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写的是农村的一场怎样的风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风波》写了一场农村辫子引起的风波。它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封建帝制仍然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并且说明,如果人们的观念不彻底改变,未来的社会革命是很难成功的。
这部小说围绕着“辫子”的存在和事件的跌宕起伏展开。人物的情感变化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中遵循着开始、发展、高潮、结局、余波的程序性演变,既突出了主要人物,又“写这个的同时关注其他人”。场景不大,所有的人物都鲜活生动。
小说结尾“伊拉克裹脚”一瘸一拐的出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味,深刻而发人深省。
扩展数据:
开头对景物和环境的概括描写,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空间秩序描述了江南小城镇和村庄的风貌,同时奠定了小说的社会基调,即不是繁华先进的大城市,不是北方地区,而是江南的小村庄。
对这一自然场景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深入群众和农村,没有根除人民内部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
然后,一个文人诗意盎然的描写,微妙地揭示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他们坐在酒船上悠闲地写诗,讽刺受封建文化教育的文人骚客。尽管他们身处动荡不安的乱世和国家转型时期,但他们仍然希望独自生活,过着清清白白的生活,既不关心民生,也不关心民族危亡。
封建保守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老太和赵多次比较“过去的长毛”和“现在的长毛”的联系和区别,暗示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和资本主义领导的革命都有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工人阶级才能根除封建主义,挽救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