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试卷分析
1.知识面广,重点在骨干。
除概率统计外,试题涵盖了教材中的所有知识模块,知识项覆盖率约为50%。除了主要知识外,还广泛涉及了复数、集合、三视图、程序框图、逻辑与推理、排列组合、线性规划、平面向量等。还注重数学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文化,如理科第7、9题14、18题,文科第5、19题。
函数与导数、三角形、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不等式等学科主要内容在试卷中占有较高比重,整体结构合理,达到必要的考察深度。
试卷还注重对知识交集的考查,如理科第5题,14,文科第7题,11,19。
2.注重思维方式,突出能力和素养。
七个基本的数学思想在试卷中都有涉及。有坐标法、三角学法、向量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元法、配点法、换元法等。
数学六大核心素质:解题能力在大部分题目中都有体现,逻辑推理也有明显体现。直觉想象体现在数形结合的题目中。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是将现实问题抽象出来,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很自然的考察了阅读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也注重了数学的应用。
3.贴近教材的改进和增加思考的难度。
试卷的知识构成和题型构成严格按照大纲体系,近80%的题型反映了教材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选题大多直接来源于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运算或者只是简单的变形,起点低,坡度大。大部分只涉及两三个知识项,只进行两三步微积分,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后两三道题虽然增加了思考量和计算量,但是中间还是有点难。理科10,11,12题,文科8,112题,选择题思维量大。填空题是理科题15和16,文科题15和16。理科解题18(2)、20、21,文科19(2)、20、21。
4.体现目标层次,文理差异相辅相成。
每种题型都很容易匹配,由易到难。
除了4个小题(文理第3题,文理第6题,文理第10题,文理第13题,文理第4题,选择题第22题)之外,其他的都不一样。实现差异的途径主要有替换文科不考的内容(如排列组合)、降低题目难度(姊妹题)和前后位置变换。对于理科的指数函数,文科要多考。
5.重视数学文化,呈现创新元素。
新大纲突出增加了数学文化内容,理科论文在考查数学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通过材料的创新设计,让考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算法的特点,为试卷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古代解题方法中出现了一种试题中的大导数题。大衍的问题,源于孙子计算中“物不可数”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个号剩两个,五五个号剩三个,七七个号剩两个。事物的几何是什么?”这属于现代数论中求解线性同余方程组的问题。宋代数学家秦在《九章》(成书于1247)中对这类问题的解法作了系统的阐述,并称之为“大发展求一技之术”。德国数学家C.F .高斯在1801年建立了同余理论,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由伟大的求导体现出来。在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中,“分区计算”、“切管子”、“秦王偷偷点兵”等数学游戏流传已久。有一首《孙子兵法》,甚至漂洋过海传入日本:
“三人走七十回,五树二十一棍。
七子团聚半个月,到105年才知道。"
这些有趣的数学游戏,以各种形式介绍了世界著名的“孙子问题”的解决方案,通俗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项杰出成就。“孙子问题”是现代数论中的一次同余问题,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孙子的数学经典中。《孙子算经》书名《物不明》说:有不明之物,三算二多,五算三多,七算二多。东西的总数是多少?显然,这相当于求不定方程N=3x+2,N=5y+3,N=7z+2的正整数解N,或者用现代数论符号,相当于解下列线性同余组:N ^ 2(mod 3)3(mod 5)2(mod 7)②孙子计算中给出的答案是N=23。因为孙子的问题数据比较简单,所以这个答案也可以通过试算得到。但孙子的计算没有做到这一点。“不知物数”的技巧指出了解题方法:从三或三中取数70,与余数2相乘;五个或五个数字中,取数字二十一,乘以余数三;对于77这个数,用15乘以余数2。把乘积加起来,然后减去105的倍数。列进公式是:
n = 70×2+21×3+15×2-2×105 .
