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是运用中医理论研究女性生理病理特点,防治女性特有疾病的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白带、后代、妊娠、分娩、产后、乳腺疾病、癔病、尹倩病和杂病。

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个阶段:

夏商周时期

(公元前265438年+公元前097 ~ 770年)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药物和医疗技术。到了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关于难产和种子、胎教的理论记载。比如《史记·楚世家》中就有“割胸生约”的难产记载。《山海经·Xi·山景》中有服用“古戎”避孕的记载。《凶女传》中有胎教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 ~公元前221)这一时期的名医扁鹊,因为专攻妇产科,被称为“把医生拿下的医生”(妇科医生)。《内经》中也有妇科的理论记载,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左传》中有“庄公出世”的难产记录。还有“男女同姓,生而不异”的记载,明确指出近亲结婚有害后代。这个观点比英国达尔文的1858早了2500多年,对今天的优生学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 ~ 220年)秦朝就有妇科医籍的记载。据《史记·臧宫列传》记载,太仓公有志于创制“诊断书”,其中“韩女赶不上寒月”和“怀而不哺乳”的病历是最早的妇产科病历。

到了汉代,妇产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医疗体系中出现了“女医生”。首次记载了药物流产、联体胎儿和手术取出死胎,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生书》,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书中对孕期月子保健提出了一些见解,反映了当时对怀孕和胎儿健康的认识。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了三篇关于女性的文章,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产后发热、热入血室、带下、闭经、癔病等症的证治,提出了阴道冲洗、服药等外治法。当时的许多经验和药方至今仍然有效。花轮是张仲景的当代医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不仅成功进行了剖腹手术,还成功进行了取出死胎的手术。后汉《华佗传》说:一伦曰:‘死胎无聊,不能自生。’如果你让人去探索(把它带到很远的地方),你会得到一个死胎,它的人形是可以辨认的,但它的颜色是黑色的。亚伦的特技都是这种。“可见那时,妇产科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魏晋南北朝与隋朝

这一时期(公元220年~公元618年)主要是脉学和病因学证候学的成就,促进了妇产科学的发展。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按照“难经”的原则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使脉诊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

其中,在妇产科学中,他提出了“待于经络”和“避年”的理论,指出“尺无止境,胎脉真”和脉象区分男女,并描述了分娩时的“离经”,即“孕离经,其脉浮,腹痛置引于后,才有今日之命”。

隋朝

(公元610年),晁的《病证分期论》是当时中医病理学的一部巨著,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儿科、五官五个分支。

书中有八卷妇科病。前四册讨论妇科病,包括月经病、白带病、阴道病、乳腺病,后四册讨论产科病。按照妊娠、分娩、难产、产后的分类,逐项论述病因病机、临床发现,内容相当丰富。

唐朝

(公元618 ~公元907年)唐朝沿袭隋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学体系,设立了“大医部”,是唐代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专门培养医学人才。医学发展的特点是逐渐走向专业化。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卷首就列举了妇女的胎儿生产情况。广泛论述了求子、怀孕、难产、早产、月经、带下、杂病等问题,也精辟论述了临产、产后护理等内容。王韬的《台外秘闻》也记载了一些堕胎、流产的方法,并对节育问题有所关注。

此时,妇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国内出现了一部比较完整的产科专著,即殷偕所著的《产宝》一书。

宋朝

(960 ~ 1279)宋代妇产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产科是《国家医学教育条例》设置的九个科目之一。如《元丰碑堆》载:“太乙局九科三百人...10在产科……”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妇产科学专著。如杨子健的《十产》、陈的《妇方大全》、朱的《妇产科指南》、李的《产论》、郭继忠的《妇方》等。本期妇产科成就最大的是陈和他的著作《妇科病全方》。该书系统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疾病,尤其是难产的治疗。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是当时的杰出之作。流行了300多年,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金元时期

(AD 1115 ~ AD 1234;1271 ~ 1368)金元时期是医学院争鸣的时期,医学院开始兴起。刘、张、李、朱等从不同角度对妇产科学作出了贡献。元代医学有13个科室,产科有1个科室。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发展,拓宽了妇科病的诊疗思路。如刘所著《病机气宜救君命》一书中说:“妇孺、幼天皆少阴;天归好的话,要从厥阴说起。天道已逝,但属太阴经。”阐述了女性生理的规律性,成为女生中年以补肾为主,中年以调肝为主,更年期以调脾为主的理论依据。

张《儒教》一书认为“养生以食补为主,治疗以攻毒为主”,用发汗、呕吐、下法三法驱病。这种观点也常用于妇科。书中还记录了一个成功勾搭死胎的案例。卷七内伤状曰:“又有妇人临产...她的孩子死在她的腹中...所以她需要拿着秤钩,继续用结实的绳子勾住她的死胎……”它开创了传统中医产科器械助产术。李果认为“脾胃内伤,百病始发”,治疗重在健脾升阳祛湿法,在妇科也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的著作《蓝室秘藏》中说:“女子血崩,因肾水阴虚,不能守火,故血崩。”对当今月经疾病(主要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在治疗中重视阴精的保存,对妇科产前病和产后病提出的一些治疗原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朱震亨在《格致玉论》的受孕论中说:“阴阳交媾,孕为凝。隐蔽的地方叫子宫,扎在下面,上面有两个分叉,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第一次清楚地描述了子宫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