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详解及赏析例题
1.暗喻
将一个事物或情况与另一个事物或情况进行比较。它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和转喻。它能突出事物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如诗“遥望洞庭山水,银盘青螺”(刘禹锡《遥望洞庭》)巧妙比喻“螺”,将明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青螺,色彩淡雅,山水浑然一体。隐喻不仅使诗歌中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而且体现了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彭出,归雁归胡田。”诗人把彭比作严,说他是从飘来的草中走出来,像一只北飞的大雁,进入了湖田。在古诗词中,飞檐走壁常被用来比喻漂泊的游子,但在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肩负宫廷使命的大臣,他在暗暗书写诗人内心的愤怒和压抑。作者的使命发生在春天。途中看到几行北归雁,诗人当场打了个比喻,用归雁比喻自己,既叙事又写景,自然贴切。
2.比较
把东西说成人叫拟人,或者把人说成庄稼叫拟像。对比具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所描写的人、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如对联“霜鸟欲下先偷眼,蝶相知失魂”(林逋《山园小梅》)采用拟人手法。《先偷一瞥》写的是白鹤很爱梅子。它还没来得及飞下来,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了梅花一眼。“断魂”二字形容蝴蝶对梅的爱,把蝴蝶对梅的爱夸大到了极致。
刘墉和张之
碧玉扮作树,垂下万条绿丝挂毯。
我不知道是谁剪下了薄薄的叶子,但二月的春风就像剪刀一样。
与之前的写法相反,这首诗并没有用柳的纤弱形象来描绘美人的苗条身材,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柳化身为美人“碧玉”,生动地刻画了柳的婀娜容颜。
《春夜喜雨》的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天来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暗,江船明。
看红湿处,金冠城花重。
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夜的雨景,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夜的神奇,欢乐跃然纸上。
3.转喻
借相关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表达的东西。转喻可以用部分代表整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转喻的使用使语言简洁含蓄。
①“知道,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梦)。在诗中,分别用“绿”和“红”来代替叶子和花,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枯萎。
②“非弦非竹,整整一年”和“丝竹”代替了诗中的音乐。
(3)《门前冷落》(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表“客”。
(4)诗中“独杜康解忧”(曹操短歌行),用“杜康”代替酒。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和程度的放大或缩小的描述。它具有更突出、更生动地表达事物的功能。
“白发三千尺,愁似长”(李白《秋蒲之歌》)
愁生白发,诗人夸张的写白发长达“三千尺”,可见愁之深。
5.二元性
用一对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似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洁、工整、对称;从内容上看,意思比较集中,含蓄。
“树叶像瀑布的水花一样飘落下来,而我却看着长河一直滚滚向前”(杜甫《登高》),“落花树无边”,“长江一望无际”使诗的意境显得宽广而深远,沙沙作响的树叶使人对滚滚的水势感到更加绚丽多彩。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我感受到了诗人青春稍纵即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6、隐语(谐音),双关语
在一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为了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作者经常使用隐语和双关修辞。
春思李白
草绿如贝丝,秦地区桑树叶翠枝绿。
当你想念家乡的日子,很久以前就想念你和悲伤。
春天的微风,既然我不敢认识你,为什么要分开我床边的丝绸窗帘??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写的是秦对女性的思考独白。诗人一语双关,表达大自然的春天,推理男女之爱;还用“丝”(思)和“枝”(知)的谐音来连接男女在异地的思念之情。
支竹词刘禹锡
江水平的柳树是绿色的,我能听到朗江上的歌声。
东边的雨,东边的日出,说天没有晴,但依然晴朗。
“清”和“清”是谐音,是双关语。这是作者用民谣风格写的一首情歌,民谣中常用双关语。从前两首诗来看,大概是女子在杨柳飘飘、波澜不惊的河堤上扬帆远航,听到岸上爱她的年轻人在向她唱爱,但这爱是含蓄的,“总比没有阳光的爱好。”
7.平行
接连说出几个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声调相同的句子或短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老路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属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茅店月鸡鸣,人满板桥霜。”(文·《上善晨行》)一首由纯名词组成的诗,写的是晨行的情景现于眼前。
8.提问
先提问,再自己发表意见。问题的引入带动了整篇文章,问题在中间,承上启下,问题在最后,深化了主题,让人回味无穷。
“问天下谁是英雄?河上有酒,与曹公平。”(元萧曲令,阿鲁维著)以一个问题开头,点出主题,引出下面对三国人物英雄业绩的分层次描述。
9.反问
用问题的形式表达明确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今日江东子弟虽在,岂肯为王东山再起?”(王安石《叠乌江阁》)用的是语气冰冷的修辞句式,强调的是历史的必然性。
10,典故
