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类迁徙简介

(1)

6600万年前,第五次物种灭绝。700-600万年前,人和猩猩在非洲分离。370-3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动物的祖先——阿法南猿。2.4-1.6万年前,类人猿种族出现,是第一个被归为“类人猿”的物种,肯定有制造石器的能力。从190-150万年前开始,人类就是能制造复杂石器的工匠物种。

在过去的两百万年里,非洲原始人类利用了大约20个间冰期,在内部迁移、更替和交融的基础上不断进入欧亚大陆,其中至少有三个值得注意。2-1万年前,他首先走出了非洲,比如亚洲直立人(与非洲工匠非常相似)。70-50万年前,我第二次走出非洲。尼安德特人进入中东和欧洲,丹尼索瓦人进入亚洲和东南亚(一个分支可能有直立人基因)。当时非洲有罗得西亚人、海德堡人、弗洛里斯人等原始人类。65438+百万年前,他第三次走出非洲,成为现代智人。

史前时期,直立人、丹尼索瓦人和智人先后生活在东亚。可以推断,气候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它们的发展。当先来者由于寒冷期而处于弱势状态时,后来者在温暖期已经开始扩张。在竞争甚至战斗中,会有前者的剩余作为后者的第一食粮,但也有基因融合,即使在今天,也普遍呈现出“完全替代”为主,“多区域进化杂交”为辅的特点。同时,后来者到达的地区范围受到先来者的抵制。

——2022年4月30日——5月1。相关基础数据来自袁岳《人类的终极问题》第一部分。

(2)

就现代智人而言,它在65438+万年前离开非洲,花了3-4万年与中东的尼安德特人竞争,吸收了1%-4%的基因。后来一群尼安德特人在4万年前到达欧洲,消灭了当地的尼安德特人。现代智人至少有两次向东迁移的浪潮。

第一波是6万年前从中东沿古海岸线进入东南亚(寒冷期海平面相对较低,下文提到的岛屿当时可能与欧亚大陆有陆地联系),消灭了丹尼索瓦人,吸收了他们4%-6%的基因。其中主要包括Y染色体单倍群C和D原始人类(简称C型人和D型人)。

一部分(1)C型人到达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也就是大洋洲的土著人(棕色人种)。另一部分到达东北亚,转向西方进入西伯利亚大草原,成为蒙古高原的土著,其中一部分越过白令海峡,成为美洲土著。

(2)D型部分人到达安达曼群岛、马来西亚、吕宋、本州、北海道、库页岛。其中一些已成为青藏高原羌族、西藏和四川、甘肃交界处白马栲的一部分。

鉴于C型人分布更广,推测他们被驱赶到更边缘的陆地和岛屿,后来D型人占据了从东南亚到东北亚的沿海地区。丹尼索瓦人可能先和C型人竞争,剩下的退入青藏高原,然后在D型人的攻击下融入其中。

第二波主要是O型人,他们在4-3万年前进入东南亚,3-2万年前进入东亚,取代C型和D型人成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要人口。

推测O型人在青藏高原和东南亚到东北亚的岛屿上赶上了D型人,在全新世大暖期之前占领了沿海地区,进入了长江和黄河中游。向北挺进蒙古高原,遇到当地的c型后裔。

还有N型人可能通过中亚向东走(因为没有看到驱逐O型人的材料),先在蒙古高原打败C型人,一度成为中国东北的主要人口,然后在O型人的压力下迁移到东西伯利亚到北美北部(N型人和今天的因纽特人很像)。

但是C型和N型的人在中国北方还是广泛分布的。q型是最近才通过中亚进入中国西北的。

——2022年4月30日——5月1。相关的基本信息来自袁岳《人类的终极问题》的第一部分。

(3)

从1000年前开始,气候一直在变暖。东亚以O型人为主体的史前文化相继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社会,逐渐转向基本定居,形成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的局面。北部有大地湾(甘肃)、裴李岗(黄河中游)、北新(黄河下游)、磁山(华北)、兴隆洼(内蒙古、东北)。南部有蓬头山(湖南)、城北溪(湖北)、仙人洞(江西)、河姆渡文化(长三角)。

当时所有的史前文化都在向周边辐射扩张。以大地湾文化为例,可以认为是东亚O型人的一个西向分支,不仅在当地延续(大地湾文化二、三、四期),而且向东进入关中-中原(仰韶文化),向西发展(马家窑文化)。后来马家窑文化的一支从岷江上游进入成都平原。

以长江三角洲的史前文化为例,它是东亚地区O型人向北推进的一个东支,不仅在当地繁衍生息(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而且沿着古老的海岸线继续北移,直至到达内蒙古和辽宁,形成了大汶口文化和红山文化。这种持续的北移形成了一个弧形的玉石繁盛带,主要位于适宜种植水稻的近海区域。其文化在新的地域融合变化中基本保持了薄壁黑陶、猪龙玉、重纹饰的特点(早期一代龙造型应该与驯养猪有关)。

同时,长江三角洲的史前文化也向西影响了湖北屈家岭文化,甚至四川盆地。它还向西南发展,影响了广东曲江的石霞文化。仰韶文化对长江中游也有影响。

——2022年4月16初稿,4月30日-5月1、5月7日修改。相关的基本信息来自袁岳《人类的终极问题》的第一部分。

(4)

65438+10万年来,长江三角洲逐渐扩张。在这一带发现了上善文化、湖桥文化(距今8000-7000年)等原始文化遗址,以稻作农业为基础,可以使用独木舟。由于11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推测上述原始文化在海侵中丢失,遗民迁徙到最高处生存。

