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国宋代至明代椅子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亟待解决。请快速回答。谢谢大家!!!!

宋代家具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习俗的许多方面,如婚丧嫁娶、节日、旅行等等。

在宋代的婚礼习俗中,一些家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欧阳修《归田录》第二册说:“今士绅,结婚时,互背,上鞍,使夫坐其上,饮三衔,女方家派三人请下,此为婚礼,谓之‘坐高座’。”这里的“靠”指的是椅子。在两把背对背的椅子上放一个马鞍,让新郎坐在上面,这叫“坐高”。据素娥《晚唐苏轼演义》引自《酉阳杂记》,说源于北朝余孽。素娥进一步解释说,婚礼上坐在马鞍上的原因是“坐在马鞍上的男人也是安全的,他希望稳定并随身携带”。然而,在椅子上放马鞍是北宋时期流行的习俗。这时,椅子作为一种新型的坐具成为婚礼仪式的重要载体,这一习俗直到北宋末年才得以改变。比如根据孟渊的《东京梦》,北宋末年的民间婚礼中,新娘入洞房后,新郎被请入新房。就在这时,“我的丈夫,穿着男性服装,带着一朵花,站到中殿的一个长沙发上,在上面放了一把椅子,这椅子叫‘高座’。先是媒请,二姨或桂请,每人倒了一杯酒。二婆婆请你坐。”宋代诗人吴在他的《梦》一书中记录了这一习俗。婚礼一直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在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婚礼仪式是通过沙发和椅子来进行的。可见,宋代家具作为宋代社会风俗的重要载体是当之无愧的。另外也要看到,这种所谓的“高坐”方式,其实是新旧生活方式的结合。沙发是低坐时代的代表,椅子是高坐时代的象征。这种“高高在上”既表现出对传统的依恋,也表现出对新兴生活方式载体的兴趣。躺椅的习俗见于北宋李的《孝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收藏)。画中沙发上并排放着两张四十出头的扶手椅,中间放着一张茶几。一对夫妇坐在椅子上看着前面的表演,旁边还有仆人在等着。这种沙发上放椅子的形式也是一种“坐高”,因为它体现了《孝经》的内容,关系到子女对父母的孝顺。

在宋代的丧葬习俗中,有一种著名的“一桌两椅”式,主要见于宋金墓葬的壁画中。如河南蔚县白沙宋赵大翁墓壁画、河南安阳小南海墓、河南安阳辛安庄西递44号宋墓、辉县百泉金墓、山西闻喜县下阳金墓北墙、河北曲阳南平罗北宋墓、宁夏靖远北宋墓砖雕等。从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一桌两椅”式使用最多,在河南最为成熟。因为桌椅是最重要的高坐家具,它们的组合在这里已经定型,说明高坐的居住方式已经逐渐在这一带传播开来,成为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社会习俗。以河南蔚县白沙宋赵大文墓壁画中的“一桌两椅”(图三)为例。这里的“一桌两椅”虽然是画在侧面,但两人都是把头转向观众,意思是在看一场歌舞表演(东墙有一幅绘有乐舞画面的壁画),所以这是典型的“夫妻香宴”形式,在他们中间的桌子上,放着温酒的酒杯和碗,身后有仆人拿着各种器皿随时等候。作为墓葬装饰中“宴、享、玩”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到了宋代,这种“夫妻开香宴”的“一桌两椅”式,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宴、享、玩”的形式。虽然“一桌两椅”是宋代丧葬社会习俗的重要形式,在宋代正式的帛画中并不多见,但也不能排除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上述《孝经》中所描述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大家乐一乐”或“一两椅”式的“夫妻宴”。

明代是家具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各类家具的造型和种类丰富多彩。同一品种,由于复杂程度不同,装饰图案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明代的椅子有几种类型:王座、顶椅、圈椅、官帽椅、玫瑰椅、扶手椅等。

宝座是皇宫里的专用椅子,造型结构类似于床。皇宫和皇宫的森林和宫殿里的陈设是献给皇帝和皇后的。这种大椅子一般人很少用,很少成对摆放,大多是单独陈列,往往摆放在大厅中央或者其他显眼的位置。

