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为什么很多人一卷语文都是0分?
全卷分为I、II两册,6道大题,18道小题,总分150。题型和分值分布与2013保持一致,呈现稳定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一、2014高考语文课程标准卷的基本特点。
现代文学阅读。以前现代汉语阅读第一题主要是考的概念。2014成为“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讨论的悲剧之一”,隐含了考查的概念,表现出文内理论,文外选项的特点,有效地将试卷延伸到学生的思维和平时的知识积累。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选《旧唐书》?在《胡烈传》中,基本上没有用词的困难,第四题从单个实体词变成了双词。考察的四个词中,“属文”和“修行”相对简单,但“奋斗”和“荡”还是有点难度;第五题从之前的考查人物性格特征变成了文言文断句,对于一卷课标的省份来说是一个比较奇怪的题型,目的是告诉老师和学生要全面备考。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一首《永远在我心中的诗》,对诗的内容理解应该相对简单。从题型来看,第八题问“单词前半部分的景物描写在表达整个单词的感情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篇章结构问题。第九题最后两句话表现了词中人物的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说明。“是一个考察情绪和技巧的综合题。就技巧而言,测试一个动作描述本质上并不难。
名篇名句背下来。此题在2014的试卷中变化较大,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题目给出语境,要求考生结合自己平日对诗歌的理解来填空,难度较大。应该说写起来不难,但是要把它和语境联系起来还是很难的。
小说阅读。小说阅读选择一篇20世纪30年代革命文学作家叶紫的文章《孤渡头》,着重从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结尾技巧三个方面入手,不难。
传记阅读。传记选用科学家玻尔作为命题材料,主要考查归纳概括、人格品质分析等问题。,这并不难。
语言和写作应用。成语题由之前的分析对错改为选词填空。不难考察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可以说是09年到2014最简单的成语题。辨析病句,语言连贯,填句和过去一样,不难。17题是图文转换题,要求考生把一个框架图变成一段文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的含义,这是创新。
作文题。2014高考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册作文仍然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就题目而言,那句“事后,相关思考继续。”说明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有多向思维的,只要不脱离原材料,都可以算是一篇相关的作文。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寓意时政,构思巧妙。“山羊过独木桥”是卫民学校的传统比赛,说明已经形成了内在的规则。所以作文某种程度上是在探讨“规则”的问题,践行当下的“反腐”大潮。法律本身就是规则,腐败的人想尽办法超越规则。所以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政治性的。(2)多向思维和综合构想。从传统思维的角度来看,这篇作文可以写成“墨守成规”,从“相互包容、转身”的角度来看,这篇作文可以写成“合作共赢”或“创新思维”。从“引起人们的争论”的角度来看,会有更多的想法。(3)辩证思考,深刻写作。材料本身就暗示着猜测。就规则而言,要不要突破?当然,好的思想是值得提倡的,错误的违反规则会带来无尽的伤害,所以有些规则需要打破,有些规则不能打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相对来说,2014的课程标准卷的作文还是比较容易的,至少不会出现考试跑偏的问题。
其次,总结了六大变化:
1.现代文阅读难度更大,首次出现理论在题中,现象在文外的考试形式;
2.文言文阅读中对实词的考查由词变为双词;
3.文言文第一次出现考查文言文断句;
4.名篇名句的默写改变常态,形成语境考查的格局;
5.成语题改变了考试形式,由以前的辨别是非变为选词填空,降低了难度;
6.图文转换的问题从之前的表文转换、图文转换、logo解读变成了框架图解读,难度更大。
总的来说,2014高考语文课程标准保持了近几年命题的基本形式,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进行了调整,打破了以往年年雷同、同岁雷同的局面,使课程标准卷的语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3.对2015高考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考。
2014全国高考语文课程标准的六大变化,意在告诉我们,语文试题的生命系统是动态的。在备考过程中,要坚持以大纲为本,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背知识,落实基础。《名篇名句听写》多年的目的是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累考试大纲要求的名句名句,努力记忆和写作。2014的语境考察旨在告诉我们,学生背诵名句不是简单的写作训练游戏,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的背诵。这一变化有利于中国传统诗歌素养的落实,有利于诗歌文化的崇高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准备全面,无盲点。2014文言文的句子题目是“我们已经敲响了警钟”。一段时间以来,高中师生为了应对高考,采取了“说什么,学什么”的策略,对考试大纲中列出的文言文断句重视不够,甚至在备考过程中直接忽略,导致考生知识不全。这一变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加强积累,培养素养。回顾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大多停留在人文素养的层面,引导学生具备诚信、伦理、道德等品质,旨在构建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精神价值观。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积累必要的语文资料外,还要培养自己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品格。
4.好好学习,突破模式。语文是一门没有公式的学科。学习语文重在培养自我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很多老师针对诗词鉴赏和语言运用,总结出了“意境分析”、“技法鉴赏”等基础题的特点,进而构建了答题模式。复习2013至2014的考题,在提问方式上更注重考生的情感体验,旨在让考生真正进入文本。特别是2014试卷中的第一题,理论在题中,现象在文外,重在引导考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持续多年的一种格局必然会把高考语文推向绝境。在国家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众多专家提高语文地位的鼓励下,2014高考语文课程标准卷1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向我们展示了语文试题的美。在此,我们呼吁我们的命题人更大胆一点,努力突破固有的试卷模式,将许多创新的题型引入试卷,唤醒沉寂多年的死水,真正提高考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考生的思维能力。
仅此而已,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