这里105是模3、模5、模7的最小公倍数。很容易看出孙子算经给出了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对于一般余数的情况,《孙子兵法》指出只需将上述算法中的余数2、3、2分别替换为新的即可。用R1,R2,R3来表示这些余数,孙子算经相当于给了一个公式。
n = 70×r 1+21×R2+15×R3-p×105(p为整数)。
试卷通过设置综合性、开放性、探索性试题,具有情境创新、情境多样、思维灵活的特点,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考查学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活动,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对下一阶段准确准备和高效复习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夯实基础。
做到100%掌握,理解清晰,运用准确,融会贯通。
第二:多注意一般方法。
回归简单,淡化特殊技能,掌握应用概念、性质、定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即应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把握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第三,最重要的是形成数学的核心素养。
以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指导三基的实施,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中提升能力,形成素荞。
第四,再次强调回归教材。
熟悉课本中的例题和相关结论。有些结论虽然不能作为定理公式,但可以启发思路,简化思维过程。
第五,来自于解决问题的“独立性”。
面对试题,考生需要分析自己的问题,自我判断,选择自己的方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突破。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区分简单和简单解题方法的能力,逻辑严密的表达能力,判断结论答案合理正确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才能真正做到准确备考,高效复习。
高三数学试卷分析2选择题
西城区二模考试选择题排列如下:1,集合,2,向量,3,函数值域,4,抛物线,5,不等式与逻辑项,6,线性规划,7,三视图,8,函数参数的取值范围。很多同学之前应该都做过第五题。这些题目基本都是对之前高频问题的简单改编。第8题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特殊函数、不等式、范围问题的解题技巧。当然,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做好基础题。如果里面有问题,比如第四题不熟悉抛物线的焦距和参数的关系,第七题三视图还原有问题,需要重点加强。
填空题
填空考试的内容安排如下:9。复数,10,程序框图,11,三角形解法,12,直线和圆,13,分段函数,14,计数原理。
问题9考查“* * *轭”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检查知识掌握的完整性。12题涉及“对称性”的概念,学生需要掌握这个条件对应的代数变换。13分段函数,一定要熟练掌握数形结合的分析方法,注意填空题多解的可能性。问题14是个大题目。一方面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关键数据提取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必要时还可以画图辅助分析。此外,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信心来处理问题。其实题目并不难。
回答问题
大题方面,15题考查一个正切函数,高考三角模出现频率较低。学生应注意“锐角”条件和标准化的求解过程。问题16的统计概率,主题是“餐厅满意度调查”,包含一个直方图和一个频率分布表。这个图表是学生平时训练比较多的一个模型,比较容易理解和提问,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好。17是最简单的型号。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构成一个新的数列,我们只需要注意审题就可以了。对于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的条件不成立。18立体几何,包括垂直平行的证明,有没有类的问题,是非常经典的结构。考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规范,加快分析速度,为解题节省时间。
最后说一下经常做大结局题的导数和圆锥。今年西城的二阶导数是19,圆锥是最后一题。从考试方法上看,19题的导数模型比较复杂,有分数和对数。第二个问题的证明是“最小值大于最大值”,相对于以往来说有些新颖,而且证明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相当大的挑战,很多学生平时从思想到过程的实践都比较少。第二种模式之后,对于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的同学来说,需要重点加强证明题。
问题20,三个问题分别是标准方程、最大面积和线段关系的判断。这道题是经典的圆锥曲线构造,分析难度普遍低于上一道导数题,但对考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要求会更高。最后阶段,学生需要再次巩固计算能力,保持触觉,以应对高考可能出现的计算量大的问题。
总体来说,西城二模的题目是“稳”,很好的考验了学员的基本功和应对热门侦查套路的能力。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大题压轴选填可以起到一定的训练效果。同时,注意加强后期证明题的练习,加强答题过程细节的练习,及时总结失分原因,提炼“考前写给自己的最后总结”,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找到得分“增量”最大的点,加强,注意对解题时间分配的监控,以思考遇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希望考生能在最后一个月的高考冲刺中抓住最后可以加强的点,有所突破,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