引用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起到暗示、提炼、委婉、联想的作用。既增强了作品的意义,又对阅读有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理解典故的含义,就读不好这些诗词,更谈不上欣赏了。所以一定要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典故的原意去理解使用典故后所表达的新意思。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典故有以下几种情况:
(1)前人的陈述。
比如《孟子》中“狗食人食不知检,饥不知发”,这是对杜甫的一个启发,并在《爱情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上尸骨冻死。”
(2)参考童话。
如李贺的《李平奏雅》,有“江鄂哭竹愁,李平奏雅随华”,“女娲炼石补天,撼秋雨”,“吴质不眠倚好树,赤足斜飞湿寒兔”等诗。引用神话传说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形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利用历史故事。
例如,中国的文帝(刘恒)喜欢贾谊的才能,从长沙招募他到宣传室见他。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穷夜半空席,莫问庶人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可能真正重用贾谊,是对汉文帝会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向使用,其实是在感叹自己的才华。
再如《出塞外》“秦之月,汉之关,长征路上人未归。但使龙城飞,不教呼玛过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说:“(李)住北平,匈奴听说,谥号汉飞将军。”阿清王朝的沈德潜认为这首诗是“盖故事老师精疲力尽,失败了,不是他的原因;“我得飞到将军那里去准备边缘,烽火会自己熄灭的。”所以有三四句是借用了飞将军李广的典故,批评当时带队远征的指挥官。
11,互文性
“互文性”,即古诗词相邻句中使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组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一般有两种形式:
为了避免单词的单调重复,同义词在写作中交替使用。这种互文性的特征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语或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相互解释。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已知的词义推断出另一个未知的词义。
比如《忠义不用Xi,圣贤不用Xi》(《过河》)中的“勇”和“义”两个字是对应的,由此可以推断“义”就是“勇”的意思。再比如成语“求全责备”,其中“求”和“责”处于对应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断这两个词是同义的。这种互文性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b是出于文字、规则的约束或表达艺术的需要,所以需要用简洁的文字和含蓄凝练的句子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两者之一,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一面,文省”,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理解这种互文性时,一定要把语境中保留下来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映成趣,以示原意,所以习惯上称之为“互文”。
比如《跳跳牛郎星,娇娇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一句省略了“娇娇”,下一句省略了“跳跳”,因为“跳跳”不仅指牛郎星,也指河汉女,“娇娇”不仅指河汉女,也指牛郎星。这两个词有不同的意思。
互文性中的异义诗;
(1)看到的房子是常事,但在崔之前我就听过好几次了。(《论遇李龟年顺流而下》)(“看”和“闻”有不同的含义)
(2)打开我的东阁门,坐在我的西阁床上。(《木兰诗》)(上句省略“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开我西阁门”。开东阁门坐床上,开西阁门坐床上。表达回家的喜悦。)
(3)我,主人,已经下马,我的客人已经登上他的船,我们举起我们的杯子,希望喝酒——但是,唉,没有音乐。(《琵琶行》)
(4)烟笼寒,月满沙。(《伯秦淮》)
(5)弓变得僵硬,几乎无法拔出,很难保护铁衣。(白雪歌送别田书记吴回家)
(6)秦时明月,汉时明月。(“插头”)
(7)东西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金烈12
所谓织锦,就是将所有名词或名词词组通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形成生动可感的意象,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如宋代诗人邵康节写的《胡阿祥村风光》:“一去二十三里,烟村四五,亭阁六七,花十朵”。“烟村”、“人”、“亭”、“花”是独立的景观,它们共同构成一幅田园诗般的风景画,营造出一种淡雅优美的意境。
又如“我看见一只孤雁渡过星河,我听见夜石上有几千只洗濯槌”(《秋夜和秦城诗》),给人以强烈的味道和诗意。第一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中一只孤独的鹅在飞翔,第二句是听觉形象——千家万户的铁砧声。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串联叠加,既生动准确地刻画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又构造了一种忧郁的意境。
13,重复
重叠有两个作用: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或起强调作用。
江水平的柳树是绿色的,我能听到朗江上的歌声。(《竹枝词一号》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找来找去,又孤独又难过。(《慢声细语》李清照)
有些拟声词属于重叠,使诗歌更加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窗帘外面,雨在汩汩地下着,春天正在消逝,罗灿受不了寒冷。(《浪淘沙》李伟)
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登高》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