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有哪些浪漫主义特色?
1.“理想”与“真实”的巧妙结合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2.美丑对比法的运用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3.人物的奇特经历和故事的发展都让人捉摸不透。
我就从这三点入手,用具体的小说文本来回答问题。
01在雨果的《克伦威尔》中巧妙地将“理想”与“真实”结合在一起:序言中明确强调文艺必须“真实”。他指出:
“我们的时代首先是戏剧的”,“戏剧的特征是真实。”
雨果在这里强调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的反映真实。现实主义作家要求对现实生活的浓缩、概括和典型化。浪漫主义作家要求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自己的浪漫激情创造理想的画面。
在《悲惨世界》中,他巧妙地将“理想”与“真实”结合起来,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悲惨世界》通过描写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控诉了当时不公正的社会和腐朽的法律。他在自己作品的“序言”中写道:
“只要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的全盛时期,人类世界就会被人为地变成地狱,人类固有的运气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灾难;只要这个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人贫穷,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孩子软弱——仍然没有解决;.....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愚昧和苦难,那么和这本书性质相同的作品就不会没有用。”
这篇“序”既表明了作家的创作意图,也反映了他同情没有出路的穷人,要求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积极寻求社会出路的思想。因为作品是为严肃的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悲惨世界》以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到反抗七月王朝的街垒战这一历史舞台为背景,以主人公冉阿让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穿插不同阶层人士的典型故事,展现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广阔图景。这部小说反映了作家基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和激情。
雨果对下层阶级受压迫、受歧视、受屈辱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他从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观察到:
“在社会成员中,获得财富最少的人,也是最需要被照顾的人,社会只是对他们要求最高的人。”
他通过一幕幕令人心碎的画面真实地描述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苦难;无情地揭露了整个社会的虚伪和无情。
淳朴的工人冉阿让为了生存,偷了一块面包,被判苦役19年。虽然他一辈子都在做对社会和苦难人民有益的事情,但他一直是司法机关的打击对象。善良的劳动妇女芳汀为了生存和抚养孩子,被迫出卖自己,过着悲惨的生活。她因冒犯一位绅士而被警察判处6个月监禁,可怜的失业工人尚玛蒂因用苹果捡起一根树枝而被判终身苦役。但是那些制造苦难的人——统治阶级、浪子和绅士——从法律上消失了。
雨果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经常在小说中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对不平等的法律表示愤慨:
“法律的规定是僵化的。在我们的文明中,有很多令人不寒而栗的时刻,就是刑法让人感到绝望的时刻。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被迫远离社会,被无可挽回地抛弃,这是多么悲惨的一天啊!”
雨果对社会的压迫感叹道:
“芳汀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社会买了个奴隶。”“一般认为,在欧洲文明中,不存在奴隶制。这是一个误解。奴隶制一直存在,只是压迫女性,那就是卖淫制度。”
小说深刻揭露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种种社会和法律弊端,积极寻求改造社会的方法。
雨果幻想用“爱”、“道德完善”、“慈善”来改造社会,解决劳动人民的生活问题。
例如,比恩维努主教的仁慈和慷慨改变了冉阿让的人生道路。冉阿让改名为马德琳,成了蒙特雷的市长。在这里,作者用无拘无束的激情描述了蒙特雷这个理想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人人丰衣足食,人人幸福。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工作生活。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的,相互理解,相互怜悯,相互同情。
