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鉴赏考点分析与总结

首先,分析作品的结构,总结作品的主题。

1.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其中的脉络,各部分各方面的联系和安排。

(1)段落级别的划分

分类标准: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时间顺序、地点变化、内容变化、总分结构等。

应用技巧:语言符号(关联词: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而且);相似结构;风景写作和抒情讨论;您可以在段落中以分号和句号等标点符号开始。

(2)段落关系:总分、递进关系、转折关系。

(3)材料的选择与排列:A、围绕中心B、细节适当。

细节写作的基础是在思想性上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略读材料补充和衬托主题。c .组织方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线索:贯穿全文,连接人与事的序列称为线索。

A.模式:单线和双线(主次,明暗)

b、内容:时间的流逝、场所和空间的转换、人物的去向、情感的变化(叙事散文);某事(抒情散文)

C.功能:组织材料,整体结构,情感脉络。

(5)序列A,按时间顺序叙述: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叙述清楚;b、倒叙:引起悬念,引人入胜;c .插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准备和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d .补充叙述:对以上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对以下部分进行说明;e、平铺直叙:(指同时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事情的叙述)使线索清晰,处理得当。

(6)开头:负责整篇文章,引领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做铺垫。

(7)过渡:承上启下,改造自然;连接事件,转换场景;紧密相连,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8)结尾:呼应上一篇文章,陈述观点,深化主题;耐人寻味,挥之不去,难以忘怀。(9)前后照应:联系上下文,突出中心,渲染气氛。

(10)设置悬念(伏笔):巧妙地设置悬念,使文章跌宕起伏,引出下文,突出主题,移动情节,吸引读者。

(11)抑制(先抑后扬):使文章避免直白、起伏、摇摆。

2.作品主题概述:

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品通过对……的描写,营造……的氛围,歌颂或揭露……的精神或现实,表达……的感情,传达……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或价值观念)。

(1)总结题型:总结段落内容,总结层次内容,总结作品主题。(2)总结形式:基本照搬原句;改造原句,重组重要单词和短语;根据大意,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3)抓住重点句子:a、从内容上看,抓住能揭示问题意思和主题的句子,抓住能概括每段意思的句子;b、从结构上看,注意后面或前面的句子,前后呼应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整篇课文或段落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独立的句子;

c、从表达方式来看,注意直接或间接的抒情句,注意做出评论的句子,有丰富含义的哲理句;d、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设问、连续问句、排比、象征等手段的语句,以及含义比较含蓄的语句。e、从意义上讲,注意矛盾句、混淆句、深奥句、隐晦句、有寓意句(双关)。

(4)结合文体特征:1,抒情散文:写什么风景,表达什么感情或阐述什么哲理;2.叙事散文:叙述什么人物或事件,表现什么精神或人格;3.议论文:用什么论据来证明什么样的观点。

(5)散文题材丰富复杂,与诗歌相似。

有对家乡的向往、热爱和祝福的情怀,有对过去贫穷生活的回顾和反思,有对现在巨变的赞美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待,有对美好人情和习俗的怀念,有战胜苦难的信心、意志和坚韧,有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追求和张扬,有对自然力的歌颂,有对祖先优秀传统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对默默无闻的执着奉献。还有对一些丑恶低俗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对落后过时观念的摒弃,对错误价值观的批判,对破坏自然、杀害生灵的谴责等。

其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散文的特点

(1)情境交融。散文意境分析:一、作者心中孕育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画面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第三是两者结合的自然和巧妙的程度。

(2)形式的散与精神的聚(选材和表现的自由与主题的集中)

2.表达:(1)叙述:顺序、线索、细节、引用等。

(2)描述

内容:环境描写(景物与场景、自然与社会);人物描述(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举止)

技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一般描写与细节描写、总写与分写、点与面、动与静、虚与实、角度变化(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远近高低关系、时间推移与明暗变化、色彩变化、线描与工笔、动词与形容词拟声词的选用。

