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考研经验分享?

读者们,五月好。此时的人大校园绿意盎然,花香四溢,鸟鸣嘈杂,人声鼎沸,文人墨客交流不绝于耳。真是一扫心中的郁闷的好春景。如果你读累了,不妨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或许能给你增添一些动力。今天写这个体验帖的同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胸怀宽广,气质宽广。这位先生是2021年4月联系我的,然后在9月份开学前给他做了一个复习计划。暑假也去实习了两个月,工作时间长,很少有时间复习;以后每天复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说明能力过硬,效率极高。以下是这位先生的经验帖,提醒读者:有经验的人,“甲良药,乙砒霜。”你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会吸收,没有固定的方法。

我的考试成绩虽然勉强够看,但也绝不算高,考研复习很多部分还没搞清楚,所以我把自己从决定报考到复习这段时间的经历写下来,然后就事论事,总结了一些我认为可以改进或欠缺的地方,供同学们参考。

我本科是某985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直打算报考我们学校的政治学理论专业。不过听说今年专业可能要缩水不少,担心实力有限。其次,我的阅读兴趣主要是政治哲学,对我们学校的整体方向(政府流程)不感兴趣,所以放弃了申请。大三下学期,杨光斌教授来我校做了一次题为“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化”的讲座。当时我对这个理论印象非常深刻。再加上人大浓厚的政治哲学,我在暑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最终决定报考人大的政治理论专业。

我复习考研政治最早,八月中上旬。当时参加了微博里一个博主的刷题班,让我每天写一章陆宇峰团队的《30天70分钟》。我跟着这个班,每天自学一章肖秀荣的讲义,然后第二天做相应的“30天70分钟”来巩固,每天将近2个小时。

这样做了大概三周,到9月初,就认为政治已经复习完了,脑子里已经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知识框架。之后开始第二轮,每天做一些肖秀荣的“1000题”,一直到10月。

陆宇峰的背诵手册发下来后,他每天看一点背诵手册,然后他做什么套模拟题就发什么套。没有系统的东西。以上复习针对的是选择题。考前四五天开始准备大题,用卢宇峰老师作文课的材料背诵一些规范语句(但是背诵不怎么样,考场一大半都是自己打)。

考研英语我复习的很清楚:背单词+刷15年真题+5年模考,其他什么都不做。从8月底到政治轮结束,我在墨墨上快速过考研单词(没指望能记住,只是为了混熟,留个印象),一天大概三个小时。之后就开始刷真题。除了作文,我每天按照题型做了两遍2002-2016的真题,保证每天一个小时左右把原文中不懂的地方都弄懂。到了10月底,除了作文,其他的题我都熟悉了,所以停顿了一段时间。11整段时间没碰英语。12开始隔几天做一套2017-2021的作文之外的真题,和模考差不多。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背了最后一课周黑鸭编的作文模板,算是全部英语复习完毕。

专业课的学习和政治英语差别太大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专业课的内容,范围无边,深度无底,所以我不区分“一轮”和“两轮”,第一轮是“永远在路上”。人大的专业课虽然说是“理论”和“综合”,但毕竟都是政治学的知识,两个学科相互交融,很难区分,所以我复习的时候只大致分为思想史和非思想史两部分。

对非思想史的回顾完全基于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整个9月份,我都是以两天一章的速度看入门,同时整理每章的思维导图,大致就是第一天看+整理,第二天跟着图回忆知识点。第二天就是把知识填入十几章框架的日子。这些知识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杨光斌教授的论文和专著、经典教材(主要是人大出版社出版的,如张明、柏华、景跃进等。)、引言中给出的参考文献、本科期间相关课程的PPT、自己因为感兴趣和困惑而看过的文献等。在复习过程中,除了用知识填充框架外,我还根据真题、课本上的问题和不清楚的问题总结出了几十道考试题型,并根据这些题型收集资料,整理答案。一句话:以课本为框架,以问题为方法,以你接触到的所有信息为内容,复习到考前最后一天。