这个劳动人民的理想天堂,显然是虚构的,是作者以浪漫的激情为老百姓描绘的一幅乌托邦社会主义的蓝图。“善”和“善良”这种万能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是雨果看到了改造社会的暴力革命正在发展,他也相信暴力革命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他在《悲惨世界》的后两部重点讲述了群众的革命行动。
1832巴黎人民起义和街垒战的场景惊心动魄,催人奋进。圣安东尼街英勇战斗的画面是根据现实改编的。起义前夕,圣安东尼区的劳动人民已经做好了准备,大街小巷民怨沸腾,谣言四起。在描写起义场面时,作者表现出了激烈的战斗热情。
他热情地歌颂街垒战中的英雄们,他把这些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穷人写成了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革命巨人。
已经80岁高龄的马白夫公公勇敢地举起了被密集的子弹打掉的红旗。流浪者伽弗洛什面对敌人的枪口,捡起子弹,唱起战歌,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群众革命领袖安德罗拉在街垒战争危机时发表了演说。
那场庄严而又充满感染力的演讲,充满了革命激情,预示着朦胧的未来,点燃了理想。
在雨果的作品中,人民起义的英雄都是非凡的理想。虽然他们倒在血泊中,但他们高大的形象将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这些充满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达到了“真中有大,大中有真”的艺术效果。
02美丑对比法的应用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雨果从对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观察和分析中认识到,世界上有光明与黑暗,有美与丑。他指出:
“作为高贵美丽的配角和反衬,滑稽丑陋是大自然赋予艺术最丰富的源泉。”
这就明确指出了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美”和“善”。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遵循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
一类是有理想的善良的人。他们是崇高而优美的化身,如比恩维努主教、冉阿让、芳汀、街垒战争中的英雄老马白夫和街头流浪儿伽弗洛什。另一类是反面人物,是卑鄙丑恶的代表,如沙威、德纳第等。
这两个典型的人物,栩栩如生,非常自然和谐地相互映衬,使得人物形象十分突出。
雨果根据自己的文学理论进行创作,通过聚物聚象之镜,将崇高美好的人物与滑稽丑陋的人物更加清晰地区分,产生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艺术效果。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一生坎坷。在他身后站着两个影子:一个是警官沙威,另一个是主教比恩维努。它们分别代表法律偏见和宗教道德。
沙威和比恩维努主教对冉阿让的态度截然不同。
沙威出生在监狱里。他是个恶人,是只鹰狗。作者用几笔勾勒出了他的五官:“有一个塌鼻子,两个深鼻孔,两颊的大胡子一直长到鼻孔。”
雨果通过讨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热爱僧侣、赞美批判的思想感情,并在小说中写道:
沙威不常笑。沙威严肃的时候是猎犬,哭泣的时候是老虎。
他尊重政府,讨厌叛乱。在上层阶级和上级面前,他充满了奴性,灵活,像个盲从者,一条忠诚的走狗,但对悲惨的下层阶级却非常坚决,严肃,残忍,残忍,无情,是一只张着嘴的老虎。是他像毒蛇一样一直追着追着冉阿让。他的形象体现了法律的凶猛和残酷。
比恩维努主教是“仁慈”和“博爱”的化身。年轻时,他是一个享受荣华富贵的迷人贵族。大革命的风暴使他看破红尘,成为著名的主教。他自愿换房子,施舍穷人,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救人于苦难,总是宽大待人,从不恶意待人。他的善良和正义的大规模行动处处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冉阿让是一名失业工人,因偷了一条面包给他饥饿的侄子而被判五年苦役,因企图越狱而被加重刑罚。这期间,他的“心路有起有落”。他意识到自己有错,更加痛恨社会法律的不公平。
出狱后,他继续偷窃以报复社会。冉阿让从他过夜的主教家里偷了一套银餐具,被警察送了回来。主教没有责备他,反而替他掩饰,送给他价值二百法郎的银烛台,鼓励他做一个诚实的人。
比恩维努主教高尚的心、慈悲的心和圣洁的行为影响了冉阿让。从此,他皈依宗教,一心向善,变成了一个“人道慷慨”的人。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作品通过比较沙威和比恩维努主教对冉阿让人生道路的影响,形象地说明了世俗的资产阶级法律使人不断堕落,“仁”恢复了人的良知,宣扬了宗教道德优于法律偏见,“爱”优于“恨”,“善”优于“恶”的人道主义思想。
冉阿让朴实、真诚、善良,是作者极力美化的理想人物。他的经历、立场、生活方式,都充满了奇异而浪漫的色彩。冉阿让,一个苦役犯,在改名为马德琳后,出现在蒙特雷的小镇上。通过一项技术创新,他降低了成本并变得富有,成为了一名产业资本家。
这个富有但不骄傲,快乐但不自满的人因为他的善行而被誉为市长。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这个城市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扶弱济贫,同情失业女工芳汀,答应帮助她们母女团聚。他认为:
“最高的美德是为他人着想。”
