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授教育引入成人高考艺术难吗?

函授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种学习形式,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学习层次。教师主要是根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派往各地函授站组织面授和考试。高考统考科目都是三门。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和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学科类别确定。成人高考美术考试科目:政治、英语、美术概论,所以函授很难升成人高考美术?

2020年《艺术概论》常见知识点。

什么是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主体通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而创造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不仅包括生动的人物,还包括其他具有审美特征的情景、画面或意境。从艺术作品的构成来看,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自然会接触到色彩、线条、声音、文字、画面等外在的艺术语言形式,但它们只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直接目的是塑造艺术形象。或者换句话说,艺术语言和表现的主要作用是把主客观统一的审美形象变成艺术家心目中的艺术形象。可见,艺术形象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

艺术作品中的意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艺术概括创造出来的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这里的意象一般是指人物及其生活环境,包括日月星辰、云雷、河山、鸟兽、鱼虫、花卉、水果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物。在小说、戏剧、电影、叙事诗、歌剧、芭蕾等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占据主要地位,成为作品整个艺术形象体系的核心。艺术家总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来描写人物,不仅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也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叙事艺术作品不仅注重人物的塑造,也注重描写其他社会现象和自然物的形象。因为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是孤立的存在,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生活和奋斗。艺术要塑造人物,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罗中立笔下的父亲,罗丹笔下的思想者,米勒笔下的拾遗,以及《欲望》中的刘慧芳和《牵手》中的夏小雪。还包括其他具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意境。比如陆游的词《咏梅》中“落泥碾尘,只闻如初”的梅花;还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郑板桥的《风竹图》、朱耷的《荷花水鸟图》等。另一个例子是唐诗中的许多意象构成了动人的意境,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白居易的《木江诗》和李白《去扬州别孟浩然》。这些场景的交融构成了诗画的意境,也是艺术创作主体塑造的艺术形象。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场景和环境。

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交融的产物,是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整合、创造的产物。有其客观的印记和艺术家创造的色彩,所以表现为个性与* * *、感性与理性、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首先,个体性与* * *性的统一,是指一个具体的艺术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又具有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所赋予的普遍特征和标志。它既不孤立,也不等同于一千个人。以鲁迅的《祝福》为例。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个体形象,世界上没有另一个有着相同人生经历和经历的人物。但是,祥林嫂形象具有普遍意义。她是鲁迅对再婚女性悲剧命运的总结。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只是祥林嫂受礼教迫害和毒害的悲惨命运,而从她的亲身经历中我们体会到的是,千千在封建礼教中是从来不再婚的。

毁灭下的悲惨命运,感受到了鲁迅对遭受精神虐待的女性的深切同情。在kaethe kollwitz的石版画《面包》中,我们所理解的绝不仅限于两个年幼孩子的饥寒交迫和一个母亲脊柱的悲伤,而是看到了数百万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和悲伤。

其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表现在艺术形象上,即在有形的、栩栩如生的外在表现之后,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将思想、观念等理性判断与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完美结合。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例。阿q作为小说的核心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确实是鲜活生动的。从字面上看,读者仿佛看到了阿q肮脏的身体,满口国骂,用竹筷子在头上扎着辫子,迷迷糊糊地四处游荡。所谓“见其人,闻其声”,似乎触手可及。这是鲁迅从感性的角度给人们展示的形象。但另一方面,鲁迅以清醒的批判反思了阿q。

分析了理性的内涵,从而看到以阿q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落后农资的精神实质和民族劣根性,阿q的艺术形象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再次,思想与情感的统一,是指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既有情感的投入,又有原则性的思想判断。思想是核心和主导,情感是在思想的引导下倾注的。以*的《咏梅》为例,*首词是从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高度,对怒放的红梅的赞颂。交融着革命必胜的信念,饱含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山花开时,在草丛中笑”的一句话,道出了“精神不朽胜于生命存在”的哲理,同时也倾注了诗人对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的缅怀和慰藉,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

当然,在不同的艺术形象中,个性与性、感性与理性、思想与情感等要素并不完全相同,艺术形象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根据艺术形象感知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艺术形象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都是* * *又各有特点。

视觉形象是指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一般是空间性的。无论是绘画、雕塑、书法作品、建筑、摄影作品,还是实用的工艺品,都是在空间中展开的,直接放入观者的视觉感官中,所以特别直观。视觉艺术由于其直观的感受力,与上述艺术的再现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这其实是对视觉艺术的一种误解,比如有人认为摄影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是纪实或再现性,它总是表现客观事物、拍摄的图像和被摄主体的面貌。

状态几乎一模一样,给人真实感。如果我们认为只要影像和客体的外在形式能够保持一致,哪怕是“纪实”或“再现”,那么电影艺术就应该完全是纪实艺术,这是一种无视电影史实的理论。

听觉形象是指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声音在时间中流动,再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组合,最终形成人的听觉感官能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由于听觉形象空灵抽象,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主要依靠情感的直观体验来把握音乐形象,这也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朦胧性,这既是音乐的局限性,也是音乐的力量所在,给欣赏者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比如香港摇滚乐队BEYOND有一首歌叫《海阔天空》,表达了非常复杂的情感。其中电吉他发出的声音突变,尖锐,仿佛杂乱无章,与当代青年的某种心态密不可分。在社会文化转型期,年轻人总是最容易陷入迷茫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与电吉他的音色有某种内在的同质性。爵士鼓的声音在这首歌里的背景音乐里,时而突兀,又仿佛就在附近;时而不慌不忙,仿佛在远方,但依然铿锵有力,爵士鼓的音乐形象代表了年轻人特有的希望和梦想。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听觉形象,几乎完美地展现了年轻人的犹豫和追求。

文学形象是指以语言为媒介塑造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的形象。文学形象最显著的特点是间接性,不像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那样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而是通过语言引导和想象来把握艺术形象。有学者称语言艺术为“想象的艺术”,这是有道理的。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一个生动的形象,这就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在越剧舞台上、电影银幕上、电视剧里,都被不同的演员扮演过。在中国传统戏曲、电影和电视中,王熙凤的形象是观众直接看到的。但《红楼梦》小说中的王熙凤形象,在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意象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更自由地进行再创造,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此外,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描绘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还可以描绘人的嗅觉、触觉和味觉。不仅可以描绘静态图像,还可以描绘动态图像;在人物刻画方面,不仅可以从外部刻画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还可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由于上述特点,文学形象至少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具有以多种方式展现宽敞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自由。

综合形象是指戏剧、戏曲、影视等综合艺术,包括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和文学形象。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这几类艺术形象可以统称为综合形象。

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艺术形象中也蕴含着艺术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是唯一的能动因素,他的积极参与使鉴赏活动完全以他为中心,从而使鉴赏结果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他的社会经历、职业习惯、兴趣爱好、思想意识、个性和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都影响着他审美价值判断的形成,所以艺术欣赏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特征。艺术欣赏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如果你对自考/成教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教考点内容如何汇总,不知道自考/成教考试报名当地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