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是什么?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后,水流缓慢,大量中游来的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最后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河”。

长期以来,人们采用筑堤的方式来抑制洪水,导致河床与两岸地面的高度差越来越大。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泛滥,给华北平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两岸地区每年汛期都受到洪水威胁,一旦决堤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另外,黄河的“地上河”导致没有支流流入,使得黄河下游更远的地方水流更少,进而断流。堤防防洪的数量和难度在逐年增加,投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

扩展数据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终流入渤海。流域内降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干,夏秋季降水集中在7、8月份。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我国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中国人称之为“母亲河”。每年携带泥沙16亿吨,其中12亿吨流入大海,其余4亿吨在黄河下游停留多年,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