为了救一个无辜的工人,他毅然向法院自首。他以德报怨,释放了沙威,沙威被革命青年抓住并处死。无情的沙威发现冉阿让背着马吕斯穿过迷宫般的下水道逃跑,突然良心发现他投河自杀了。冉阿让的“善良”和“博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冉阿让身上的非凡才能与高尚的品格是一致的。他从一个苦役犯到成为市长的慈善家的不寻常经历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恶的社会异化了他的人性,在“善”和“爱”的作用下,人性一旦回归,就产生了无穷的力量。一个被社会抛弃,陷入绝境的人,一旦有机会服务社会,就能造福人类。
与冉阿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纳第。他们属于一个混杂的阶层,既有爬上来的粗鲁人,也有失败的聪明人。他们有一些下层阶级的弱点和中产阶级的大部分恶习。
这对情侣,外表一瘦一胖,对比之下,道德品质同样自私恶毒。为了追求金钱,他们勒索,抢劫,为了钱杀人,什么都听。在拿破仑战争中留下来的德纳第的可憎形象,在对比中起了更突出的作用,衬托出冉阿让的高大形象。
芳汀和她的女儿珂赛特是悲惨世界中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反面典型。冉阿让和德纳第在对待芳汀和珂赛特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显示了他们不同的道德规范和人格特征。
冉阿让出于对芳汀的同情,救出了珂赛特,把她抚养成人,并帮助她结婚。在这里,我们通过把人逼入绝境和把人从危险中解救出来的鲜明对比,强烈抨击了利己主义,歌颂了善良博爱的崇高社会风尚。
人物的奇特经历和故事的发展都让人捉摸不透。《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大多是有着奇特经历和非凡能力的人。
比恩维努主教出身于一个正义的贵族家庭,年轻时混迹于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他逃到意大利避险,后来回到法国成为主教。从那以后,他过着贫穷的生活,把大部分薪水都给了穷人和病人。他说:
“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是为了保护世人的心。”
是比恩维努主教的光辉照亮了冉阿让的心,使他和比恩维努主教一起成了救世主。
主人公冉阿让的经历更奇特。他从一个剪树枝的穷工人、苦役犯一跃成为工厂老板、市长,从此致力于行善、扶弱、济贫。他拥有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能力,绰号“杰克”。
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一个工厂的面貌;因为他被拥戴为市长,这个城镇繁荣起来;因为他的出现,芳汀免于屈辱,珂赛特免于奴役。之后,他带着珂赛特小心翼翼、神神秘秘地在巴黎生活。这些不寻常的经历表明冉阿让不同于常人。
他的生活环境也很奇怪。冉阿让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警察的追捕下度过,除了在监狱里的苦役。他的活动主要是在夜间,活动场所主要是监狱、法庭、修道院、下水道、墓地等等,都呈现出奇特而浪漫的特点。
非凡的人物并不都是完美美丽的形象,作者塑造的极其丑陋的形象也是非凡的。德纳第的外貌和灵魂都是丑陋的。德纳第是滑铁卢战役中的一个盗尸贼,后来在孟费郿开了一家小旅馆,是个骗子。破产后去巴黎继续行窃,作恶多端,是社会恶势力的代表。作者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了一个平凡丑陋的灵魂。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充满戏剧性。冉阿让的不寻常经历是这部小说的主线。当她当上市长,得知芳汀的不幸身世,准备帮助母女团聚,商马第案出现,冉阿让投案自首,第二次入狱。这时候作者安排了一个拯救海员的场景。冉阿让果断地折断脚上的铁链,飞上军舰的梯子,救下了围着横杆打转、悬在空中的海员。
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他平安归来,突然帆杠摇晃了一下,掉进了海里。这个故意落水的镜头很新颖,惊险刺激。它突出了冉阿让非凡的勇气和高超的技巧,表明他的行动是非凡的。
冉阿让带着珂赛特出现在巴黎,一个装扮成乞丐的间谍发现了他。尽管他机智又谨慎,他还是没能逃脱警察的追捕。有一次,他和珂赛特一起被逼上了绝路,冉阿让像一头陷入罗网的野兽站在那里。这非常危险。警察离他只有几十步远,枪和刀叮当作响。他急中生智,凭借“囚徒的本事”,用灯绳跳过高墙,以快速、稳健、准确的动作潜入修道院。这时,他碰巧遇到了他救过、保护过他们生命的老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要想长期隐居,必须先逃离修道院。在老人的帮助下,把躲在棺材里离开修道院的场景描写得惊心动魄,别出心裁,令读者叹为观止。计划是等我们到了墓地,老头会把被埋的工人灌醉,然后他们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逃走。
然而,一进墓地,一个陌生的埋葬工人出现在他面前。老人很震惊,但他利用自己的惊讶得到了卡片,并强迫工人离开墓地。冉阿让这才逃脱。
这些惊心动魄的动人情节,充满了曲折、偶然的巧合和戏剧性。通过夸张离奇的情节,冉阿让被描绘成一个具有神奇力量、智慧和勇气的非凡人物。
总之,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对善与恶、美与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为了渲染气氛,他运用极度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揭示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表达他的宗教人道主义思想。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