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题真的是断句。

断句法指导:

很多考生害怕文言文断句。那么,文言文断句有规律可循吗?其实有时候文言文断句也是有办法的,有关键要把握。现在按照一定的方法,抓住一些重点,就会给文言文断句带来便利。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先记住以下公式:

古文断句不要怕困难,只有仔细思考才能承受。不要问长短段。认真读,认真想,才是关键。只有完全理解了作文,才能断句。前后通读全文,先易后难。紧紧抓住“悦”、“云”、“言”,对话最容易找到。常用的虚词是符号,比较有规律,可供参考。掌握成语,但不要拆散固定的结构。词性的意思要仔细研究,语法结构有助于判断。对偶与重复并行,修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一个词联系紧密,一般中间分断。题目做完后回头看,按照要求仔细检查。打牢基础读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练一千首歌,看一千把剑,反复断句。

1.不要问长短段。在断句之前,仔细阅读并充分理解主要意思是关键。

学生在文言文断句时,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边读边断句。看完文章,断句就完了,回头看,觉得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不可行的。理解内容和断句密切相关。仔细阅读,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不理解就继续点,不理解就点不好。做不到马马虎虎,看不懂,看不了两遍,过不去。当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一本书读一百遍,就会明白它的意思。”多读几遍,自然就明白意思了。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先断几个大段或者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比如看了北京卷子的试题,就明白了文中的意思和层次:这一段讲的是“塞翁失马,胜马,子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与“坏”,“好”与“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基本理解文章主旨后,就能把握“落马——得马——儿子落马”的发展过程,把握人们的看法和“塞翁”态度,层层破句。

2.前后通读全文,先易后难。

给一篇文章加标点符号通常很容易,也很难。在我们大致把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可以先把能断开的断开,逐渐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句。这是一个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的北京卷,让我们把划线的句子断开,暗示划线的部分可以前后断开,这对我们理解段落内容和断句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比如下面提到的虚词、对话)把容易区分的句子断掉。

另外,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于不易断句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仔细推敲,确定从哪里断句。例如,学生在做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句子①和②得分极低,主要受“任虎”和“贵人”的影响。其实很容易联系到下面的“贾府子善骑射,人人挂父曰”——划线部分要在后面断开,“父曰”也要在前面标点,所以“人人”要打断。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容易找到。

文言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经常使用“越”、“韵”、“颜”等词语,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当我们遇到“越”、“云”、“言”等词语时,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说话人和内容。比如“他爸爸说”和“为什么不这样做……”在北京卷中多次出现。

4.常用的虚词是符号,比较有规律,可供参考。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只胡哲也”。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27个“叶”,几乎每句话都以“叶”字结尾,是一篇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语法关系和语气,这往往是区分句子和阅读的重要标志。在学习中,我们熟悉各种常用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子中的常见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如“气、改、为、哀、福、祈福、若福”可以加标点,句首常用的相对独立的感叹词,如祈福、夷户、唉等。,可以前后标点;

(2)句末语气词“也,也,也,在,胡,严,,呃,就”可断;

③一些常用于句首的关联词,如苟、宗、时、所以、然而,无论如何、芷若、甚至然后、冉泽,都可以用来断句。

④经常出现在句首的时间词,如“情之”、“相之”、“己二”、“徐四”、“和二”等,也能起到断句的作用。

如清代彭端淑写《示子侄为学》:“天下之事,难乎?对它来说,容易难;不做,容易的人也难。我因为无知抓不到人,我因为无能抓不到人;学一次,学很久,但不要偷懒,你会达到的,只是你不知道它的模糊和平庸。我的才华比别人聪明,我的材料比别人敏感;弃之不用,无异于昏厥平庸。然而,它既愚蠢又聪明。常见吗?”

这段话比较典型。整段有十七个句子,十七个标点符号。句末的十一个语气词(呼、一、也、言、在)、三个连词和固化结构(则、而、然则)、句首的两个代词(之)是断句的标志。

当然,用虚词断句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于我之前,我闻道,我先从之”,句中用“胡”,与“于”同,词性有变化。“也”,用在句子中以缓和语气,可以加标点也可以不加。

5.抓住特殊句型,但不要拆解固定结构。

记住下面的文言文成语,比如“为什么要这样做”

(宋的罪过是什么?);“比如...什么”(比如太行王家?);

“只有...是……”(只有马钰紧随其后);“不仅如此...而且还……”(不仅是天气,还有打压。);“放心吧……”(不用担心?);“为什么……”(秦无礼,何以见得?);“没什么...差不多(没什么不是?); "你能得到它吗?”(能拿到吗?); "没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差不多?),等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中的固定词组,不要拆分,可以减少断句错误。如“有事”、“没事”、“有事”、“没事”、“以为”、“万一”、“够了”、“没事是”、“为什么”等。

