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是什么?
要求:总结准确,语言简洁,不超过250字。
该题目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考生总结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工程质量问题的描述主要包含在材料2中,主要以桥梁和保障房为例说明当前的工程质量问题。所以回答的时候详细看一下这个材料就够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胶州湾大桥问题的起因:“因为我们要赶着完成工程,所以我们没有时间完成所有这些任务。”这说明项目的风险系数是赶项目进度。
再来看京沪高铁南京站地砖被砸破重新铺设的情况:其北广场原本铺设的地砖,因为7月1日要通车,属于“临时设施”。这部分材料说明项目中的问题也是为了赶项目进度。
再来看杭州钱江三桥的问题:专家认为这些裂缝主要是修桥时灌浆不合格造成的,工程最终确定为“合格”,之后继续维修;仅从2011年1月1到7月15,桥上就有17953辆30吨以上的货车。我的车核载34吨,这次装载的货物大概是100吨。这部分材料说明了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因素: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合格现象,验收不严格;此外,桥梁的过度使用也是工程过早出现问题的原因。
最后再来看保障房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水泥、钢筋使用不合格。
总结以上几点,主要有几点:第一,赶项目进度;二是工程材料不合格;三是项目验收不严格;第四,项目使用过度。另外,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大量保障房建设开工不重视质量问题是追求政绩的因素;还有一个导致大量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为因素——忽视工程质量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质量问题很多,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不合格,这是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是问题项目大多进度落后,导致项目建设中强调速度,忽视质量。
第三,工程验收不严格是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四,工程的过度使用是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
第五,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与一些地方政府追求政绩有一定关系。
2.根据所给材料,结合当前实际,从北京经济发展主动减速、坚决掉头,简单谈谈中国如何逐步实现“质量好的GDP”。(2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300字。
这个题目要求我们根据北京经济发展主动放缓、坚决扭转的措施,来谈谈中国如何实现“质量好的GDP”。本质上,这是一个分析和对策的话题。首先需要分析“质量好的GDP”,指出什么样的GDP才是质量好的。然后根据北京的措施,详细描述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在材料3中,考生回答时要仔细阅读。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质量好的GDP”。“质量好的GDP”的内容体现在材料3的第三段,即2011中国科学院7月29日发布的GDP质量指数,包括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五个方面。从材料3第二段看,北京三大控制取得的成绩,如遏制机动车过快增长、高房价等,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首钢搬迁体现了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利于产业升级(实际上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质量好的GDP”本质上是在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生活质量提高、环境改善的前提下获得的GDP。
然后根据北京市的做法,讨论了如何实现“高质量的GDP”。本质上是对北京的措施做一个大概的分析,然后可以结合第三段专家的建议。读一读北京采取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保障民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体来说,控制机动车增长和过高的房价,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搬迁重工业改善环境,促进产业升级,从而实现“质量好的GDP”。
回答的具体安排要有条理,可以采用“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
参考答案“质量好的GDP”是指GDP质量指数大幅提升,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生活质量提高,环境改善。
“优质GDP”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它的实现既不能盲目崇拜GDP,也不能盲目抛弃GDP,而是要科学认识GDP,不断提高GDP的质量。首先,要保障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质量。其次,降低生活成本,改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最后,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缓解生产与环境污染的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
3.给出的信息反映了社会上的各种焦虑,请就政府如何缓解人们的焦虑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25分)
要求:对策建议合理可行,简明扼要,不超过400字。
该题主要考察考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并分析政府缓解民众焦虑的对策。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材料4之后的材料基本上都谈到了公众焦虑的问题。考生只需要分析产生这些焦虑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基本出现在材料4中。先简单说一下焦虑的原因。一是以王然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经营者面临政策、资金、市场等问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受唯富论困扰;第二,刘军等群体面临的就业焦虑等等。一般来说,焦虑的常见原因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财富观(唯财富论)和就业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提出对策:关于就业焦虑,政府可以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这也可以解决以王然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经营者面临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投入。针对财富观的问题,政府可以在社会上宣传正确的财富观。
材料5之后,讲述了一些人物的故事,主要是价值观和精神上的典型和典范,而这应该是对策出现的地方。这里可以提炼出的对策应该是: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树立榜样人物,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通过对要点的提炼和分析,可以看出要点大致分为两个层面:社会保障层面和价值观层面。
答案的重点是,政府可以从社会保障机制和价值观两个方面解决当前民众的焦虑。
社会保障:一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二是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三是加强对低收入群体保障的投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价值观:一是在社会上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反对唯富论。二是树立社会典型,发挥其引领作用。
4.根据所给材料,结合当前实际,以自选角度,以“物欲时代的精神家园”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1000-1200。
根据所给信息和题目要求,文章拟为“物质发展的同时不能放弃精神追求。”
本文的题目《在物质时代建设精神家园》,很好地结合了物质发展和“精神家园”两个因素,也体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
第一段先阐明论点,提出问题:一个社会的发展,既根植于物质基础,也根植于精神品质。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精神追求。
第二、三段是分析部分,结合材料中的事例和“小岳越事件”,分析了人们精神追求缺失的严重后果和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第四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物质发展的同时,保障大众“精神家园”的建设。
最后一段总结推广,照顾标题和开头,进一步升华论点。
参考示例
建设物质时代的“精神家园”
一个社会的发展,既根植于物质基础,也根植于精神品质。近年来,人们的物质要求得到了满足,但很多人感到“累”。有人想买房买车,有人想加薪升职,有人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人们把名誉、地位、金钱当做成功,但他们只有这些,而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无处安放,人们找不到精神的安宁港湾。
这个问题的出现,不能说与政府部门无关。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很多地方部门只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滞后。社会充斥着浮躁,社会价值观迷失,拜金主义横行,享乐主义盛行,一些人追求个人利益,却在与自己无关的时候高高挂起。他们充满了隐私和冷漠,他们已经失去了原本纯洁的灵魂。公民教育流于形式,很多公民在如此高速的物质运转中失去了最基本的坚持。
“小悦悦事件”是对人性的考验。在这次事件中,帮助了岳,她的善良感动了无数人。与其说是赞美陈仙梅,不如说是我们对重拾传统美德的强烈期待。当大家都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伸出温暖的手,让你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伟大的作家雨果说过,我们需要物质的繁荣,我们坚持崇高的意识。“小岳跃事件”警示我们,现代社会建设必须实施“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培育现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营造民主、法制、诚信的现代公民社会,为培育和增强公民意识提供社会土壤。
建设“精神家园”需要公众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引导。首先,要从“唯GDP”的传统观念中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GDP观。其次,要构建有效的GDP统计指标,更加关注居民文化教育状况、合理的收入增长与分配、就业状况、环境状况等因素,以引起地方政府对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的重视,为人民节约财富,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第三,加强公共价值观的引导,充分利用媒体制造舆论,引导公众摆脱“财富就是金钱”、“名利代表成功”的思想。
与物质发展相比,“精神家园”是用情感、智慧和力量成长起来的,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凝聚着社会发展的知识。只有在物质时代建设“精神家园”,我们的国家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的民族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我们的人民才能获得和平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