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画像
画像石是指在石头上雕刻平面图像的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代,多见于墓葬和祠堂。在雕刻技法上类似于画像砖,有阴线雕、浅浮雕雕、凹雕。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岷江流域、河南南阳、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等地。最具代表性的画像石是嘉祥乌石寺,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南部。有四个石室,有50多个构图完整的石雕。都刻好了。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贵族出行、乐舞、战争和狩猎场景。其中有一张“厨房地图”,非常详细地描绘了杀鸡、杀牛、做饭的画面。厨房里,还有一只吊酱鸭。厨房里的鼎在燃烧着火焰,鼎里充满了能量和高超的技术。在其他画框中,一些描绘了女娲、风伯、神农、朱融、帝尧和帝舜等人物,而另一些则描述了颛顼刺伤廖望和刺客离开、玉让和曹沫的历史故事。它还刻有石匠的名字。
。在艺术创作中,画像石和画像砖强调的是神性,所谓的一般表象,讲究的是普通,但画家只是失去了表象。这就是艺术家不仅要关注小的地方,更要关注整体,善于把握大局,不能突出地方而失去整体。这就是“失态”。由此可见汉代优秀艺术家的才华。形象造型是艺术家关注的首要出发点。比如河南新野出土的汉代彩绘石砖,描绘的就是狩猎场景。画中的车马形象生动,突出了行军中车马的气势,画中的人物也艺术夸张。
汉代的人像石刻也善于恰当地表现和处理大场面、大画面。有些墙壁和雕塑大而复杂,经过画家的巧妙安排,显得井然有序,主题鲜明。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人物多带边,不善于正面刻画。在透视处理中,没有一定的规约,不能表现出远近深浅的关系。总结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发展和特点。
汉代绘画不仅应用于宫室,也应用于墓葬和石亭。汉代以死如生的习俗,厚葬为德,薄葬为轻,以孝为名,可以名利双收。这是为了使装饰坟墓和表彰死者功德的绘画活动(包括绘制被认为能引死者灵魂上天堂的帛画)的规模和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东汉时期,赵琪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绘制了壁画。“季札、子产、晏婴、书香四尊在宾位,自绘,皆赞”(《后汉书·赵琪传》)。这一点可以从目前已经出土的汉代许多壁画、帛画以及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砖等现存绘画作品中得到印证。人像砖有两种形状,一种是边长约40cm的正方形,一种是长约45cm、宽约25cm的长方形。分布区域以四川为主,偶尔可见于河南等地。汉代画像砖是一种建筑用砖,其表面印有、绘有或雕刻有图像。它造型多样,图案奇妙,题材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俗和审美风格,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原地区出现了许多汉代画像砖。这些砖块上绘有失踪的建筑桥梁、礼仪骑车辆、舞蹈和音乐、吉祥动物、神话和典故、奇花异草等。它们的内容稀少,绘画技法简单,成为研究汉代特别是东汉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珍贵文物。几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术界、艺术界、藏界所珍爱,多位著名学者、学者收藏产品题名,极为精美,而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件难求的“宝物”。
编辑此段落分类
肖像砖
