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真题知识过剩知识恐慌
首先,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效率低下。目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初步判断。
首先是储蓄-投资转换率。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贷资产的形式分配给资金需求者;二是通过国债等财政资金形式转化为投资;第三,通过资本市场如股票、债券等形式投入投资。在财政融资方面,虽然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达到20%,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30%-40%的目标仍相差甚远,更何况财政支出非常刚性,而且大部分是非生产性支出。证券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占比明显下降。由于上述两种融资渠道相对薄弱,银行信贷仍是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从2000年到2003年,国内金融市场的融资情况可以支持上述分析。2000年,贷款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额的69.7%,国债占17.8%,公司债占0.6%,股票占12%。到2003年,贷款占比上升到85.1%,企业债小幅上升到65.438+0%,国债下降到65.438+00%,股票下降到3.9%。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的统计分析数据,自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缺口首次为0.3万亿元左右,到2003年底已扩大到4.9万亿元,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此外,国内储蓄过剩与外资涌入并存,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金融资源的浪费,反映出储蓄无法成功转化为投资。
第二个是M2/GDP指数。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M2/GDP指数过高,通常反映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到2003年底,中国的M2/GDP比率达到1.89%,到2004年6月底上升到200%,远远超过一般国家1.000-1.50%的正常水平,几乎是世界最高的。虽然存在货币化过程,但M2/GDP的持续上升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信贷资产的使用效率趋于下降。不能说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有问题。
此外,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绩效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绩效。但根据《银行家》杂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1,000家最大商业银行的最新排名和主要财务数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分别排在第20、28、33和41位。按照表现分别排在第85,83,69,81。由此可以认识到,2006年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时,外资银行将在公平互惠的基础上与中资银行全面竞争,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形势是多么严峻。
二是融资结构扭曲,金融体系的风险集中在银行。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严重失衡,间接融资比重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额的85%,而股票、国债、企业债等直接融资规模为5340亿元,仅占融资总额的15%。更具体地说,从2001,2002年到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重分别为75.9%、80.2%和85.1%,2004年一季度上升到93.8%。可见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
根据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短期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解决,即间接融资;长期资金需求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解决,可以避免以短期资金来源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种种弊端和风险。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90%的长期资金需求是通过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主要是短期资金,导致短期存款和长期贷款带来的流动性问题,蕴含着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三,直接融资体系结构失衡。
第一,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的几十倍。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2002年末,中国GDP总量为10万亿元,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务和企业债务余额为35000亿元,相当于GDP的35%。其中,企业债的地位更是无足轻重:其未偿金额不到6543.8+0000亿,占GDP总量的比重不到6543.8+0%。
与债券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股市发展迅速。自1991以来,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交易规模逐年增加。到2003年底,中国股市总市值超过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6%。股市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的比重也在调整中逐渐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达到4.8%。
第二,在债券市场上,公司债券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专项金融债和企业债四种类型。自1994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突飞猛进。2004年,中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已经接近7000亿元。与此同时,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总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总额已达4298亿元,是中国债券市场上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债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10多年来,绝大多数年份,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都没有超过500亿元。按照2004年的情况,到2004年6月底11,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五分之一。
二、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国企改革,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实体经济背景。
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价值是积累资本和分配资本。资本配置的效率取决于金融体系。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取决于金融体系,还取决于金融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国有企业的效率。国有企业承担的沉重的政策性负担,使其在日益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但无论如何,融入市场,加快自身市场化进程,是国有企业的唯一选择。
所以可以说,国企的攻坚战,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和他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还必须加快国企攻坚战的步伐,以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条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进程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金融产权制度。
完善我国金融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加快金融产权多元化,允许各类投资者投资金融业,实现金融主体成分多元化。无论哪种产权主体控制金融,都应该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负责,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经营失败成本的转移,也就是真正实现金融产权的完整。只有堵住金融机构转嫁失败成本的途径,金融机构的成本才能真正内部化,预算约束才能真正彻底硬起来。
当前,一个重点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核心是股权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约束的内部治理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还原为真正的金融企业,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真正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加强外部监督,促进各项制度的真正落实。
第三,加快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当前,加快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关键是尽快出台自2000年以来密集修订的《公司债券管理条例》,放松对一级市场的管制。一是变审批制为核准制,逐步进步为注册制。二是打破对发行人的限制。三是放宽募集资金使用限制。四是实行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第五,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大力培育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