(3)讨论:谈一谈,开门见山,表明志向,以小见大,画龙点睛。

(4)抒情:直接抒情,通过景物抒情,情景交融,感情与景物捆绑,通过托物抒情。

(5)描述:简要说明。

第三,理解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句子的表现力。

1.散文语言的特点

(1)简洁优美而富有感情的语言;(2)形象准确,尤其是语言生动;

(3)独特的语言风格(口语、流行语、幽默、讽刺、暗示、曲折、委婉等。)

2.特色修辞

比喻、类比、夸张、通感的效果是形象生动;对偶、重复、平行、倒置的效果凸显;疑问句、反问句、感叹词等效果都是为了增强语气。

3.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重在思想性;

要抓住一句话的表面意思(可以说明时间、季节、地点、事物、特点等。)和深层含义(可以传达时代、氛围、地位、作用、影响、情感等。).

4.精彩句子的表现力重在艺术性。句子功能的分析要从结构、内容、主题、思想感情等方面入手。

四、欣赏作品的形象,欣赏作品的内涵。

1.把握作品中的人物。

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注意那些议论性、抒情性的句子,借用一些修饰性的词语,按照“人物+外在特征+精神实质(性格特征、主要情绪、心理,特别是矛盾心理)+身份认同+反映的历史社会属性”的总体思路来回答。

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是游子想家、老人怀旧、建设祖国、体恤他人、奋发向上、正视苦难、批判现实。

2.注意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隐喻和象征所表达的寓意(即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五、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

要求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即作品运用了……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的特点,营造了……的气氛,生动地传达了……的感情)。

1.人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时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抒情灵活,亲切自然;如果是东西,也有拟人化的效果。

(3)第三人称:能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灵活自如地进行描写。

2.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感情生动,形象逼真,表意丰富。

(3)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点,给人以启发;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营造一种唤起人们联想的氛围。

(4)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对称;内容集中,语言性强;分段分析,推理透彻,抒情酣畅。

(5)对偶性:整齐对称,节奏鲜明;音色铿锵,充满音乐美;表意文字简洁集中,概括能力强;容易记,容易背。

(6)借代:唤起、生动、鲜明、具体、生动。

(7)重复:强调思想感情;条理清晰,节奏感强。

3.表达技巧:

(1)象征:利用景物的特点或隐藏的内容,象征人的品行和节操。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普及深刻的道理,激发联想,有很强的感染力;使文章的表达含蓄而深刻。

(2)类比:浅寓意深,近寓意远,生动易懂。

(3)语调:突出重点,强调语义,表达情感;文笔跌宕起伏,曲折含蓄,引人入胜。

(4)对比:特色鲜明,矛盾突出,对比强烈。

(5)烘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清晰,主次分明。

(6)渲染:营造色彩丰富的氛围;场景凑在一起深化主题。

(7)伏笔(伏笔):为下面的情节提供暗示。

(8)讽刺与讽刺:强化态度与情感。

(9)引用:引用传说或神话的目的是增强文章的传奇色彩、景物的隐秘性和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结合了所描写的景物,可以增强文章的诗意,使文章具有意境。引用名言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4.描写功能:整体功能:再现自然景物,描写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世界,说明人物活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和动作描写:更好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发展。

(3)景物描写:详细描写自然景物,营造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4)环境场景描述:说明人物活动的背景,指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第六,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要求评价作品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

1.价值判断: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等。(尤其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人文关怀等政治热词。)

2.审美取向: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丑;赞美和歌颂光明和正义,鞭挞和驳斥黑暗和邪恶;可怜弱者,痛恨依靠强者。

3.艺术美:语言美、形象美、主题美、趣味美、意境美等。

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

1.思想内容:历史、哲学、美学、民族心理学、人文精神。

2.艺术表现:(指诗歌鉴赏)

八、发掘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结合作品,从人物、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

九、个性化阅读与作品的创造性解读

要求根据自我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从思想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入手,一定要有观点依据,使用欣赏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