根据出土情况,画像砖可分为成都、新都区和广汉、德阳、彭县、邛崃、彭山县、宜宾。约有50种不同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五种内容:一是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画像砖,如播种、收割、砻谷、酿酒、盐井、桑田、采莲、集镇等。这种画像砖内容最丰富,极具研究价值。如成都杨子姗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详细描绘了[汉代]井里产盐的情况。图中,盐井装有提取卤水的滑轮;卤水正通过竖起的竹筏缓缓流入燃烧的铁锅。是研究古代盐业历史最难得的资料。二、表现墓主人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巡图、丸剑舞图等。画像砖的墓主人大多是地方豪强和达官贵人。如桓宽在《盐铁论·刺力》中说:“贵族之家,云上画,枢纽上路...、钟山,班中抚流,唱鼓而舒,班下工。女人穿罗绾,宫女和嫔妃喜欢Xi宁。子子孙孙坐车,打猎进进出出,毕易捷健康。”这种画砖的内容与文献记载一致。三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表现,如以集市、杂技、讲学、讲座、尊老为主题的画像砖。在《西京赋》中,张衡这样描述当时的杂技表演场景:“俯瞰的广场,陈角的精彩戏码。鸟得三脚架,都在道边,窄燕,胸前钴锋,索上相见。”这些都可以在画像砖中找到。再如“讲学教经”,生动地塑造了医生、讲师、学生上课的场景,【汉代】的教育在此可以概括。四、表现墓主人的写意生活,如宴饮、庭院、厨房、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和民风的实际情况。五、表现神话和迷信的砖雕,如伏羲、女娲、日月、神仙六招等。
编辑此段落的发展概述
肖像砖
画像砖的出现早于画像石,画像砖艺术起源于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几乎所有最早的画像砖都在战国晚期的都城宫殿中使用,多为空心砖和体积较大的条砖,主要用作宫殿的台阶和台阶,其中以秦都溧阳和咸阳出土的画像砖最为精美。战国末期,秦最早开始由木墓向砖墓演变,用空心砖作画像来建墓。随着秦军统一六国的号角吹响,空心砖墓画像被秦人从关中带到了关东地区。西汉初期,这种画像空心砖墓在河南发展很快,西汉中期影响到了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部等周边地区。西汉末年至东汉末年,画像砖艺术兴盛。从西汉后期开始,画像砖墓开始摆脱僵硬的箱形结构,迅速发展成为客厅,画像砖也摆脱了空心砖的旧模式,发展成为多种多样。东汉时期,画像砖艺术达到顶峰,画像砖墓葬的分布范围西至甘肃、青海,东至海滨,南至云贵,北至茫茫大漠,形成了以今河南地区和川渝地区为代表的两个中心分布区,其中川渝画像砖一直繁荣到蜀汉时期。东汉画像砖已经摒弃了图案化的构图,以画面完整的方形、长方形、条状实心砖为主要载体。其中以四川成都平原的画像砖最具特色。砖的规格均为长方形,一般宽约50厘米,高约40厘米。每块砖都有图片,图像内容很有地方特色。它整齐地嵌在砖房的墓中,与地道的墙壁相隔一定距离。魏晋宋元时期是画像砖艺术的衰落期,但在南朝时期,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的画像砖艺术出现了一个小的高峰期,南京发现的巨大镶嵌画像砖墓葬代表了这一时期画像砖艺术的最高水平。隋唐以后,虽然在长江、黄河流域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砖墓,但始终没有一个中心分布区,画像的内容也越来越形式化、简单化。元代以后,画像砖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淡出了历史舞台。
编辑此段落的主题类别
肖像砖
战国时期的遗址中已发现空心砖,但用于墓葬。《陈峰,防阙巢》诗中说“中唐有巢”,指的是大殿下通过中庭通往正门的道路是砖砌的。用砖砌墙比较晚。一般建筑用砖都是素色的。汉代烧砖,因其温度高,坚硬如铁,常被用作砚材,成为古董。墓中所建的砖,有许多肖像和人物,一直为收藏家所重视。秦汉时期的砖更为珍贵,有所谓“秦砖为汉瓦”。砖雕文字在考证经典、补充历史和书法艺术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画像砖是非常珍贵的艺术珍品,有的印有雕刻的模型,有的直接刻在砖上,有的还加上了色彩。到了东汉六朝,随着厚葬和砖墓的流行,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形式也从秦汉时期的一幅砖画发展到六朝时期的一幅大型砖印壁画。秦汉时期多为模压砖,表现手法一般为大、大浮雕。块料浑圆厚实,简单朴素,粗放动感,砖质坚硬,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人像砖通过成型的方式大量生产。画像砖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瑰宝,也是研究我国雕刻技术的重要资料。画像砖在中原、西南、江南的广大地区都很丰富,尤其是河南、四川两省。
