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福建高考作文
题目分析:延续2010《格林童话的诞生》和20112《袁隆平的梦》的命题形式,2012福建卷的作文仍然是新材料作文。
2012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来自著名作家冯骥才的《灵性》(书中有作者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包括他对自然、人生、生活、艺术、历史、社会的沉思和感悟)。
按照冯骥才自己的解释,“这句话的前半句为后半句做铺垫”,“我想表达的是:人生有限,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走得越远越好,做的事情越多越好”。
与《袁隆平的梦》相比,《冯骥才的感悟》用词简洁,指向性更明确,考生审题没有障碍;同时,在信仰缺失、精神苦恼的当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活着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它的写作空间似乎有限,切入点不够,需要考生用一双慧眼和一颗敏感的心去理解。
先说常规观念。
像“种族”、“有限”、“距离”、“时间”、“多少”这样的词在作文材料中反复出现。对于训练有素的高三学生来说,抓住这些关键词,找到其中蕴含的两组关系应该不难:“时间与距离”、“有限与尽可能”。
这样,常规的想法可以是:
(1)在有限的距离内跑步的最短时间是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跑完最长距离,不仅是速度,还有厚度和高度。
(2)人生苦短。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每个人在世界上的时间都只有几十年,但有的人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有的人却平庸而浑浑噩噩地虚度了一生。
(3)人生没有休息,要一直跑下去;在平凡的日子里充实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贡献,无异于延长生命。
(4)当富人去世时,人们往往会记住他们生前做过的好事,而不是他们留下的钱。
从选材的角度,考生可以描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谈谈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等等。
此外,还有以下几种创新的想法:
(1)针对材料中的“人生赛跑”,我们可以反弹琵琶,独立表达新的想法,提出“人生为什么要赛跑?何不悠闲地散步,欣赏风景”(即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有多成功,而在于欣赏沿途的“风景”)。
(2)在“距离”上做文章,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解读,比如指出“人生的赛跑”,“首要的是选择适合你的路,而不是你跑多远”,“关键是看你的足迹最终有多深,但不要走捷径”,“人生旅途的角落不可忽视”,“瞬间的爆发也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3)把“赛跑”和“距离”放在一起考虑,可以构思出“人生的赛跑更多的是耐力和技巧:刚开始不宜操之过急,有些人年轻就透支身体,英年早逝,实在可惜”,“看到别人跑得比自己快,要心平气和,不要羡慕嫉妒恨,心态不好必然影响“赛跑”的进度。
(4)也可以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上的“生活”引申为“种族”。
审题误区:考生往往表面上谈论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至于“为什么”人生像一场赛跑,“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考生往往无法深究。
如果考生能够紧扣材料、时间、距离这些关键词,从一个小地方入手,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析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价值之间的关系,从做人、做研究、修身养性、齐家、平天下等方面分析如何最大化的实践和实现,文章就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