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的几个话题
1600是歌剧诞生的年份。从1750年到德国伟大作曲家巴赫去世的150年,被命名为“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音乐是指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流传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一种音乐风格。巴洛克的本义是“怪异的珍珠”或“荒诞的思想”,在18世纪末被文艺理论家贬为17世纪以来的意大利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从此成为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总称。其特点是高贵庄重,气势磅礴,动感十足,往往给人一种紧迫感。同时期的音乐总体上也具有这些特征,所以被称为巴洛克音乐。由于数字低音记谱法的广泛使用,巴洛克音乐时期也被称为“数字低音时代”。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出现了一大批作曲家,主要代表有:蒙特威尔第、维瓦尔第、卢瑞、普赛尔、亨德尔和J.S .巴赫。虽然他们的创作领域和艺术个性不同,但都包含了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征。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
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单词Baroque,最初指珍珠的奇特形状。最初是用来形容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作品的风格,后来泛指17年至18年盛行于德国和奥地利的华丽辉煌的建筑风格,集雕塑和绘画于一体。巴洛克一词在18世纪被引入音乐批评,被借用来形容与这一时期相比的欧洲音乐文化风格,其中含有堕落、堕落的贬义。19世纪后,被艺术史学家肯定为一种艺术潮流,一般指1600年至1750年巴赫和亨德尔发展的音乐,即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巴洛克的艺术高贵动人,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丰富,更富有戏剧性。巴洛克音乐有以下特点:
1.中世纪,教会调式体系解体,大调和小调调式被取代。由和声功能新概念形成的数字低音被广泛应用,也被称为数字低音时代;
2.两部结构的音乐发展和织体运动在原理上是融为一体的,开拓了对位法;
3.音乐旋律的连续发展充满了流动性,节奏在整个音乐中是稳定的,力度与力度和刚性在整体上形成对比;
4.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流派已经初步形成,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清唱剧和清唱剧(大型声乐组曲)等,已经呈现出经典的形式。
2、
有一次,肖邦听了他的学生古特曼演奏的这首练习曲后,无限感慨地感叹道:“啊,我的祖国!”“人们知道作者在歌曲中表达的是怀旧。此后,这首练习曲被命名为《永别》,这是一首心灵的悲歌,在肖邦的练习曲中并不多见。简单的和声听起来,就像远处家乡传来的风笛声;主题基调亲切温暖,却又充满忧郁惆怅。在中段,音乐有一个戏剧性的高潮,很快,它仍然回到意味深长的悲伤的音调。最后,在一个叹息般的下行旋律音中,出现了特征性的六音降,进一步加深了乐曲悲伤忧郁的情绪。作者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他曾经说过,他再也写不出比这更美的旋律了。
钢琴练习曲在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应该说,肖邦开始使技术练习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是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肖邦一生写了二十七首练习曲,其中以1831所写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流传最广。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者,成为钢琴音乐会中最常见的表演之一。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的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165438+10月,就在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华沙革命震动了波兰。肖邦非常激动,他迫不及待地想立刻回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鼓手!!!"1831年9月,历时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俄军残酷镇压。当时肖邦正在去西欧的路上,他已经快疯了。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吗?你存在,却不还他们!你觉得莫斯科的罪行还不够多吗?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恶魔!.....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一点贡献都没有。我只是叹息,在钢琴上倾诉我的痛苦。”肖邦将自己所有的感情倾注到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这是一部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整首歌从头到尾都贯穿着愤怒和悲痛的情绪。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湍急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组合体现出来的。后半段主题有明显的叙事特征,仿佛在倾诉内心的痛苦。音乐进行到中间,带一点节奏上下台阶的呐喊音在快速起伏的伴奏中不断重复,让音乐越来越有感情。结尾出现了一段包含悲伤的旋律,寄托了深深的惆怅和悲痛。
1931年7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回到波兰。然而,当他经过斯图加特时,突然得到了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沉痛消息。这个不幸的消息像重锤一样打碎了肖邦的心。他一个人走回酒店,悲伤和愤怒让他坐立不安。他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祖国弥漫着硝烟,华沙陷入火海,起义者倒在血泊中...这些场景萦绕在肖邦身边,让他坐立不安。他痛苦地闭上眼睛,心也绷紧了。
天黑了,肖邦点燃了桌上的蜡烛,摊开他的日记,写道:
"...莫斯科恶魔会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装满成千上万具尸体的坟墓,他们放火焚烧城市!啊!为什么我不能杀一个莫斯科恶魔?……"
他突然放下笔,霍悄悄站起来,用尽全身力气捶着琴,喊道:“不!波兰不会死!永远不死!”
他把这种燃烧的感觉浓缩在音符里,把所有的悲愤都倾注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创作的。这首乐曲哀婉激昂,曲调忽高忽低,发出凶猛的吼声,像一匹烈马在情感的波涛中搏击、奔腾。这首曲子充满了刚毅、刚毅、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称这首钢琴曲为“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中,肖邦将自己的悲愤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华沙起义失败后波兰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这是肖邦著名的代表作,影响很大。
整首歌热情激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沦陷、起义失败后的心情。振奋人心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和斗争,因此被称为“革命练习曲”。
正如音乐家舒曼所说,“肖邦的作品就像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在这首乐曲中,肖邦将自己的悲愤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华沙起义失败后波兰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这是肖邦著名的代表作,影响很大。
3、
这是德彪西最杰出的作品,它清晰地呈现出印象注意的形式,成为其管弦乐的巅峰之作,具有比其他作品更为细腻细致的计算技巧。
众所周知,德彪西热爱海洋。在他的日记中,他曾留下许多赞美海洋的文字。在这首乐曲中,德彪西巧妙地将海洋的三种形态联系起来,描绘了千变万化的海洋姿态,是对海洋的力量和美丽的颂歌。
1.直到中午还是黎明
音乐首先描述了黎明前海洋的平静波动。很快黎明照耀在海面上,双簧管和单簧管演奏出尖锐的动机,然后英国圆号和小号的旋律呈现出更加辉煌的声音和色彩。这个东西会在第三首歌里重现。起初微弱的晨光渐渐闪耀,然后各种灯光映照在整个海洋上。随着音乐的骚动,浩瀚的海洋开始了一天中新的活动。
2.海浪的嬉戏
木管乐器和弦乐描绘了平静而动人的海洋景象。像嬉戏的海浪,它们兴奋而激动。有那么一会儿,他们似乎纠缠在一起,吵吵闹闹,但随后他们又昏昏欲睡地陷入沉默。
三。风浪对话
开始的时候定音鼓打颤音,表现出厌烦和不快的感觉。琴弦奏出了被风激怒的波浪,双簧管奏出了飓风,它正强烈地冲击着大海。然后用静音的小喇叭,奏出第一段的主题,然后整首歌逐渐演变成汹涌的海景。
交响画《海》创作于1905年3月,首演于1905年10月。这首歌是德彪西最大的交响曲,由三个内容不同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都有内在的联系,融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它展示了“海”的景色及其动态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声区强烈地展示了“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音乐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完整的大海的印象和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所有这些印象派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大海的画卷。
关于这首歌有这样一段轶事。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未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画《大海》时,他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他去海边旅游,看到真正的大海,就觉得有点“不够坚强”。当他旅行回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画《海》时,他找到了自己最初的感觉。这时,他不禁惊呼一声:“哦!这是大海!”
=========================================
没有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