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考行测人文常识:传统节日
选择题:下列节日由二十四节气演变为传统节日()。
A.重阳b .清明c .七夕d .寒食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b。
中国传统节日分析,节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所以选B。
知识深化:
1.
来源: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累和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彝舒舒等人文和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了华夏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而且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名称: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至日后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等等。
3.习俗
(1)春节:去旧建新,迎新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收。
(2)元宵节:由于元宵节有张灯结彩、观赏花灯的习俗,所以在民间又称为元宵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斗百病、舞龙、赏灯、舞狮等习俗。
(3)清明:清明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节日。它把节礼日和民间节日融为一体,是时间和人的统一。清明礼仪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清明节流行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清明节扫墓也被称为“拜山”。在清明期间,大地呈现出春天和宁静的形象,扫墓祭祖和郊游是节日的主要礼仪主题。扫墓时会先清除祖坟周围的杂草,用纸将祖坟扎好,然后摆放金猪鸡鸭鱼鲜果糕点饮料等供品进行祭拜,最后燃放鞭炮。
(4)端午:铸阳髓:东汉王充《论衡》记载了端午“铸阳髓”的礼仪习俗:“阳髓取火于天,五月午时,炼五石,铸为器时,受激发光,举至太阳,火来,此为得真火之道。古人认为午时有三火,是太阳正旺的时候。这时用火炼金是熔金铸镜的最佳时机,铸出来的铜镜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用艾叶挂菖蒲、榕树枝: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把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舟花、榕树枝做成人形,叫艾人。在大厅悬挂艾叶,剪成老虎形状或剪成老虎的丝带,贴上艾叶,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鬼的神奇功效。
赛龙舟:比赛的习惯,流行于南方沿海地区。赛龙舟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的台湾省。当时台湾省的行政长官江在台南市的鹤溪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在现代的台湾省,每年的五月五日都会举行龙舟赛。香港有划船比赛,英国人也效仿中国,组织鬼队,举办比赛。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民俗。粽子,又称“饺熟”、“粽拌”、“筒粽”,历史悠久,花样繁多。“艾叶芬芳馥郁;桃枝插在栅里,出门就能看见麦子黄了;”这里阳光明媚,那里阳光明媚,到处阳光明媚。”——这是一首描述旧时端午节的流行歌谣。一般来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相同的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吃粽子在整个中国都是一样的。古代的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在晋代,它成为端午节庆典的食物。
喝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的人们中非常流行。
游荡百病:这种习俗盛行于贵州的端午节习俗中。
佩戴香囊:端午期间儿童佩戴香囊,不仅有辟邪驱疫的意思,正面还有点缀的样式。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扎成绳,制成各种形状的细绳,精致夺目。
(5)七夕:在汉代,七夕被赋予了女性向织女星乞讨智慧和技能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讨技能的习俗,所以又叫“乞讨技能”。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夫妇把那一天视为中国情人节。
(6)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对天象的崇拜,是古代秋收节的遗留物。中秋节的习俗形成于初唐,盛行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历久弥新。中秋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珍贵文化遗产,满月是人们团聚的标志,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寄托,希望丰收和幸福。
(7)重阳节:古代民间有登高祈福、秋赏菊花、插山茱萸、祭神祭祖、办寿宴等习俗。至今增加了尊老的内涵,重阳之日宴饮,感恩尊老。爬山赏秋和感恩敬老是今天重阳节的两个重要主题。
每次去重阳,人们都会想起王维的“身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从远处就知道我哥哥爬山的地方,山茱萸上少了一个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尊老爱幼、思念父母、渴望团圆的日子。
以上是2021国考的人文常识:传统节日,通过考题,可以深入理解和总结相关知识点,以期多学一会。现阶段还是希望大家抓紧时间备考,最后一刻磨刀霍霍还是很有效果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