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题2020019 ~隋唐相关高考题19唐代货币改革
?从秦代铸造“半两”钱币开始,铜钱主要以重量命名。汉代“五铢”币一直到隋朝都被视为本位币。因为偷铸和切割好的硬币来获得铜,硬币的实际重量与硬币上的铭文不符。隋末,劣币盛行,“一千钱起初重两斤,后来越来越严重。”货币混乱影响流通。鉴于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发函铸“开元鲍彤”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鲍彤”字样(或读作“开元宝”),大小与中文“五铢”相近,称为纸,也叫钱,每十元重一两。“新资金是最折中的。这成为了将称重方式从十六进制改为十进制的关键,“钱”取代了“铢”成为“二”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硬币被称为“鲍彤”或“元宝”,重量不再标在硬币上。宋代以后,用皇帝的年号作为货币名称逐渐成为一种常规制度,如“熙宁鲍彤”、“光绪元宝”等。
——摘自彭新伟《中国借钱史》。
(1)根据材料指出了唐代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和知识,说明唐朝货币改革的意义。(9分)
回答:
(1)促进了平衡法向十进制的转化;不再以货币的重量直接反映货币的价值。
(2)结束五铢的长期流行,开启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硬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便于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钱的出现打下基础。
?本题目重点考察考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和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总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的重点是唐朝初年的货币改革。虽然没有直接的书本知识作为依据,但有关唐代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的书籍内容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补充书本知识结构的不足。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提取和总结能力,以及根据已知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
?问题(1)指出了唐代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答案是促进平衡法向十进制的转变;不再以货币的重量直接反映货币的价值。答案的信息都藏在资料里。考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联系材料中所涉及的货币制度的发展历史来提取相关信息,并给出全面的回答。答案高度概括,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问题(2)以材料和知识为基础,说明唐代货币改革的意义。主要考察考生综合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总结、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将物质平衡法改为十进制,货币价值不再直接用硬币的重量来体现,出现了每年货币的相关信息,可以总结出五铢货币的长期流行已经结束,新的货币体系已经开启的认识。
从材料中提到的使用方便,得出流通方便,更有利于商品的经济发展;
从唐初年钱成为常规制度的信息可以推演出改革为年钱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的结论。
但币值与硬币重量的脱钩,为非金属货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这个答案需要同学们用自己的知识——“宋代出现纸币交叉”这一史实来分析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