顶椅是汉末从北方传入的胡床,形似前后腿交叉,交点为轴,上梁穿绳而不坐。前腿坐面的后角上安装有弧形箍,中间有背板支撑,人坐在上面可以向后靠。在室内陈设上,层次更高。

顶椅不仅室内摆设,外出时也可携带。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官员和富裕家庭外出游弋狩猎时都坐上了头把交椅。这种椅子在明代的《玄宗乐图》中有画,挂在马背上暂歇。因为顶椅适合人休息,所以一千多年过去了,形态和结构都没有明显变化。

圆背椅的椅圈与顶椅一模一样,因其面下特征而得名,圆背椅因其面上特征而得名。严格来说,椅子应该属于圈椅的一种,因为圈椅的出现比一般的椅子要晚,所以列在后面。圆背椅是由顶椅演变而来的。顶椅的椅圈从靠脑部位向两侧延伸,再随潮流向前而下,末端形成扶手。人们坐着的时候,手、肘、臂是一起支撑的,非常舒服,所以相当受人们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室内使用的椅子。因为室内陈设比较稳固,不需要使用盘腿,所以采用四脚,用木板做面,和普通椅子的坐面区别不大。只有椅子的上半部分仍然保留着头把交椅的形式。在厅堂陈设和使用上,大部分是成对的,很少有单独使用的。

圆背椅多采用弧形圆形材料,头部略厚,从头向两端逐渐变细。为了与椅圈形成和谐的效果,这种椅子的小腿、脚、上柱也采用素圆材质,只在前牙板中央和后板中央点缀一组浅而简单的花纹。明末又有一种圆圈椅,腿鼓齿,盛泥。虽然造型五花八门,但四根立柱并没有和腿脚结合在一起,而是分开扣紧,必然会影响椅圈的牢固程度。明代圈椅的椅式深受世人推崇,以至于当时人们称之为“太师椅”。

官帽椅因其外形酷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官帽椅分为南官帽椅和四头官帽椅。南方官帽椅的造型特点是在椅背立柱与大腿的连接处做圆角。方法是用柱子作榫,接头两端下部作榫窝,压在柱子上。椅面两侧的扶手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背板有S型曲线,一般是一整板。木框架镶板的做法出现在明末清初。因为木框是弯曲的,所以板芯多由几块拼接而成,中间有横梁。坐面由齿板和坐面下的四条腿支撑。门牙从中间向两边开。这种椅子在南方被广泛使用。

四头官帽椅与南方官帽椅的区别在于,椅背与扶手之间的转角不是用柔软的圆角,而是穿过立柱后继续前倾,末端略向外倾斜,切圆圆头。这种椅子也是由黄华丽木材制成的。背板用一整块板刮成S形的弧形背面。大方的造型和清晰美观的木材纹理,形成了一种优美典雅的风格和情趣。

玫瑰椅其实是一种南方官帽椅。我在宋代名画中也不时看到。这种椅子的使用在明代逐渐增多。它的靠背通常比其他种类的椅子低,扶手的高度也差不多。背靠窗台,几把椅子不要高于窗台,配合桌案的摆放也不要高于桌面。因为这些特点,不太适合的玫瑰椅深受人们的喜爱。

玫瑰椅多采用花梨木或鸡翅木,一般不用花梨木或红木。玫瑰椅的名字在北京工匠的口语中流传很广,但在南方没有命名,所以叫“文椅”。目前,玫瑰椅的名称在古籍中没有记载。只有《鲁班经》这本书有“玫瑰椅”的词条,估计就是今天所谓的“玫瑰椅”。

扶手椅是一种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分为统一碑式和灯挂式两种。配有统一平板的椅背与南官帽椅一模一样;挂灯椅的靠背和四头椅一样。由于挂灯椅两端长出柱头,微微向上翘起,像一根担着灯的灯杆,故称“挂灯椅”。一般来说,扶手椅的椅形比官帽椅略小。在材质和装饰上,硬木、杂木、各种漆都有,特点是轻巧、灵活、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