河南画像砖
河南的人像砖有四种:长方形空心砖、长方形实心砖、正方形实心砖、空心圆柱砖。河南砖一般是由印模反复压印而成的多个或多组具有独立形状的图像,按照一定的构图方法组合在砖面上,形成较大的复合画面,具有一定的创作随意性和装饰性。砖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洛阳出土的西汉空心画像砖,图案高度概括,布局稀疏,凹版线条简单圆润,象征意义抽象。郑州、蔚县出土的东汉作品也加入了神异图像,画面密集,组合重复;东汉中期以后南阳出土的作品,明显受到当地画像石艺术的影响,题材明确,绘画性强。肖像砖
四川画像砖
四川是画像砖发现最集中的地方,成都西北平原出土的最为精美,多为东汉晚期。主要有三种形状,即40厘米左右的方砖和46厘米× 26厘米左右的方砖,条砖数量和品种最多。每块砖都是一个完整的单幅画面,一次冲压而成。有的砖需要上色,面接近画。方砖的浮雕很低。长方形砖浮雕感高,立体感强。四川已知的画像砖题材有上千种,从宴饮歌舞、庭院、集市庄园、采桑、渔猎、播种收获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四川丰富的社会经济和多彩的生活习俗。与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画像砖中的历史故事和吉祥事物较少,生产劳动、骑马等题材占较大比重。艺术形式得益于对现实的观察。构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视角构图,物体的空间位置清晰,立体感深度已经相当不错。另一种是平面扩散构图,即散点透视。画像砖的主题可以分为三类:肖像、文字和图案:
四川江口崖墓砖画像(6件)
1历史传说:如河南“泗水捞鼎”画像砖,讲述了在泗水取鼎的故事。2辟邪和吉祥标志:如北朝时期,狮子的形象是我国常见的艺术造型题材,被视为吉祥的“瑞兽”,用以辟邪。其他吉祥的标志包括龙、凤和朱雀。神话题材:如西王母的砖,汉代的羽毛。现实题材:如汉代渔猎画像砖的拍摄。动物题材:如牛、虎、马、鹿、鱼、象题材的人像砖。6佛教题材:如北朝五佛画像砖。
字符类
以历年、吉文、名砖为主。书写形式多种多样,有篆书、隶书、楷书等。
模式类别
分为植物、云纹、火焰、宝纹、几何纹等。画像砖中的装饰图案非常丰富,很多图案经常搭配使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总之,画像砖是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生产技术、民俗风情等的重要文物。它极具研究价值,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
编辑这一段的过程和成就
画像砖本质上属于雕塑艺术。虽然战国晚期的一些空心画像砖是用硬笔直接刻在半干砖上的,但西汉以后的画像砖都是通过成型制作的。人像砖的成型方法大致可分为“拍印法”和“模印法”两大类
印刷方法
西汉的空心画像砖,大多是用印刷术制作的。一般来说,有五道工序:模板雕刻、剥砖、印像、烧砖、彩绘。第一步,做一个模板。由于空心砖体积大,需要在砖面上排列不同内容的图像。制模工先在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用墨线勾勒出所需图像的轮廓,然后用刻刀刻成阴纹或凹雕图像模板。模板一般面积较小,但西汉后期也出现了在砖面上印有图像的大模板。第二步,取出空心砖坯,在阴凉处晾晒至半干。第三步,手持模板,在半干空心砖坯体上印刷或压印图像。在同一块砖面上,往往使用多种规格、内容不同的模板,打印出复杂的图像组合。用长模板在同一砖面的四面印刷装饰图案边框,边框内排列不同内容的图像。同一个模板经常在同一个砖面上重复使用,导致同一个图像多次出现。第四步,印好图像的砖坯在阴干完全后,进入窑烧砖。第五步,给烧好的人像砖上色。
模具印刷方法
模具印刷是东汉以后最流行的制作肖像砖的方法。其制造工艺包括制作图像坯模、去除图像坯、烧结砖和上色四个过程。制作坯模时,在一块与砖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画出墨线草图,用刻刀刻成模板,再在四周加上木框,就成了坯模。通过使用从图像坯模具中移除普通砖的方法,可以制造具有图像的图像坯。砖阴干后,入窑烧制,上色,就成了精美的人像砖。与印刷法相比,模具印刷法省去了印刷图像的过程,画面内容简洁突出,这无疑是肖像砖制作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肖像砖
