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备考:提高四种能力,盯住70个重点
近三年理科综合化学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如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盐水解、离子存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化学实验、热化学方程式、有机物推断、有机反应类型、异构体书写类型等等。
2006年化学试卷特点
1,难度应该是“稳中有降”
2006年高考综合化学试题的知识难度应该是“稳中有降”,所考知识的覆盖面明显缩小。有些难、偏、怪的问题,在考题里是看不出来的。相反,它们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直接来源于教材中意想不到的地方。
例如,第26题的(1)问Y、Z、W三个元素是否属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原因是()。写出大纲第27题的三个替代反应,都是从书上来的。
卷二难度也明显降低。试题依然涵盖了中学化学“四板”的知识(无机、有机、实验、计算)。这可能是2007年高考的命题方向。
2、突出学科内部的整合。
与2004-2005年的卷二相比,2006年的综合化学试卷卷二的特点仍然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弱化学科间的综合。每个大题包含的知识点和考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知识点和考点的有机融合。
3.突出主要知识,重视基础知识
化学试题非常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这在今年的试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充分体现了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考题涉及的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常用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元素和重要化合物的性质、Avon Gadereau定律、弱电解质、溶液pH、热化学方程组、分子的空间结构、烃类衍生物的性质、化学计算、电解原理、氧化还原反应与平衡、化学实验等。其中最突出的化学术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得分高达20分。
在试题数量有限,无法完全覆盖中学化学主要知识的情况下,尽可能突出学科主要知识的重点,同时为突出能力的考查创造公平的条件。今年的试题都是“熟面孔”,很好用,没有绝对意义;对于中等水平的考生来说,每道题都能做。比如第26题N、O、S三种元素的断裂,第27题三种不同的取代反应的写法,第29题(5)有机物完全燃烧的两个化学方程式的写法,都是学生可以回答的问题。把它们作为高考的题型,真正体现了高考突出主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思想。
2006年化学试题内容不能超出大纲,不偏不怪。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有利于纠正脱离大纲和教材,坚持“问题”应对高考的倾向。高考整体上不强调知识覆盖面的考查,而是强调基础知识的考查,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4.加强实验研究
重要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凑在一起”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2006年实验部分考试单有一道很大的题,做实验和不做实验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前两年的实验题场景新颖,突出了考生的实验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今年的实验题则特别注重基础。例如,如第28题(10)所问,写出通过实验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5.加强科学的语言考试。
注重能力和立意是高考题永恒的主题。2006年综合化学全面考查理解、推理、分析、判断乃至综合应用的能力,也突出了化学的语言表达能力。用不同的学科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语义不清、用词不规范、主题词不规范”的现象非常严重,有些已经成为丢分的重要因素。作为化学学科,要求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过程。如果书写不规范,违背实验事实,就会造成失分。
近几年的综合化学试卷要求学生写很多题,关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占有一定的权重。今年的考试,我考了38分,占全卷的30%。
提高四种能力
考试大纲中对能力和能力素质的考查由原来的五种能力合并为四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四种能力中,首次提出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这既符合新教材的要求,也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
(1)观察能力
是指通过对自然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验对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得相关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比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初中化学里安排的一个实验。虽然是最激动人心的信号,但不是最本质的现象。最本质的现象是镁燃烧时产生白烟。
如果只关注前者,那还是单纯的观察,如果能突出后者,那就是深刻的观察。高考题考查的就是这种综合观察能力。
“管”和“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观察”就是看,“审视”就是思考。没有“观察”的“观察”,就是只看自己不想看的东西,没有思考处理,不是完整的观察。高考化学试题中有很多试题,考察考生观察后的初步加工能力。
(2)实验能力
总结一下,高考化学对考生来说主要有以下五种实验能力:
①以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能力;②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处理与实验有关的安全问题的能力;(4)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和装置的能力;⑤能够根据实验题的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高考化学题考查的思维能力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掌握中学化学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组织,使其有序地储存在网络中,作为“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能够正确地重复、再现和识别。
例如,在学习氮族时,不仅要了解氮、磷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要结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相似物质(如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等)作进一步的考察、比较和研究。),并将结论整理成规律存储在内存中,以备进一步学习和进一步发展。
(2)能分解题目的情境,找出答案的关键,能有选择地调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块,进行分解、迁移、转化(联想、类比、模仿、转化)和重组,使问题得以解决,并能用文字(或语言、图表)表达自己对答案的应用能力。
③化学知识(包括实际事物、实验现象、题目中规定的相关数据、题目中的相关信息)能按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逻辑统一成一条规律,推理和想象的创造能力(发散和收敛)能按此规律进行。
(4)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修正,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硫化氢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态下是100mL,在一定条件下点燃并充分反应时可能是(C),反应后的气体干燥恢复原状时气体体积是100mL。
AH2S和SO2BO2CH2SDSO3
解析:A项中的两项不能保存。如果B项中氧气太多,那么肯定同时有二氧化硫,B项是错的。d项中三氧化硫在标准状态下不是气体,所以c是正确的。
⑤把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吸收-组织-分析-应用”为运行机制。其实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是对思维能力更深入的考查。
准备建议
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训练
第一轮复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注意三点:研究试题、考点和大纲,重新理解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的深度连接,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比如氮气知识网,可以用以下方法输入高考题。历年来都是针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靠猜题、做题、临时突击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1)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注意知识联网。
