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高考作文可以换个角度写吗?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制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诗)。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不自由。
主题评估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继承了上海高考的“海派”气质,延续了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灵活、开放。题目和前年的《心灵的黄昏》和去年的《重要与不重要》一样。都注重培养学生结合关键词、材料充分发挥辩证思维的能力,注重当下生活。
这个题目整体来说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试的很多题差不多,给了学生可说的话和可利用的素材,但是不容易写出新意。
试题分析
从考查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把握关键词。这个材料的总体意思是,我们可以选择穿越沙漠之路,但是没有不穿越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和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条件下出现的,自由和不自由是依附于这个选择的。通过阅读材料不难提炼出“自由”这个关键词,也很容易想到材料中“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沙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和不快等等。一般来说,考生在题目的开头更容易想到一些可选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做很多选择,比如如何度过一生;但我们无法选择生与死。
从两个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你能不能做出“选择”。
孩子平时的练习中涉及到很多类似的题目。但“自由”这个关键词很容易和哲学、政治联系在一起,擅长这门学科或者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更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
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份材料还是需要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审视这份材料的方式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体验这种感觉,然后由自己、他人、社会去思考。他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外面的生活。包括别人的生活,包括对生活的思考,包括对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素材需要学生多积累多写才能做到一个大气深刻的作品。
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卢梭的“生而自由,却处处枷锁。”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和法律联系起来。自由和民主并不都是可以原谅的。它们必须在规则下有序地进行。
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度过一生的方式和途径,但也必须经历生老病死。
趋势分析
2011上海高考
犹大大卫王在戒指上刻了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还在戒指上刻了一句话:“什么都不会过去的。”
这两句深刻的铭文让你想到了什么?选择自己的角度,拟定自己的话题,写一篇文章。
2012上海高考
人往往会放弃心中闪现的微光,只因为那是自己的东西。然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认识到了他们已经抛弃的那一丝曙光。
2013上海高考
生活中,人们常常试图去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看法不一。
2014上海高考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不自由。
从往年的题目来看,近几年的高考材料的成分都是投机性的。而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考生不仅要联系自己反思当下,还要对一些哲理有一些体会和思考。
上海作文以2009年为标志性转折点。那一年是郑板桥的情况。结果在审题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障碍,考生觉得很难。所以10的构成是反弹,是近年来最简单的素材。材料中两个例子的方向性是一样的,考生不需要考察两个例子的区别。所谓两个例子,只是一个例子。但是,提议者只是从全局的角度来考察发展理念。11年的构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他的投机性也变强了。给出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需要学生深入思考。
12的作文题目可以说是真正成熟的海派作文,它的地域特色、思辨特色、清新风格就是这样形成的。昏暗的光线需要思辨的考虑,考生需要从自己和他人出发,由内而外的思考,不仅考虑自己,也要考虑他人。材料里有很多隐含的条件,比如放弃自己身上的微光,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在写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的。也就是说,在材料开放之外,还有更多的限制条件。那么13的作文就是这个的延续,体现了这个思想,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情,批判性的思考,结合自己和社会。所以这两年上海作文的稳定性特别明显:自我接触社会,突出思辨,观察自己,思考社会。我对自己的关心就是对社会人的关心。我不仅是我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
主题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是上海高考作文坚持的命题。因此,学生要善于“内”与“外”,以自己的调查为入口,以社会思维为出口,以关照身边的事实为依据,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所以明年的作文,可以期待上海会延续这种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也是新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