6.词性的意思要仔细研究,语法结构有助于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会用模糊的语感给句子加标点。我们可以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如何断句。有时很难确定文章中的某些词是从属还是被从属,但在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语、谓语和宾语时就很容易解决了。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的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充当,是句子的核心。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和动词与前后词的关系进行推断,可以提高断句的准确率。比如《北京卷》的题目“一马无故死,胡人皆挂”,“他的马将是一匹好马,众人将贺他归来”,我们可以找到动词“死”、“进”、“挂”、“还”、“贺”。根据语法知识和仔细分析,我们就不会把地点“胡”后的“词条”变成“胡人”而会

此外,主语后面一般还会跟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应该是主语之后的断句)“如果谓语后面没有宾语或补语,这个句子就会断句;如果有宾语和补语,句子通常是连续的,但“越”、“韵”、“言”等词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一般来说,句子要在宾语之后断句,定语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之间没有句子。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即主语在前,谓语和宾语在后,修饰语在中心词之前。掌握了文言文的语序规律,就为文言文准确标点打下了基础。可见语法分析有助于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和重复,修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一个词联系紧密,一般中间分断。

古人写文章,很注重对仗的工整、对应、互相照应,善用对仗、排比、对偶,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个特性断句,往往是断一个地方,然后可以断几个地方,这样会事半功倍。比如北京卷里的“他爸说为什么不做……”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句很有帮助。

古汉语中,如果两个相同的词放在一起使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和名词重叠的形式,一般来说属于两个句子,应该从中间断开。比如京卷里的“是祸是福/是祸是福”,又比如《愚公夷山》:“你的心是坚实坚实的,你从来不是寡妇,也不是弱儿。虽然我死了,但我有一个儿子;子生孙,孙生子,子有子,子有孙,子孙无限。”

8.题目做完后回头看,按照要求认真检查。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用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句子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文标点句的基本要求是标点的句子都能说得通。如果有些句子没有意义,可能是句子标点有错误。断后每一句的内容都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如果内容不合理,可能就是错的。比如“根基崩了,弃甲而战,十余万亡者,斩首也。”(《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一句话本身都有道理,但“十余万人死于水中”这句话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士兵会“战死于水中”?他们为生存而战,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符号后面应该跟一个逗号。

9.打牢阅读课本的基础,培养读经典的语感;练千曲,看千剑,反复断句。

方法只是进入房间的梯子。有了它,你就不能保证进入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就需要行动,也就是需要自己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基础,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文基础;熟悉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说“看一千剑而后知器,弹一千曲而后知音”,多做专项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应用中提高。

四、巩固练习:在下面两段文言文中用斜线断句。

1.陈太丘和朋友的旅行结束后,他没有去太丘家,甚至在方圆七岁的时候,外面的喜剧演员问方圆尊君,如果他不回答,他会生气,说他没有人性,会和家人一起去方圆悦君的旅行,但如果他不在中午到达,他就会失信。如果一个朋友责骂他的父亲,然后从车里出来,无视方圆的进入,这将是不礼貌的。(《世说新语方正五》,1983高考标点文言文))

2.王皇门三兄弟都有意感谢公子多讲些俗事,敬寒暖心。他们两个都出去问谢公哪一个比三贤更好,并感谢龚玥,谁是最年轻的,谁是最好的。你为什么知道?吉祥人谢的话更为人所知(《世说新语·品枣九》)

3.有玉的宋人献子,没有。不给玉的都说玉是宝,所以才敢给。韩说我不要贪为宝,也不要玉为宝。所以宋的长辈们说我儿子难得无宝,有宝的人也不一样。今天我用一百金表示儿子会争取,我拿一百金表示我拿一百金。

参考答案:

1.陈太秋和朋友的旅行/旅行途中/旅行中途/太秋走后/甚至方圆七岁以后/剧场外/嘉宾问方圆的时候/尊君不在的时候/回答/君很久没到的时候/已经走了/朋友生气的时候/不近人情的时候/他和人一起走的时候/和他们一起走的时候/方圆说的时候/

2.王黄门三兄弟都有意谢公/他们的儿子的儿子讲多世俗的事/他的儿子敬冷取暖/他出门/坐下问谢公/谁比三贤/谢/最小的那个赢了/客人说/你怎么知道/谢/仁济话少/浮躁的人说多了/推这些知识。

3.宋人得玉/献诸城,/得不到/献玉/以示玉人/玉人以为是宝/所以敢献/子涵说/我以不贪为宝/我以玉为宝/若与我分享/我失去了/若人无/所以宋长老说/子涵无宝则无/有之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