思想史部分很容易复习,因为它的考查范围很明确,很稳定,没有这样的人。中国有孔子、孟子、荀、韩、老庄、贾栋、朱、陈野、黄谷王,西方就更少了,有白、雅、霍布斯、洛克、卢梭、密尔等。,所以我没费多大力气,基本上两天就解决了一个思考者。复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第一本参考书,自然是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虽然具体解释不可全信,但知识的覆盖面总体来说还是足够的。如果仔细对比真题,很容易发现很多题目都有朱晓的影子。我复习的具体方法是,对于主要的思想家,在阅读了朱晓之后,结合前辈的教学内容、本科老师的PPT以及刘泽华学派的三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用手写一篇介绍思想家政治思想和意义的文章,让每个知识点及其逻辑都可以复述清楚。这些文章既是知识也是框架。在日常的专业阅读中,记得填上你遇到的任何相关理论或知识。考前一周,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建议,对一些考察频率不高但又说不准会不会考的思想家,如白虎童、张之洞等,在和的三卷本中进行了简略阅读,以确保有东西可写。

至于西方思想史的回顾,我完全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没有留下总结性的文字,没有系统性。共和国

法律章节

政治学

政治家

王子理论

论李贽

庞然大物

论政府

论社会契约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自由

等等,我在复习的时候已经看完了全部或者部分重要章节。然后我通读了人大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政治哲学史》,以及徐大同、陈伟、唐诗淇的教材中的相关章节,然后研究了各个思想家的经典论文和专著。经典专著叫不出施特劳斯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名字,只知道他们著名的观点(今年我根据施特劳斯现代性的第一波,考了一下霍布斯洛克的人性论)。但是,文章看不下去。我个人多找师大学校老师的文章,按其他标准找文件看当然可以。至于当代政治哲学,我觉得我有点基础。比如当代的一些作家,如伯林、阿伦特、施特劳斯、波普尔、罗尔斯、诺齐克、桑德尔、泰勒等等,对它有一点了解,所以用的力气就比较少。他们只是简单地看了一下人大出版社出版的马德普《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

以上都是我的考研复习经验。下面说说我的想法,主要是觉得自己做不到,后悔的地方。

首先,英语作文,我根本没有留够时间。其实严格来说,英语作文不需要太多时间,但是考前自己写完几篇文章总是要的。可惜我懒得做。这直接导致我在考场上手忙脚乱:我的作文留了70分钟,最后还是没写完。如果没记错的话,我的客观题应该只扣6分,但是总分只有75,也就是说翻译+作文扣了一半,很失败。所以永远不要小看作文!!!

其次,政治。现在,我觉得“1000题”用处不大,完全不用做了。一本《30天70分钟》就够了。其实在保证自己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比如高中是一个合格的文科生),模拟题前的复习完全不用太认真,因为每年的考察范围很容易被上纲上线,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学完全,那时候就不懂了,花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然后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只关注内容和材料,忽略真题。只关注知识漫无目的的积累,不关注知识被应用的可能性。构建了一段时间的知识框架后,我的复习变得马马虎虎,基本上是读我所想,记我所读。复习没有固定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内容(当然,部分原因是我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一些具体课题有点兴趣,导致我总是“溜”到不需要复习的地方)。这肯定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阅读和记忆真题,了解真题的考查方法和考察内容,然后围绕对真题的理解进行复习。

最后,忽视知识输出能力的培养。虽然专业课的复习要以知识为主,但是你在考场上六个小时学习再多的卷子也不可能把知识都展示出来。这时候答题的输出能力而不是内容就变得很关键了。这个能力大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回答的能力,二是具体表达上的一些小技巧。说到底,组织能力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你不虚心,你可能不需要积累更多的知识。具体是按照什么逻辑写的,比如结构-过程-影响,历史-现状-前景,正面描写-相似事例-反面事例等等。在复习的时候,如果不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就很容易产生自己复习好了的错觉:我理解你看到真题后马上想到这个知识点,但实际上你最多只能写出几行不系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还是要靠总结各种学者的写作思路。至于具体的表达技巧,如果你经常阅读某个特定学者的文章,你会发现这个学者总有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和例子。这个东西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这位学者学识渊博,但是看多了你会发现这只是他的写作习惯,到处都在用。具体例子不可说,大家都懂。以上两方面能力的重要性,我在复习后期体会的越深,就越后悔没有早点练习。希望同学们不要步我的后尘。

当然,每个人的准备条件不一样,需要学的东西也不一样。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知识鉴赏能力决定了备考所需的努力程度,所以“知己知彼”是关键,光有别人的经验是不够的。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