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历史问题...

第一,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答:1。这场大战引起了欧洲革命运动和世界革命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真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战利品的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在会上成为列强屠戮的对象,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2.这场战争暴露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主要交战国相继动员国民经济。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因为压倒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交战双方的军事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1917年直接为战争服务的产业工人比例,俄罗斯为76%,法国为57%,英国为46%,意大利为64%,美国为31.6%,德国为58%。

3.一些新式武器开始用于装备部队。

飞机、坦克、潜艇、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火力空前加强。在大规模进攻战役中,平均每公里火炮密度超过100门(最高为西线187.8门)。战时步兵火力增加1.5 ~ 2倍。步兵的机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14平均每兵0.3 ~ 0.4马力,1918平均每兵0.5 ~ 2马力。

4.防御作战在这场战争中处于突出地位。

防御形式从支撑点防御发展到壕沟防御,进而形成筑垒前沿。机枪在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防守深度越来越大,达到15 ~ 20km,给进攻带来了新的问题。防御战线有几百到1000公里,很难做到侧翼迂回,正面突破上升到重要位置。突破形式有:在狭窄区域实施突破;在几个狭窄路段实施向心突破;在广阔的战线上优先一点,实施更多的突破;在几个相互关联的不同方向进行连续的突破。战争结束时,正面进攻通常是师2.5 ~ 3公里,团500 ~ 600米。坦克和毒气的使用提高了进攻能力,但仍不能完全攻克阵地防御,使得进攻方经常打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来源:)

2.中国的驻军改革发生在什么时候?

答:发生在1898。因为1898是中国的月球驻军年,所以得名。

3.明治维新和驻防改革有什么异同?

答:1。相似之处:

(1)背景是一样的: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执政危机和民族矛盾;

(2)性质相同:都是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3)改革方式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

(3)改革的内容相同: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

(4)改革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差异:

(1)改革结果不同: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随着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亚洲强国。

(2)改革的前提条件不同:戊戌变法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进行广泛的社会革命和武装斗争;另一方面,日本明治维新是以武装叛乱为前提的,有着广泛的社会革命和武装斗争。

(3)改革的社会背景不同:

(1)明治维新之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德川时代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②虽然中国封建统治的危机非常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的勾结,封建势力仍然比较强大。

(4)改革的领导方式不同:

(1)虽然日本资产阶级尚未成熟,但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少年武士充当了叛乱运动的领导者。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部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理旧敌对势力的任务,从而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2)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薄弱,只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再加上封建势力强大,改革不可能成功。

(5)改革政策和措施不同:

(1)日本德川时代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在中国的戊戌变法中,虽然光绪皇帝也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势力不掌握政权,保守势力强大,无法实施。

(6)改革的国际环境不同:

(1)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年的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殖民征服的高潮还没有开始。随着西方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2)中国的戊戌变法在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此时,帝国主义列强从未希望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运动十分不利。

(以上内容请参考:/776081/1147019 . aspx)。

4.英国工业革命和印度民族起义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英国工业革命和印度民族起义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简单来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为了取消其廉价的工业产品,加紧了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侵略,给印度等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一方面打破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将其带入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也激化了英国和印度的民族矛盾,同时刺激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变革和印度人民的觉醒(亚洲的觉醒),并把他们引向了民族独立的道路。对此,马克思在《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中有精辟的论述:“从遥远的古代到19世纪的前10年,无论过去印度的政治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其社会状况从来没有改变过。手轮和织布机,曾经造就了无数训练有素的织工和织布工,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英国侵略者砸碎并摧毁了印度的手摇织布机...英国的蒸汽机和科学彻底破坏了整个印度斯坦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它引起了亚洲前所未有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不管英国犯了多少罪,它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