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下列解剖学问题的标准答案
1.C 2。C 3。D 4。B 5。一个6。B 7。一个8。B 9。C 10。A 11。A 12。A 13。C 14。C 15。D
三、名词解释
1.内环境: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两部分:存在于细胞中的部分,称为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缩写为间质液)、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和淋巴。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人体内环境。
2.生物膜: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为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和细胞器的分裂和分离中起作用。也是与许多能量转换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分。同时,生物膜上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细胞、细胞器和周围环境边界的所有膜结构。
3.条件反射: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机体反应之间建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获得性,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无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
4.动脉:动脉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动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小动脉移入毛细血管。动脉壁较厚,平滑肌发达,弹性纤维多,管腔横截面圆形,有弹性和弹力,可随心脏的收缩和血压的高低而明显跳动。动脉壁的作用是当心室喷出血液时,壁扩张;当心室舒张时,管壁收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在神经控制下收缩和舒张以改变管腔大小,从而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液阻力,维持和调节血压。
5.骶角: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结构,称为骶角。
四、简答题
1.简述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1.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器官,效应器是产生反应的器官;中枢位于大脑和脊髓,传入和传出神经是连接中枢与受体和效应器的通路。例如,当血液中的氧分压下降时,颈动脉等化学感受器兴奋,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呼吸中枢,导致中枢兴奋,然后通过传出神经加强呼吸肌运动,吸入更多的氧,使血液中的氧分压上升,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反射调节是机体的重要调节机制。当神经系统功能不完善时,调节就会混乱。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间质液、淋巴液等)的传递。)来调节人体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
许多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通过体液循环的途径调节机体的功能。比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调节组织和细胞内的糖和脂肪代谢,有降血糖的作用。之所以内环境的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靠这种体液调节。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体液调节慢而广,耗时长;神经调节快但幅度小,可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2.简述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出肺部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
1.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部的通道。
2.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肺的作用
1.气体交换
温暖:
1.鼻腔表面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使气体温热。
潮湿:
1.鼻腔表面的粘液可以分泌粘液使气体湿润。
2.气管内的腺体细胞分泌粘液,使气管湿润。
清洁:
1.鼻毛生于鼻腔前部,可以防止灰尘细菌进入。
2.鼻腔黏膜分泌的黏液会粘在空气中的细菌和灰尘上。
3.气管中的纤毛向喉部摆动,混合外来的尘粒、细菌等。用粘液产生痰并将其排出体外。
4.气管内腺体细胞分泌的粘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
3.骨骼结构是什么?
骨由骨、骨膜、骨髓、神经和血管组成。
骨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骨膜是紧贴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富含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有营养、生长和修复作用。
骨髓充满骨髓腔和松质骨间隙。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4.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有哪些?
脑神经也叫“颅神经”。左右成对的神经从大脑发出。脑神经有12对,与脑相连,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其中迷走神经10对也分布于胸腹部器官。12对脑神经中,第一对脑神经ⅰ、ⅱ、ⅷ为感觉神经;ⅲ、ⅳ、ⅵ、ⅺ,为脑神经的运动神经;第五、ⅶ、ⅸ、ⅹ对脑神经为混合神经。来自大脑的成对神经是嗅觉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听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12对脑神经连接大脑不同部位,通过颅底孔裂进出颅腔。这些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迷走神经也分布到胸腹内脏。每条脑神经包含不同的纤维成分。根据主要纤维的组成和功能,脑神经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感觉神经,包括嗅觉、视觉和听觉神经;另一类是运动神经,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第三种是混合神经,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最近的研究证明,一些感觉神经含有传出纤维。许多运动神经含有传入纤维。脑神经的运动纤维由来自脑干中运动核的轴突组成;感觉纤维由脑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外周突起组成,其中央突起与脑干感觉神经元形成突触。自1894以来,除圆口动物和鸟类外,在脊椎动物中发现了“0”脑神经(终末神经)。在人类中,神经丛由1-7个神经纤维束组成,神经纤维从神经纤维束通过筛板的网孔进入鼻腔,主要分布在嗅上皮的血管和腺体中。脑神经的运动纤维由脑干运动核发出的轴突组成;感觉纤维由大脑神经节中感觉神经元的外周分支组成,其中央分支与脑干中的感觉核相连。所有有感觉纤维的脑神经都有类似于脊神经的神经节。脑神经节的位置靠近相应脑神经穿过的颅底骨的孔和裂隙。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和名称各不相同。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发自延髓!