后来以钱塘江为界,在宁绍平原及其以南的舟山岛出现了河姆渡文化(7020-5020年前)。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出现在北方太湖平原,使用壶状炊具和玉器。

6000年前以后海平面下降,还有一些寒冷期。以马家浜文化为起点的崧泽文化(距今6000-5300年)原始部落逐渐向较低的地方迁移。有择高地筑高台居住,改釜形炊具为鼎形,崇尚玉器的习惯,被称为“良渚文化之源”。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距今5800-5300年)、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是崧泽文化时期的三大聚落核心。

从6000年前开始,江浙一带的原始文化在淮北和浙南之间融合传播。

5300年前,良渚文化出现,国王都城建成,神人兽面“神徽”刻画完成,玉礼器文明逐渐形成,太湖流域建立了“神王王国”。直至4200年前,其核心区被气候变暖导致的融冰洪水和海平面上升所湮灭,其余部分扩散融合明显。

之后是前山阳文化(距今4200-4000年),介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还有广富林文化(距今4300-4000年),受龙山文化影响强烈。

——2022年5月6-7日,资料来自纪录片《良渚文明》等。

(5)

全新世大暖期最大的变化是降温和海平面下降的影响,迫使各部落迁移到低海拔地区或南方,与土著部落发生战争,史前文化开始迅速融合,进入宗法社会。

新冰期,竞争最激烈的是黄河下游,仰韶文化东传,南方红山文化和西方龙山文化争夺中原。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靳东部落赢得了并主导了中国的统一。

受降温影响,大汶口文化和红山文化开始向相反方向发展,进一步向西向南推进,于及以后时代进入中原,为龙山文化,相当于东夷部落。与华夏族相遇后,先投降夏,后升为商人。东夷的一些部落没有归顺商朝,直到商朝末期才被平定。嬴,作为东夷部落的一个分支,迁到了西部的钦龙地区。

现代中国人的三个“超男祖先”(分别出现在6800年前、6500年前和5300年前)中,有近一半应该都属于O型人,可能分别属于这三个史前文明,推测是三者分别进入父系社会后的强力首领。

——2026 54 38+0年4月25日初稿,2022年5月7日修改,如兰州。手稿主要是《夏初四千年管见(补1)》。

(6)

新冰期末期,中国、西戎、北帝、东夷、南蛮的格局基本出现。

在黄河中游,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进入,取代齐家文化,发展丝瓦文化。西方有新店文化和文化(大致是戎、羌、狄的活动),后来北方有四巴文化和沙井文化,分属岳氏和乌孙。大致是西戎部落和北帝部落。

在黄河下游,华夏部落建立了夏朝。其东部有大量的东夷部落,其西部和北部受西戎部落和北地部落的影响。

在长江中游,华夏部落主要由中原向南方迁移,包括向西扩张回长江的良渚文化和从山东退守江汉平原的龙山文化,并逐渐与当地部落融合形成南蛮部落。在成都平原,属于宝墩文化晚期,在良渚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凋零,东夷部落南下发展,影响了广富林文化。之后,华夏部落南下,如大禹的后裔建立了越国、齐国、桂国、鲍国,古齐桓公的父亲太伯、钟勇的儿子建立了吴国,当地出现了新文化。

这种逆向迁徙趋势应该会蔓延到云南、西藏、中南半岛和印度,主要是因为中原崛起后不断南下发展的压力。中国的梵语称谓,其次是cina和新浪,应该与此有关。

——2022年5月7日修订,如兰州。手稿主要是《夏初四千年管见(补1、补2)》。

(7)

5300年前,具有马家窑文化背景的苗族先民从陇南、甘南出发,南下岷江流域。茂县有营盘山遗址(距今5300-4600年)。后来进入成都平原,那里有归元桥遗址(5100-4600年前)。受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史前文化影响,引入了水稻。宝墩文化(4500-3750年前)随即发展起来。其中主要有宝墩古城遗址(距今4500-4300年)和高山古城遗址(距今4500-4000年)。是成都平原米作文的发源地。或者传说中的蚕丛时期。

宝墩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距今4800-3100年)转化为三星堆文化。受中原文化(尤其是青铜器)的影响。同时,通过三峡与长江中下游的密切接触,还受到良渚文化(尤其是玉器)和石家河文化(尤其是人像装饰)的影响。还是传说中的关白、杜甫、杜宇时期。

三星堆文化之后是金沙文化(距今3200-2600年),或者说是十二桥文化。这就是西周初期的古蜀王国,由来自贵州的濮人建立,或者说是传说中的开悟时期。

战国时期,古蜀的发展受到北方秦国和东方楚国的制约。古蜀国末年分封汉中,与巴基斯坦多次交战。巴基斯坦原位于汉水流域,后南迁至重庆。秦国曾经和古蜀争夺汉中,但是失败了。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出兵攻灭巴蜀。灭国后,古蜀国太子潘率领一批蜀人从川西到滇南,到达越国红河流域建立国,阻碍了秦国向这个方向前进。

史前四川盆地北入陇右,东北入汉中,宝鸡、关中、商洛,东至江汉平原,南至云贵。西周初年,有一个国家北上宝鸡参与伐木。向东发展从夏至日开始,到商代,最后在京南寺文化时期到达江汉平原。尤其是南向路线,在4000年前就已经可以通过云贵进入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和中亚。

——2022年4月15初稿,4月25日、5月7日修改,如兰州。原稿主要是《我说第一个夏天是四千年(补2)》。相关基础资料来源于纪录片《古蜀宝藏》和杂志《民族人文史》(2022年4月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