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阅读

现代汉语阅读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它始终紧扣全面考查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要求。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利用平时的课文学习积累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这里补充几点:

1,得到要点,再画。

在高考现代汉语主观题阅读题中,对学生筛选能力的考察主要体现在阅读时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关键句子。这就需要我们注意画圈的过程。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做法都是带着问题在二读的时候把图片圈出来,但是这对于一些筛选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来说是不够的。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可以根据阅读时的文体特征进行第二次圈画。比如2001高考题《门》,我们抓住题目赋予了“门”的意象,一读就开始圈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象“门”的特点和“开门”“关门”的象征,如“门的意义是掩盖藏在里面的东西,给内心造成悬念。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理描写),如“门是隐秘和回避的象征,是隐藏在极乐或悲伤中的灵魂秘密斗争的象征。“画完这些内容后,通过二读的圈画来增删,效率更高,更准确。

当然,遇到不同风格的会有不同的圈画方法。比如风景抒情的话,主圈画是情景交融,有叙述和议论的句子;议论文,主要是作者的观点;传记或小说主要集中在人物的正面和侧面描写,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2.检查问题并设置坐标

高考现代汉语主观题阅读题干设置限制了考生答案的内容,指明了思维方向。我们在回答现代汉语阅读题的时候,要仔细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进行定位,根据上下文寻找答案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的答题。比如回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为什么俞伯牙遇到知音钟子期会异常激动和感激?”要准确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仔细分析题干的要求,以坐标定位。文章第二段描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其中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在泊舟里专心弹琴,樵夫钟子期听得入神。”钟子期给俞伯牙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的钢琴声”,“感觉如此完美,仿佛从他的心弦上飞出”,而且“如此神奇地理解并熟悉了博雅演奏的缠绵悱恻的感情,真的仿佛成了他的化身。这怎能不让博雅激动和感激呢?”等待判决。通过以上分析,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浮现在我们眼前。所以对题目的考查和坐标的确定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有针对性的。

3.通读全文,收集信息。

高考现代汉语主观题阅读测试不仅考察段落和部分主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和解读,还考察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是更高的思维要求,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境界,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比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上下文概括为两点”。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通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从全文中搜索提取信息。看全文,在文章的第一段,有这样一些句子,“两千多年前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中”“向往充满崇高情谊的知音,是多么纯洁神圣的情操”。在文章的第三段,还有“我偶尔在暗夜里浏览吕春秋本味和列子唐雯,想想知己二字的分量……”“我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等。这些句子从两个方面说明“知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整体把握和收集信息,可以有效避免断章取义,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

4、管理上下文、提纲。

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一定要牢牢把握文章主旨,把握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脉络,才能给出提纲。比如2002年北京高考,第22题“看一看一片叶子的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描述的树叶是什么样的季节顺序?

(2)作者从一片树叶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以一个小的视角和一个感性的描写,诗意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启示,哪怕一片树叶落地,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把握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有“我在盯着院子里的树,更准确的说是盯着树枝上的一片叶子。”“那是去年冬天,有一片枯黄的叶子挂在还没有露出新叶的地方。”第五段有“春天终于来了,所有的树都在快乐地吐绿”,第六段有“你很快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阳光下飘着绿色和金色”,第七段有“我预言你的未来。当台风来袭时,天气会变冷...你的绿叶会在不知不觉中黯然失色,最后变成一片黄叶挂在冷雨里。晚上秋风敲窗,第二天早上起来,你已经从枝头消失了。”而其他句子更能体现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小问题自然就来了。回答第二个问题,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旨。原文第八段有一句话是“一片叶子落到地上,绝非没有意义。”正是这些黄叶,带来了整棵树的生机。这片叶子的生与死,标志着生命在四季中的不断变化”;第九段写道,“同样,一个人的死亡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命。死亡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欢迎的,但只要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在生命垂危、即将重返地球的时候,你就应该感到心安。这是我观察院子里一片树叶得到的启示。这些句子很好地回答了第二个小问题。理清脉络,列出提纲,抓住文章主旨,自然就可以答题了。

5,重新整合,要准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答题,为了更加准确高效,必须紧扣课文,优化整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以下方法来娱乐学生。

(1)中心主题句移位用法

高考现代汉语阅读主观题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说吃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难的一道题。如果用中心主题句来转移,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回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可以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己越多越好,俞伯牙失去钟子期后应该寻找更多新的知己;来之不易的技艺不可轻易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必须持之以恒。再比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11)说,“作者既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请用一句话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受_ _传统文化的起源:_ _ _ _

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原文中的句子可谓天衣无缝。为了说明作者的独特感受,他直接把原文第二段转置来回答“大自然的湿景特别迷人”;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还是可以从原文第二段直接翻译过来的,“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天不必回’的诗情画意”。

(2)关键句子和中心短语合法。

高考现代汉语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仅要求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能力,还要求对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是更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合法使用关键句和中心短语,就能游刃有余,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再也不会倒货。比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可以用第一、三、四段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己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中,渴望知己已经成为华夏子孙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知己的传说,陆《春秋》、《乐府解题》等古籍都有记载和讲述。再比如,你也可以用原文第九段和第十段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组合来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第22题的第二个子题。答案可以是:(1)当你的生命即将结束,即将回到地球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平静。(2)一片树叶的生与死,标志着生命在四季中的不断转换。

(3)综合分析,逐条分析。

高考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仅要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还要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考察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题的时候,要综合分析后详细表达。比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第22题,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表达。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①从今年仲夏,去年初冬,今年初春,初夏和夏天的日子,到明年春天的秋天。(1)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采取平和的态度。(2)人生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再比如,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在“这是我观察院子里的一片树叶得到的启发”之后,作者加上了“不,这是树叶告诉我的关于生活的重要道理。”这个结局是什么意思?请试着分析一下。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仔细阅读题干,准确理解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全文进行综合分析。原文第二段有“人要虚心对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的主题句。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在“这是我观察院子里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我会用“不,这是树叶告诉我的关于人生的重要道理”来打理。同时,这句话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之后就可以把这些内容一一表达出来:(1)把叶子拟人化,让叶子得到主要位置。(2)照顾“人要谦虚对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者“表达人和树叶地位平等的思想。”综上所述,优化整合可以更准确的回答问题。

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汉语阅读需要扎实的基础和阅读技巧,阅读技巧有很多。关键在于平时多读多练,善于总结,让学生的现代汉语阅读能力不仅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真正提高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