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期末试卷分析
初中地理期末试卷分析(1)
一、试题分析
试题为* * *两大题,卷面为***30分,其中选择题15分,综合题15分。试题紧扣课程标准,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有利于考查学生能力。与去年的考题相比,更加灵活,更能考察学生的能力。易、中、难比例为6:3:1。试题没有特别难的题目,看图分值增加且零碎,摒弃了过去注重填地理的东西,更注重多角度考察。学生有必要熟练地记忆地图,并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得失分析
二,对学生答案的分析
以我任教的九年级两个班随机抽取的30名学生样本为例。基本分析如下:1 24分以上的人,18?23分:16,13不及格,最高分24,最低分7,平均分15.9。选择题有:1,2,5,7,9,10,13,15,这些题的正确率达到83%左右;综合题做得好:1,16的3、4小题;65438+17的0、2、3、4小题;65438+18的0、2、4、5小题;19的问题1,3,4,6。这些问题的正确率在78%以上。错误较多的题型:选择题4,6,8,11,损失率超过70%。综合题16的两道小题只有三个人答对了;18的2题只有两个人答对了第一题;19题的四个子题,只有九个人答对了。
三、丢分的主要原因
1,看图训练与选择、填空、提问训练结合不紧密,所以当一幅图片出现时,学生的思维出现在填写地名上,但又捉襟见肘,无法用另一种方式填空或分析问题。
2.关于极地的知识不准确,平时训练不充分,学生往往习惯死记硬背,缺乏即兴发挥。
3.审题意识不够强,做题技巧有待加强。以16读图题目为例,主要考察四个地理区域的概念,认识优良品种。平时要求学生根据特点记忆,但错误还是很严重。
4.未来的改进措施
1,一定要坚信高效课堂模式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一定要处理好?指导教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编制辅导计划,加强团队建设。
2.解决两极分化问题,尤其是后进生问题,在地理上还是比较突出的。要让后进生找到学习地理的乐趣,给他们展示表现的机会,提出合理的目标,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既要理性对待学生之间的差距,又要努力缩小差距,夯实后进生的基础,加强检查督导。
3.加强课后作业训练和单元测试,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
4、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多参加教研活动,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加强师生互动,把握学生动向,针对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地理期末试卷分析(二)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本文重在基础,涉及面广,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题型数量、难易程度、各类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结合郑州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和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今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种测试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强调“三基”,突出骨干。
(1)“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强调“三基”,突出主干,是地理考试一贯的思想和命题原则,本次考试也不例外。这次考试涉及面广,基础强。整套试卷涵盖全书所有章节,各部分知识点分布合理。
(2)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这次考试明显表现出对知识体系的要求,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重点、人口和自然环境等章节占分值比重较大。
3.综合性强。试题比较全面,50分的综合题具有很强的综合特点。比如28题,整个黄河相关知识混在一起考,学生的得分率很低。
4.主观题和开放式问题的比例增加。30道题都涉及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些问题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然后呢。学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5.突出对考生看图、识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无题。比如:29、30题,一张图涉及很多知识点,要求学生从图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二、学生在答题卡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模糊。
问题30:中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的地图,分析农业的类型并说明原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农业情况。此题平均分6.28,达到及格分。这个问题不难。很多同学在农类和地类上丢分。答案应该是种植,很多同学误填耕地。
(二)基本原理不明确,是与非。
28题黄河凌汛河段学生不知道原理。其实在这本知识课本里就有,课堂上我也讲过,但是同学们不仔细,不知道原理,导致得分率很低。
(三)知识遗忘
29题考了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知道西南地区地震多的原因。这个知识七年级的时候详细讨论过,八年级才提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得分很低,很多人没有回答或者回答的很简略。典型知识被遗忘。
(四)错别字依然存在。
在这次考试中,错别字在一些学生中仍然存在。比如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是什么?桃花雨?写的?桃花玉?;
三。今后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我们学校四个班的平均分分别是59.81,64.82,66.73,59.84。中原综合题平均分26题6.11,27题6.81,28题5.89,29题6.19,30题6.28。相比之下,我们学校的平均分可能略低于中原整体水平。
(一)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基础知识教育。
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中,我学到了气候的分布,但没有谈到各种气候的特点。这就要求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重点讲解三种季风气候的特点,也要有目的地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二)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注重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根据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难度适当降低,主要是学习地理现象,需要更多的记忆,而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分章节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因为八年级才面临期末考试而放松基本原理的教育教学。以我国自然环境中的温度分布为例。夏季我国南北方气温普遍较高,但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区气温仍相对较低。你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合七年级所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解释原因;三是让学生了解普遍性中的特殊性,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初中地理期末试卷分析(三)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本文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考查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简单分析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仅仅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不够的。
1.难度适中,重在基础。
每道试题的考点都涵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重要图表都有,覆盖面积很大。重在基础(体现在选择题中),考查基础能力(体现在看图中),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尽量结合实际生活考察实践能力。
在整套试卷中,许多题目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考查学生运用自身地理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典型错误的分析
测试结果显示整体得分率较低,尤其是综合题,得分率很低。原因如下:
1.基础知识不扎实,地理基本原理不清楚。从试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对基本概念和观点没有掌握透彻。
2.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三分之二的同学不会用好地图和地图集,有的甚至答非所问,得分率低。
3.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1)随机考试,容易落笔。2想法不明。(3)条理不清,虽然答了很多,但是分的少。其实正确答案只有一句或者几句,但是学生抓不住主次,把有用的没用的都写在纸上。④通过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尤其是如何读图,如何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显性的和隐性的),然后利用这些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和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来解决问题。这种现象几乎都是在看地图时发现的。
第三,对教学的启示
1.加强备课。要利用教研等机会与同行交流,更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强的学习能力。
2.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句话叫说不如听,说不如做。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教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方法,一开始可能会让他们慢下来,然后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独立。
3.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新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通过识图、指图、填图、用图来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会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结合实践,学以致用。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引用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政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科学发展观,并使之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