动词 (verb的缩写)论文问题
1.长期卧床的病人突然站起来,直立行走。他们为什么会头晕?
考虑1。体位血压低。如果坐久了突然站起来,头晕是正常的,不是不祥之兆。每个人都会有头晕、心跳加快、胸闷的时候,这只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体位性低血压可分为突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突发多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勃起小动脉收缩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直立时血压低,伴有站立不稳、视物模糊、头晕、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继发性疾病多见于脊髓疾病、急性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内分泌失调、慢性营养不良或使用降压药和镇静剂后。
为了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站立时要缓慢移动,在站立前做一些准备动作,即做一些轻微的肢体活动,这也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回流心脏,升高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第二,如果很严重,说明低血糖。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下蹲时,下肢处于屈曲状态。此时下肢血管受到挤压,血液不易流向下肢。下肢会处于轻度缺血状态,时间长了会有麻木的感觉。蹲久了突然站起来,下肢的血管一下子就畅通了,就像突然打开了闸门,血液大量涌向下肢。
2.请描述一下耳朵的基本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和相应的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这是传递声音的通道。但没有感受声音的功能,人的外耳只能对声音进行引导和一定程度的增强。佩戴助听器时,还可以起到支撑和悬挂的作用。结构:耳轮、耳垂、耳甲腔、耳屏、外耳道。耳道为“S”形通道,外部1/3由含有耵聍腺和耳毛的皮肤和软骨组成,其余为骨性,有一层紧贴外耳道的皮肤,与鼓膜紧密相连。长约2-2.5厘米。外耳会在1500 Hz-7000 Hz范围内引起声音增强或放大,可增强10-15 dB。这是由于* * *震动。收听频道的振动频率约为2500赫兹。耳廓* * *振动频率接近5000HZ。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鼓膜:向内耳逐渐变细,灰色半透明,是区别外耳和中耳的重要标志。分为三层:外层为皮肤层,向内耳呈锥形,中间层由浅放射状纤维和深环状纤维组成。内层是由黏膜组成,覆盖在腔室腔内,所以耳膜可以承受水压,气压,抗感染之类的东西。听骨:锤骨、砧骨、镫骨统称为听骨链。中耳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它是人体最小的肌肉。鼓膜张肌与锤骨相连,锤骨与鼓壁相连。两块肌肉的另一端附着在中耳腔的黏膜上。这些小肌肉的作用是:a .中耳肌肉是听骨链悬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持听骨链处于一定的张力有利于声音的传递。b .中耳肌肉也能起到保护作用。中耳肌肉的收缩减少了通过听骨链的声压传递,从而使人们减少接触大声的声音。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必经之路,也是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径。鼻腔通过咽鼓管的开口。空气可以从外部进入中耳腔。咳嗽或吞咽时是张开的。可以调节鼓室内部压力和外部大气压力之间的平衡。儿童咽鼓管比较短,两端开口几乎等高,容易使细菌通过鼻咽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中耳功能:1。它是一个换能器,将来自鼓膜的声能转化为机械能,送到卵圆窗。2.它是一个增压器,由于耳膜(60mm2)和卵圆窗(3 mm2)的面积不同,有助于增加外耳道内的气压,然后利用听骨链的杠杆原理带动密度更高的内耳液,使压力增加30dB左右。
内耳:它是耳朵最复杂的部分。它位于中耳的后面。这是一个由岩石状骨骼构成的空腔。腔内充满液体,岩石般的骨骼起到保护作用。因为内耳把振动的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所以非常重要。从解剖学上看,内耳由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组成。它的外墙上有两扇窗户:椭圆形窗户和圆形窗户。半规管维持着人体的平衡,涉及到对声音的理解。伴随听力问题出现的平衡感、头晕、呕吐都与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