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解读的方法

在历史高考题中,大部分都提供了新的材料作为背景。因此,解读史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是考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本文旨在探索解读史料的正确方法,帮助考生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大纲规定的四种能力中,第一种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形材料和考试要求;(2)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3)完整、准确、合理地解释有效信息。

第二,什么是“解读史料”和“有效信息”

根据大纲的要求,首先要了解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是“解读史料”

所谓“解读”,一般包括以下三层意思:(1)阅读和解释;(2)分析研究;(3)理解和体验。所以解读史料就是阅读和解读史料,通过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得出结论和认识。对史料的解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说明材料,即材料所说明的历史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第二个层次是这些资料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和所获得的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

2.什么是“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材料中所包含的信息,这些信息对试题的设置是有针对性的,对答题是实用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我们一般可以从材料的来源、笔记、内容中直接获得;二是材料中反映的作者观点和历史发展规律,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材料来获得。

第三,史料解读的具体内容

解读史料,具体来说,主要解读以下内容。

1.了解历史脉络,找出原意。所谓“历史语境”,是指与这一材料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历史信息和历史背景的总和。只有把具体的材料放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本意。如2013全国新课标第二册第41题,资料提供了太和殿(清朝皇帝统治国家的地方)、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18世纪中叶至今的英国皇宫和首相官邸)的图片,其历史脉络为中国清朝君主专制和英国从65433世纪中叶

2.总结课文,解释史料的字面意思。它是用文字表达材料的全部字面意思,而不仅仅是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比如2013天津卷历史第4题,答案是“结尾一小段”,即要求说明材料的字面意思。再比如2013江苏地理卷第三题,要求考生解释材料中“违反”的含义。

3.分析材料所反映的规律性知识。史料所包含的信息不仅是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基本信息,而且是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成因、历史发展趋势、特点(特征)、历史意义(影响)和历史认识与启示。如2013山东文学综合卷第28题(1)的作文中“根据表1,说明现阶段图书翻译活动的主要特点”,即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反映的历史特点。

4.深刻理解历史信息的本质。史料所表达的内容可能只涉及历史现象的表面,所以要通过材料信息的现象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认清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

5.筛选获得的信息。在材料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题目要求无关的无价值的词语。所以一定要选择材料中反映的信息,删除无关的、无效的东西,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把繁杂的内容提炼出来,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比如非选择题中常见的问题是“根据材料总结……”

第四,正确解读史料的方法

1.认真审题提问,寻求思维的维度。在阅读材料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问题,提出问题。一般来说,命题人会根据材料设置问题,如“根据材料……”、“指出、总结、分析”、“特点、变化、原因、影响”。这些试题中的问题会设定阅读材料的方向,让考生在阅读材料时根据问题确定哪些材料是有用的,从而提取出答题的有用信息。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和要求,思考的方向和维度就凸显出来了。如果有些问题是以材料为基础的,那么在解读材料时,就不能只是概括材料的内容或者提取材料的局部信息,而要通过对材料的宏观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历史的结论。如果没有把设置问题的要求解释清楚,就会使解题不到位。

2.仔细研究材料,理解其含义。阅读材料时,不仅要看正文,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的出处(多在材料的结尾)。他们往往能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家、背景、作者、身份等信息,给考生一些提示和指导,这是要注意的。在解读材料信息时,首先要了解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然后,用符号(直线或曲线)圈出关键词,用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每一层的含义和每一层之间的关系,总结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也要考虑每一段的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材料所反映的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等。比如2012第37题,材料包含了245个字左右,但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宪法”、“总统”、“国会”就可以知道,材料中要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三权分立。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向就应该围绕三权分立展开,然后就很容易找到相关的有效信息来解释和回答问题。

3.分析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材料中包含的主题。史料的组合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逻辑的。根据命题人的思维过程,在做材料题时,命题人会先确定命题的题目,再进行选材。这样每一道材料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即使有些材料分析题有完全相反的材料观,也是围绕一个主题来设计的。试题中引用的几段材料或图片联系紧密,会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出事实的本质,* * *会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找出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阅读材料时,既要仔细阅读每一份材料的内容,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切不可割裂开来。如2013全国新课标第一册第40题,第一份材料描述了汉代的丝绸之路、宋代的指南针和清政府采取的“海禁”办法,第二份材料描述了中国近代的对外贸易、洋务派创办的涉船企业、海洋渔业的发展等。所以两个素材都是围绕海洋的使用来选取的,主题都很明确。

4.找到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连接点。虽然材料分析的问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无论多新,材料的内容必然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解读材料时,一定要在阅读材料的同时,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有意识地、主动地联系所学知识,建立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与教材的关系,教材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材料来源于课本,又依赖于课本,两者是一致的,互补的。要处理好教材,必须联系教材内容,把教材观点和教材观点结合起来。第二类是材料虽然来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这种材料打破了教科书的束缚,为考生在全新的形势下开展历史思维活动提供了新的材料。这种材料补充和扩展了教科书的内容。要处理好这类材料题,就要根据材料的内容来解读。这类题的结构一般是“根据材料,指出(或对照材料,总结归纳)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或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者比较材料,总结归纳等。)".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与课本中的历史事实和结论进行对比,确认材料信息与课本内容之间的相关点,然后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传递,有助于考生理解材料信息,通过归纳和推理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方法论处理信息。材料分析题中引用的材料是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史料,肯定会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影响。我们解读材料,一定要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和观点去分析。第一,要用辩证的思想去利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第二,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材料信息,看到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三,利用物质资料评价历史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理解。只有用科学的历史观对待材料信息,才能形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比如安徽文学综合卷2013第37题(3)的作文《辩证解读上述三份材料所反映的女性地位》,要求我们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