邮票印刷的普及,并没有把邮票印刷方法推出历史舞台。南朝时期,印戳法发展到顶峰,成为由巨量画像砖拼成的巨大墓砖像。毫无疑问,这种人像砖需要高超复杂的工艺,而且图像不是印在砖的正面,而是印在砖的侧面和端面,这就增加了制作的难度。因此,必须事先精心设计和计算。制作模板是最复杂和精细的过程。先准备一块与画框大小相同的木板,熟练的画师会在木板上勾画出图像的墨线稿,然后由雕刻木匠雕刻成巨大的模板,再将模板分割成与墓砖侧面和端面大小相同的小模板,最后用小模板依次在半干砖的侧面和端面上印刷图像。这样,整个图像就分布到了数量巨大的砖块上。为了将烧成的像墓砖组装成完整的人像,必须在设计人员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墓砖编号精心建造。毫无疑问,要制作这种镶嵌式墓葬画像砖,必须要有一个由技术水平高的画师、雕刻师、瓦工组成的组织严密的专业工匠群体。这个群体可能直接属于皇室或朝廷。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现代雕塑艺术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从未出现过以人体解剖为原型的希腊或罗马雕塑作品。画像石艺术虽受魏晋以后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远未达到希腊罗马的水平。和中国传统绘画一样,线条的运用是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的灵魂。“准画”石浮雕和砖浮雕基本都是由线条构成的。不用说,浮雕石浮雕和砖浮雕也与希腊罗马雕塑有很大不同。他们注重的不是肌理和表情,而是轮廓勾勒出的场景语言和肢体语言,肌理起到辅助甚至夸张的作用。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观念。通过线条运用的变化,不同时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1]
编辑这段中国画像砖
简介
汉代画像砖是汉代主要以成型、冲压、雕刻、绘画等方式装饰在古建筑上的一种画像砖。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东等省。与画像石并称淤积世界,素有“敦煌前敦煌”之称。汉代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再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热情、热忱、热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博学多闻、向往理想社会的精神风貌。那种生动、传神、动感、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汉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是研究汉代民风民俗的珍贵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较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汗画像砖的风格
汉代画像砖涵盖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这是一部研究汉朝历史的大百科全书。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砖都是以模压印花为主,雕刻的很少,绘画的更是少之又少。以绘画为主的大型空心汉代画像砖堪称国宝,对汉代绘画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到了汉代,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渔猎经济退居次要地位。但狩猎作为农牧业经济的必要补充,仍然是下层民众谋生的手段,也是帝王、将军、贵族非常热衷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一个游子,戴着王冠和宝剑,即使骑着车,也是富有和宽容的。打鱼打猎,犯晨夜,冒霜雪,奔谷,不避野兽之害,为尝也。”汉武帝曾经侵占私地,开设上林苑狩猎场。梅成在《七毛》中说:“以高马训马,骑飞轮,做爱,追狡兽,聚轻鸟。故极有才,困兽之足,穷智。