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地理特点和优势
自然概况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商业中心,中国重要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现辖九区一市三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总人口736.9万,城镇人口488.4万。
沈阳位于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东南部山地丘陵集中,辽河、浑河、秀水河穿境而过。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气温在-29℃至36℃之间,平均气温8.3℃,年降水量500mm,年无霜期183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大,四季分明。
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神水(浑河支流)北部而得名。沈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据新乐遗址考证,距今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自公元前229年建立后城,沈阳的历史已近2300年。沈阳素有“一次发祥地,两代帝都”之称。1625年,清帝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都城迁至此,改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建立清朝。1644年,清军入京定都后,以盛京为都城。沈阳故宫是清初皇宫所在地,是中国仅有的两座完整的宫殿建筑之一。
沈阳是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投资建设的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工业门类已增加到184个,全市工业企业5800多家。初步建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环保、医药为重点的新型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沈阳拥有强大的资产存量和规模优势。现在资产存量已经达到6543.8+000亿元,占全省的654.38+0/3,GDP占全省的654.38+0/4。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不断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加快传统企业与高新技术和国际经济的融合。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的投资结构正在被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所取代,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我市大举投资。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弥补了我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加快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支柱产业群体不断壮大,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沈阳市政府决定在本世纪初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金融和信息中心,全国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交通网络,沈阳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之一。
沈阳是中国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沈阳为中心,在150 km半径范围内,集中了8个以基础产业和加工业为主的大城市,形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拥有东北最大的民用机场、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连接世界主要港口的大连港、营口新港、锦州港距离沈阳都不到40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很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曾经的发源地,两代帝都。1625年,清帝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都城迁至此,改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建立清朝。1644年,清军入京定都后,以盛京为都城。沈阳故宫是清初皇宫所在地,是中国仅有的两座完整的宫殿建筑之一。
沈阳是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投资建设的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工业门类已增加到184个,全市工业企业5800多家。初步建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环保、医药为重点的新型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沈阳拥有强大的资产存量和规模优势。现在资产存量已经达到6543.8+000亿元,占全省的654.38+0/3,GDP占全省的654.38+0/4。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不断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加快传统企业与高新技术和国际经济的融合。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的投资结构正在被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所取代,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我市大举投资。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弥补了我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加快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支柱产业群体不断壮大,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历史的发展
7200年前,人类在这里耕作、捕鱼、狩猎,繁衍生息,创造了新的音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重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
西汉时期,沈阳就有了城市轮廓,称之为“后城”。
唐代改称“神州”。
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至此,修建了一座土城,生产也随之发展起来。
晋朝时,金太祖攻占了神州,用“神州”为国号。
1296元重建土城,改深州为“沈阳路”,隶属辽阳。因为沈阳位于沈水(浑河)以北,按照中国传统的方位理论,即“山北阴,水北阳”,所以改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史料中,至今已有702年的历史。
1386年,明朝将“沈阳道”改名为“沈阳中卫”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开始在沈阳修建宫殿(今沈阳故宫)。
1643年,清太宗改称沈阳为“盛京”。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成为其首都。
1657年,清朝在沈阳设奉天府,又称“奉天”。
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冯至军阀统治的首都。
1923年,奉天市府正式成立,沈阳首次出现了市级建制。
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改旗”后,将“奉天城”改为“沈阳城”。
193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后,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
随着1945抗日战争胜利,“沈阳市”名称恢复为“奉天市”。
1948 165438+10月2日沈阳正式解放。
1953沈阳改为直辖市。
1954,沈阳改为辽宁省管辖的直辖市。
1964年中期,辽宁省委决定设立沈阳特区。
1993年,铁岭市法库、康平县划归沈阳管辖,新民县撤县建市。
截至目前,沈阳市辖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于洪、苏家屯、东陵、新城子等9个城区和新民、辽中、法康、康平等4个县(市)。
城市综合实力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大幅提高。据初步核算,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9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为10年来的最高增长水平。
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107亿元,增长14.2%;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940.5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49.5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5.8: 49.5: 44.7,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1%,拉动经济增长9.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进一步显现。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7%,为“八五”以来最高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地方财力迅速扩张,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543.8+038.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连续第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税收收入83.0亿元,增长30.6%。地方财政支出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0.2亿元,增长27.9%,政府对宏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7亿元,增长18.7%;科学技术支出4.2亿元,增长19.4%;教育支出22.3亿元,增长20.1%;社会保障支出31.1亿元,增长22.0%;城市维护支出24.0亿元,增长37.7%。
参考资料:
/tzhj/q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