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革命的主要原因不是贫穷,而恰恰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所以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农奴和封建主之间,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都不是人之常情。

社会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形态的变革,主要是石器、青铜器、铁器、机器、电器的更替所引起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因为1,马克思早就说过阶级斗争可以“直接推动”历史进步,但决定性推动历史进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近代史至少证明了;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归根结底,它围绕着经济解放。马克思也说过:“归根结底,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什么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毫无疑问,这里指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还能有什么?看看马克思的论述:“人创造我们自己的历史,但首先,我们是在非常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前提和条件说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马文的观点符合上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王文的观点更直接地指出,生产力大发展的标志是“青铜、铁器和机器生产力”。还明确指出,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斗争,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斗争,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这种压迫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斗争,都不是“人类社会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个观点是对我们长期持有的阶级斗争观点的一个冲击!!我们不是一直坚持“阶级斗争,一抓就管用!“更何况,两人都认为,打出来一个奴隶社会的地主阶级和一个封建社会的资本家阶级,是这两个阶级收拾残局,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原因。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会产生什么新的阶级来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前进呢?不是说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吗?这也让我很困惑。这一左一右两兄弟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你又把马先生的“祖宗”放在哪里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作者的观点和他们的大部分观点一样,都是比较新颖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兴趣。如下文进一步讨论的。

我们以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例来做一些分析。我把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推动历史进步)和唯物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最终导致夺取无产阶级专政,实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结合起来。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进步,分为“量变”和“质变”两个过程。

“量变”部分是指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中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某种程度上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推动事情向前发展(比如1870之前的几千工人罢工,推动了1870以来资本主义社会50年的民主改革和社会立法)。原因是一定程度的阶级斗争并没有破坏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只是“量变”而不是“质变”第二种矛盾是生产和科技发展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在量变的过程中,决定社会进步的力量不是阶级斗争,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社会产品,使劳动者分享了科学技术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而缓解了阶级矛盾,确立了其主要矛盾的地位。这是西方50年来社会立法和民主改革的前提。没有这个条件和一两次工业革命,也许资本主义社会还在野蛮中摸索,这个社会立法和民主改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以科技为代表的先进力量不断更新落后的生产力。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量变过程中,不仅推动了经济关系的变化,也推动了社会关系、人类文明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和进步。“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马克思这句话的本质含义。

必须看到,量变过程中的科技进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与阶级斗争(军事斗争除外)没有直接关系。牛顿力学,蒸汽机,内燃机,轮船,火车,飞机,电报,电话,电动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公式,激光理论,都和阶级斗争没有直接关系。

至于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由“贫困”引起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导致社会制度的变化,即“质变”比如巴黎公社本身解放了生产力,但不可能通过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质变来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质变),生产力才会脱胎换骨,产生新一轮的“量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前半段的“质变”并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但它为后半段的质变准备了条件)。例如,我们的三年解放战争本身就破坏了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但辛亥革命结束后,实行新土地法(新的生产关系产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农民小资产阶级生产力),大量闲置土地被开垦,人口剧增,国民经济在三年内迅速恢复,生产力迅速发展,量变急剧上升。这种变化,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对于一个新的阶级来说,不仅要求推动生产力的量变,而且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产生质变。这个任务,在中国,是* * *党的领导完成的,而不是农民的自觉行为。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不过是“封建羊”中的一只“狼”,推翻了坏的封建制度,吃掉了,却保留了好的封建制度。延长封建制度的寿命。中国农民作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能够破坏封建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化(质变),实现机械化大生产(量变))的是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不是因为贫穷。英国革命不是因为资本家穷,而是因为皇室阻止了资本家致富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因为议会不同意皇帝增加税收,增加皇族资本的要求,导致了皇军和议会军的战争。法国大革命也有类似的原因。这两个国家的资本主义革命,都是典型的封建生产关系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压制造成的。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其进步的根本动力不是农民阶级的反抗,而是资产阶级高举先进生产力旗帜的作用。

当然,如果生产关系超前,就不可能有效地发展生产力,也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通过以上论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中,我们明确了两点: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推动历史进步的是生产力的“量变”。第二,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要受多种生产力因素的制约,被动地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必须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质变)。我们必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必须能够容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如封建社会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3,那种只破坏而不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阶级斗争(如农民起义),和/或任何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性质先进)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变革(如空想社会主义,中国以前的单一公有制),都不可能推动历史前进,或者即使前进,也是缓慢进步。这里的生产力好像是“主人”,生产关系好像是“仆人”。仆人必须听主人的话。

以上三点,在王、马的文章和我的相关论述中都有论述,而且是以人类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历程和事实为依据的,在此只做一个总结。

再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例如,王、所说的铁的生产,是和封建生产关系相对应的,是和机器生产相对应的。所谓变化,是指从青铜器应用到机器生产,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

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正负作用的讨论中得出如下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归根到底,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任何抑制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都不可能长期存在。

我和马、王参与讨论的意义何在?其中一个含义是,人类历史的进步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的质和量的相互变化来推动的。毫无疑问,从整个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按照马克思“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观点,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中的阶级斗争一般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阶级斗争对历史进步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左倾路线是错误的,主要是不顾历史阶段和条件,单纯追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质”,对生产力“量”的变化不够重视)。这样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三个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的演变规律,会更接近历史的真相。第二个意义是问我们,“生产力的发展对历史进步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个判断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所谓“生产力的发展对历史进步起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决定性地推动了历史进步”。无论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如何变化,这个历史的总进程是不会变的。认识到这一点意义重大。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我理解的这个发展方向是与世界科学前沿保持同步,不断用先进生产力替代落后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社会进步。王文忠提出了“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力大发展的标志。这里我不能提出具体的标志,但是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来标志生产力的发展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