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理解课文意思问题的方法

理解文意的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即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有些题目还考察文学鉴赏能力。纵观2010全国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考试形式都是选择题。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在文章的细节上设置一个很大的障碍,干扰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如何在试题中“设置障碍”(即设置与原话不符的干扰项)入手。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解密几种关于阅读语文高考文言文理解的错误出题方式,探索快速准确回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一是含义不清,导致解错

命题人利用考生对文言文词汇的误解,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处理这类问题,要特别注意原文中的多义词和古今同义词。

例1(重庆卷10,2065438)。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A.查导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散文。后来以词事业成名。好学,喜欢下棋。他因对母亲的孝顺而出名。

寻找提升士子地位的方法得到了寇准的赞赏。在时,仍有以何为首的贼,以危为敌,受仁义道德影响,使其屈服于农业。当我在周国时,我尽最大努力从蝗灾中拯救了10,000多人。

C.查德为人正直诚实,即使有人违法,他也能原谅。小吏有错,不罚;老百姓欠税,他自己出钱;仆人挑枣献上,他把钱挂在树上;那些被遗弃和暴露的人特别慷慨。

D.检点道,对亲友有情有义。我在首都生活的时候,家里很穷,要养活亲戚。我把所有的钱都花在朋友的丧事上,选夫娶女,但我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

解析:C项“即使有人犯法,也可以原谅”的错误,应该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在意”。在古代,“罪”不是“犯法”,而是“得罪”,有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证。

二是时间顺序颠倒,叙事混乱。

命题者在设计错误的项目时,有时会有意识地颠倒事件的顺序,从而造成叙述上的混乱。

例2(山东卷2010第12题)。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A.沈复小时候在曾璐认识了一个道士。道士通过浣熊鼠的游戏向沈复展示了八阵法的神奇,意欲传授给他,但沈复因年幼无知,不愿学习。

B.沈复的佛学研究,不可能变成学者传世的兵书。他的叔侄们虽然喜欢讲兵法,却赶不上沈复,所以沈复受到刘廷传的赏识。

C.沈复到京城后屡遭挫折,得到刘知伦、金生等人的推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北京营副将军兵的职位。沈复很感动,发誓誓死报效国家。

D.满洲战败,朝廷危在旦夕,沈复亲自领兵上阵杀敌,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很遗憾,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公平对待。

分析:C错了。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沈复很感动,发誓誓死报效国家。皇帝当即授予沈复京营副将军的职位。特别注意这里的时间顺序。

第三,人事不清,张观·戴笠

提议者故意说发生在A身上的事发生在B身上(或者说发生在A和B身上),这是典型的张观戴笠。

例3(安徽卷6,2010)。以下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是不正确的。

A.贺兰香出身名门,幼时丧父,守孝合乎礼仪;从小在舅舅家长大的我,很受毛的宠爱。我虽然在部队,却不断聘请儒生自学经学。

B.贺兰香年轻时胆子大,立志建功立业。他17岁开始做官,后来打赢了对抗东魏和吐谷浑的战役,官衔得到提升。

C.贺兰香的妈妈是周太祖的妹妹。贺兰香虽然是太祖的至亲,但她清廉节俭。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近的永州刺史和岳阳巡抚萧的尊重。

D.贺兰香一直受到太祖的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小敏即位后,掌管国家大事的金也非常倚重他,一切军事事务都和他商量和筹划。

分析:A中的“自学”并不准确。原文是太祖请儒生教贺兰香学习包括诗歌、经典在内的经典。

第四,无中生有,以假乱真。

这种陷阱在高考中很常见:文段中找不到干扰项,是命题人编造出来迷惑观众的。

例4(2010天津卷第11号)。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A.叶娴的好运气看似是鱼给的,其实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衍偷偷参加洞天节,是对后妈的无声反抗,也体现了洞天节的吸引力。

C.叶仙的继母和姐姐被飞石砸死,穴居人为他们建了一座坟墓以示遗憾。

D.这个故事警告人们远离邪恶,不要在上帝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帮助下贪得无厌。

解析:此题考查总结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穴居人可怜她们母女,没有表示“以示遗憾”。c项明显是命题人故意曲解原意,无中生有。

五、偷梁换柱和设置陷阱

命题人通过偷换一个概念来设置陷阱,在高考中也很常见。

例5(福建卷4,20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A.周伟成祖上在杭州经商,有一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因为大火,家道中落。

B.周伟成从小吃苦,但他乐善好施,孝顺父母。他是一个恪守礼义的商人。

C.文末引用周伟成对吴翁、焦翁的感谢之词,以求周伟成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明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社会,感叹社会不缺有志之士。

解析:由原文“绍兴人先迁杭州,天下为贾”可知,周伟成的祖先并非世代居住在杭州,而是迁居杭州,故A项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