这就是陕北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炕外画。

陕北窑洞的窗户很有讲究,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部分,都有剪纸装饰。他们根据窗户的图案将窗花装饰得美丽大方。窗花坝被占在窗外,从外看色彩鲜艳,从内看明亮舒适,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的形式美。窗格很宽敞,阳光可以自由地照射进来。

洞穴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冬天窑外滴水成冰,北风呼呼,窑内灶膛烧点柴火就会暖和。夏天七月热浪滚滚窑外,窑内却秋凉如洗,比空调还好。人们常说陕北穷,但这个窑洞是大自然赋予陕北人的深情,是他们智慧的象征。

陕北的窑洞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写下了延安窑洞史上最辉煌的一页。1935年,中国* * *生产党以延安为革命根据地,先后在延安凤凰山山沟、王家屏、杨嘉玲、枣园、陆毅旧址等地修建了许多石洞、土洞。

20世纪90年代,在距离延安杨嘉玲革命旧址500米处,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窑洞宾馆。这座宏伟的整体纯窑洞建筑群依山而建,八排268洞,按三星级标准建造。洞壁上挂着安塞农民画,窗棂纸上贴着陕北剪纸。每排窑洞前都有石磨、石磨和石桌椅。有陕北农民的味道。延安窑洞旅馆已成为延安旅游的新亮点。

山西民居乔家大院

在中国的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一样有名,一直有“北有山西,南有皖南”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居是祁县和平遥。乔家大院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乔家大院位于美丽富饶的山西省晋中盆地,祁县东北12km处乔家堡村中部。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后扩建修缮至1912。它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占地面积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为六个院落,20个小院,313间房子。庭院形似城堡,三面临街,四周是封闭的砖墙,三尺多高,上面有女儿墙和了望台,安全牢固,显得雄伟壮观。乔家大院就是祁县正厅的乔家。“在正厅,是享誉海内外的第五代商业资本家乔家的堂名乔致庸。

从高空俯视庭院布局,形似一个象征吉祥如意的双字“喜”。整个大院建筑前低后高,符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前低后高,子有英雄”。

进入乔家园大门,是一条笔直的石头隧道,将六个院落分成南北两排。北面有三个院落,从东到西依次称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的三个院落分别是东南院、赛那宁院、新院。西北院附近,原来有个小院,是乔家的书屋,所以叫书房院。大院内有四个主要建筑,包括六个门楼、瞭望塔和瞭望塔。每个医院的屋顶上都有连接的走道,用作巡逻疗养院。放眼整个医院,从外面看,雄伟高大,整洁端庄;向院内望去,金碧辉煌,井然有序,展现了中国北方封建家庭的居住风貌。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精美,规范多变,不仅整体有美感,而且在地方建筑上也有自己的优势,就连屋顶上的140多个烟囱也各具特色。

乔家大院雄伟壮丽。其精美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充分展示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极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它的确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毫不夸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族有紫禁城,民宅看乔家。”

平遥古城

平遥的普通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清代。这些房子面积大,用料讲究。因为山西气候干燥,没有被战争破坏,所以大部分保存得相当完好。

住宅建筑布局多为严格的四合院形式,轴线明显,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它由沿中轴线的几个院落组成,三个院落一般呈“眼”的基本形态。

庭院通常由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吊门隔开,有些庭院的一侧或后面有花园。

平遥民居的外墙都是砖砌的,而且是清水砖墙,高达七八米。它们不对外开窗,外表坚固而华丽。有些在墙的顶部做成城堡状,像小城堡一样。院子里很少种树,迷信认为树会引鬼入室,不得安宁。院子里的地面铺了砖,多建了花坛。没有污垢,容易清洗。

平遥的房子里里外外都装饰得很豪华,木雕制作的精美吊门,主屋横梁下挂的鲜花,狮子滚绣球,福禄寿的三星,或者琴棋书画,都有一定的风格。门窗都是木椁,大多花纹复杂,各不相同。有些门上还刻有唐尧虞舜禅位的故事。当玻璃被广泛使用时,一些富商使用雕花玻璃。为了保暖防寒,门窗多为双层,屋檐下的椽子、横梁上画有彩画。

街巷两旁的宅门特别精致,门顶形式多样,有悬山卷顶、悬山两坡带脊、两坡不等长、半坡带檐等。、房檐下插梁、房檐外拱等。,做法不同。有的用柱子,有的做壁柱墩,等等。大门门扇上有匾,书有《修德》、《秀琦》、《法奥》、《夏薇》、《快乐家族》。有些房子外面有裱好的石头和拴马的柱子,石雕精美,反映了当时这些住户的富裕程度。全市保存完好的房屋有400多座,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在国内实属罕见。

上海民居

上海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会”。漫步外滩,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不同风格的宏伟建筑,尽显建筑艺术的优雅,漫步街头,你会觉得独具韵味的老房子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说起上海民居,一定不能忘记石库门。石库门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因为这种民居的外门是用石头做的,所以叫“石库门”。

19世纪后期,上海开始出现石库门建筑,是江南民居建筑的一个分支。石库门巷的民居建筑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中西合璧。是江南传统的四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二楼有一个阳台。黑漆漆的门往往配有门环,敲进敲出的声音在古老的石库门胡同中回荡。一般进门是一个小天井,后面是客厅,然后是井。后院是炉子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有左右厢房。一楼灶房上面是“亭房”,上面是露台。不过整体布局采用欧式风格。倾斜的屋顶通常有老虎窗。

红砖外墙,门楣做成传统的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的细节是西式建筑雕刻的。后来,石库门逐渐被上海接受。它的出现是城市生活的必需品。

洋气的现代生活,打破了传统的四合院式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的石库门胡同文化。到上世纪20年代,上海超过四分之三的住宅都住在石库门,现在近40%的申城居民都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中西结合的石库门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市中心的石库门正在消失,亭子、客厅、厢房、天井、二房东、大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相关的名词都成了老上海人的美好回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住宅群体。但上海很注重老建筑的保存,一些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巷作为一整组近代优秀建筑被保存下来。

云南民居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低纬度高原,山川秀美,四季如春,民风淳朴。在这片神奇美丽的红色土地上,生活着26个兄弟民族。而他们的居住自然体现了当地的民族风格:高山山区有普米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