身瘦,刃白,矛戟交错,此派狩猎亦强。”这一描写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狩猎场面。狩猎往往是几个人或一个人独自带着猎犬在自然森林中进行,刺激性大,危险性高。鹰和狗既是它们的宠物,也是它们狩猎时的助手。在狩猎活动中,有与之较量的。比武是汉代流行的娱乐项目,包括用剑、戟、刀搏斗,比武射箭,徒手抢刀。击剑是最常见的。猎物活着就养,然后衍生出驯兽和斗兽。公元前2世纪中叶,西汉在关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上林苑。除了天然的狩猎场,花园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圆形竞技场。当时汉家皇帝与远在大洋的罗马皇帝不谋而合,把斗兽作为一种娱乐。只有一点不同。在古罗马,猛兽斗士由奴隶充任,而汉人无论朝野,都以汉高祖卑微的布衣夷平天下为荣,不得不将毒兽视为假想敌。他们用有血有肉的锯齿状爪子与野兽搏斗。贵族阶级甚至把斗兽作为炫耀自己勇敢的一种方式。这无疑是危险和残酷的。但在那个尚武时代,每到秋冬,西汉皇帝就命令武士们“在长阳阁射兽,天子登上看如何”;有时候觉得痒了,会亲自去脱。历史上的汉武帝“是专家,也是老虎”。公元前87年,武帝病逝,陵中诞生了190只殉难的虎豹,可见其对狩猎和斗兽的痴迷。
编辑这个汉画像砖墓
简介
东汉时期用画像砖镶嵌在墓壁上装饰的墓葬。集中在四川省成都平原。偶尔在其他地区发现。墓主人大多是地头蛇。早在清末,这种画像砖就已有藏家记载,但因未发掘,其在墓中的位置和确切含义并不清楚。建国后,通过成都、新繁、新都等地砖墓的发掘,理清了整组砖墓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当地的石墓相比,虽然简单,但基本相似。这种画像砖是研究当时四川社会面貌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资料。
坟墓结构
分为砖墓和砖石混合结构墓两种,一般比同时期的普通墓葬大。砖室墓中只嵌有人像砖。以1955发掘的新番无辜乡墓为例。墓室总长12.72米,由前室、中室、后室、侧室、耳室9个房间组成,前室、中室、后室5个房间共嵌有54块画像砖。砖石混合结构墓葬多由人像砖和石头组成。以1953年发掘的成都杨子山1号墓为例。墓室长13.84米,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室两侧嵌有10画像砖,中间室分布着石像。早年大部分墓葬被盗,随葬品有大型陶俑、镇墓头像、摇钱树、五铢钱等。
画像砖的主题和内容
砖上的人像都是用模具印刷和彩绘而成,出土时大部分颜色已经剥落。其中成都、新繁、新都的墓葬为方形,长宽一般在40 ~ 50厘米左右,画面复杂,形象生动,制作精细。广汉、德阳、彭县、新津、邛崃、彭山、宜宾等地多为长方形,一般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图像简单平淡,制作粗糙。不同墓葬生产的相同内容的画像砖往往一模一样,说明墓主人的家人根据死者的社会地位从市场上购买了几种类型的画像砖。
目前已发现50多种不同画面的画像砖,主要有五种题材:①墓主经营的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如播种、收割和拍摄、桑园、采莲、井盐生产、市场交易、水稻种植和酿造等。②乘车、尊贤养老、讲学讲学等。显示了墓主的身份和经历。③楼阁、房屋、粮仓、厨房、宴席、乐舞等。,展现了墓主人的写意生活。(4)神话故事,如伏羲、女娲、西王母、六仙等。⑤描绘社会习俗,如社交日男女成群在树下相会的高图,反映了一种原始习俗的痕迹。墓中各种画像砖的排列顺序一般是靠近门的城门画像,其次是骑马、生产活动和墓主人享受的内容。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砖多嵌在后室或侧室的后墙上。除四川外,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地的一些东汉砖墓的小砖面上也常有朴素的图像,多为神仙鸟兽、车马、吉祥图画、荆轲刺秦王等历史故事。但这些画像砖无论是造型还是风格都和四川的不一样。推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杜雷的《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研究》,可以在中国期刊网上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