首先要掌握中学化学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组织,使其网络化、有序化存储,使其成为“意义记忆”和抽象的“逻辑记忆”,使其具有正确重复、再现和识别的能力,提高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比如复习氮元素和氮族时,不仅要以元素族为线索了解氮和磷及其化合物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要结合学习过程以循环为线索了解其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然后以此为起点,把已经研究过的类似物质(如非金属单质、气态氢化物等。)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比较和研究,将得出的结论整理成规律,存储在内存中,以便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到深化和发展。
(2)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要有深刻的理解。比如考生对电离平衡运动原理理解不透彻,就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3)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要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做到融会贯通。从近四年理科综合高考题来看,化学题的大部分内容都很基础,似乎有点返璞归真。
在第一轮复习中,学生缺乏的不是不知道或不了解考点知识,而是所学知识没有形成体系,综合应用能力比较低。
我觉得题目总结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常见话题集(约70个小话题):
比较四种基本的无机反应,请各举三个例子;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技巧: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相同反应物、不同条件和不同反应物的反应汇编;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有机反应的分类和例子;组成物质的粒子,各举三个例子;常见物质的电子书写;10电子粒子(原子、分子、离子);原电池电极的确定及电解方程式的编写:电解槽电极的判断和电解方程式的编写;判断金属活动的顺序;判断非金属活动的顺序;盐的水解定律;溶液酸碱性的标准和判断方法;溶液pH值计算;水溶液中的守恒关系;判断离子存在的方法;离子浓度比较法;相当质量的计算方法;Avo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气体的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物质的数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原子中的各种计量关系;列出并比较三种化学键;列举并比较四种晶体;元素周期率的本质;元素周期率的详细描述;比较粒子半径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化学反应速率图像;主动平衡思想;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中心元素平衡的应用;各种有机物质的特性;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有水参与或生成的反应汇编;过氧化物概述;主族元素价态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酸碱变化规律;气态氢化物化学性质的渐变规律;燃烧烷烃的常见有机化合物概述:铁三角;铝三角;各种降水图像;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规律性知识;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专门知识;提取、液体分离、过滤、透析和盐析的比较;蒸馏和分馏的比较;有刻度的玻璃仪器;高中各种精密仪器;温度计在实验中的应用:水浴加热的类型;测试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喷泉实验的原理与设计:收集气体的方法;吸收气体的方法;纯可燃气体的实验方法。
加强化学实验的复习
从2006年的实验题来看,高考实验题整体知识难度有所下降,但加重了对“双基”知识表达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的考查。复习中要复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解释“如何正确完成基本操作,同时也要清楚地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设置不同的实验情景,积极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多方位思考,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做好基础实验。
化学实验的复习可以循序渐进。
(1)重复每一个“学生实验”甚至“演示实验”,加深印象。
(2)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和相关演示实验,明确这些化学实验仪器的功能和实验操作的标准要求。
(3)认真理解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思考能否用其他方法和装置完成同一实验或类似实验,培养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训练“发散”和“求异”的思维。
(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单元。虽然近几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中的化学实验题从未涉及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但不代表以后不会考;考试大纲对实验能力的第五项要求是“能够根据实验题的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要高度重视。
比如早期烷烃取代反应的实验方案,可以以习题或探究实验的形式研究如下:方案一:按教材实验。要求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操作要点、产品(氯化氢)验证等。方案二:注射器吸收甲烷和氯气的体积比为1: 4。注意操作要点、实验现象、尾气处理等。方案三:以上两种实验操作模式的缺点是看不到大量新的有机产物。
命题趋势
2007年高考综合化学试题的命题趋势
1,继续重视“双基”,突出骨干知识。无论高考怎么改,“双基”都很重要。基础知识和技能是能力、方法、情感等素质教育的载体。由于试卷涉及的学科知识内容远少于单科试卷,为命题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从而增加了考生内容的不确定性。题量小,知识覆盖面低,所以命题在注重“双基”的同时,会更加注重对主要知识的考查。
2、继续坚持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预计2007年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选择题难度会适当加大,题量不会有大的变化;这是为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帮助他们测试自己的能力。切入问题容易,深入难,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出来,但不容易得高分,有利于选拔。当然,试题会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深刻性、整体性、创造性上做文章。
3.改善信息传递问题,全面考察学生素质。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传递题(STS情境题)中,科技和环境的题目较多,日常生活和人体健康的题目较少。知识多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相对较少。
2007年,我们可能会进一步拓宽信息来源,增加关于社会、生活、生产、生态环境、无机化学、重要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的信息,识别伪科学的信息,化学研究中实验方法的信息。因为信息题中给出的材料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的化学素养。
4、客观题增加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第二卷化学四大题没有按照往年的化学“四节”来设计,而是“四个知识节”中的化学知识相互渗透,让考生很不舒服。
如2005年第27题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背景材料,考查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化学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等。显然,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第二册,化学术语的考查占了很大的分数。2005年为37分,占全卷30%,占二卷60%(60分)。2006年分数465,438+0,占全卷38%,占二卷68%。
根据维稳的指导思想,可以肯定地说,2007年湖北省全国理科综合试题出现大波动的可能性不大,考生要适应这种模式;
5.化学实验的考核还是重点。
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是考试大纲增加的,所以要更加重视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比如2004年考察的“铝热反应”就是2005年的定性定量综合实验。2006年的实验和2005年的很像,应该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从使用的实验设备来看)。
此外,开放性实验题也在高考主题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关注,逐渐成为实验题命题的新趋势。原因是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不完备、探索过程、知识全面、思维敏捷、结论不确定(答案是否定的)等特点,能有效考察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引起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