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专业课:中国古代文学史术语解释(二)?

名词解释:

11.历史记录

12.鸿门宴

13.《史记》三记

14.汉书

15.乐府

16.孔雀东南飞

17.古诗十九首

18.建安风格

19.建安棋梓

20.竹林七贤

回答:

11.史籍: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撰,130篇,是我国第一部传记通史,成书于汉武帝元年至郑和二年(公元前104- 91)。其后,其书缺失,与楚帝增补了《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传》、《日人传》等。,并附上武天汉帝之后的历史事件。司马迁以史家的身份活着。他根据《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百家之书,利用国家收集的文献和实地搜集的资料。记载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约3000年前的汉武帝,尤其是战国秦汉时期。体裁分为列传、世家大族、人物传记,随着八秘制的演变和通史背景下十表的建立,为后世史所用。其中家族肯定了起义的作用,《河曲书》、《平准书》和《货殖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匈奴传》和《西南夷传》描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一些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逼真,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12.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陷秦都咸阳后,派兵镇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领40万大军进入洪门(今陕西临潼东),准备消灭刘邦。在项羽叔父项伯的斡旋下,刘邦钦前往洪门与项羽会面。酒席上,范增命令项庄舞剑,想乘机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时常遮身。最后樊哙拿着剑和盾闯进来,刘邦士只好趁隙逃走。这一史实因司马迁《史记》中的精彩描写而流传久远,成为后世小说尤其是戏剧的绝佳素材,不断在舞台上上演。

13.《史记》三注:唐代以前有三部重要的《史记》注,分别是裴简的《史记集》、司马振的《史记研究》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14.《汉书》:东汉班固写的,中国第一部纪年传记。其父班彪继《史记》而立的《列传》,后由班固整理增补。其中《八标》和《田文志》未完成,由班固的妹妹班昭和继续创作。这本书的体例与《史记》大致相同,只是把书改成了志,舍弃了名门,创造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术四志,成为后世传记史书的准则。此书十二章八表十录七十传,百篇一百二十卷。讲述了从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帝皇* * * 229年的断代历史。此书涵盖一代,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其精髓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描写,从而展现西汉盛世的繁华与时代风貌。其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酣畅淋漓,悲壮阴郁,可与《史记》名著媲美。《汉书》的笔法严谨,有条不紊,形成了与《史记》完全不同的风格。

15.乐府:“乐府”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古乐官职,“乐府”这个名称始于秦朝。秦朝和西汉惠帝在位时就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很大,掌管宴会和游行的音乐,也采用民间诗歌和音乐。哀帝时废止,乐府机构从此消失。东汉黄门宣传部的职能大致相当于乐府。二是诗体名。魏晋以后,乐府所唱的诗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从一个机构的名称变成了一个带有音乐的诗名,所以后人把词和散曲称为乐府。宋代诗人郭懋谦将乐府诗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十二类:角苗歌、歌、鼓吹歌、横吹歌、和声歌、歌、舞乐歌、秦歌、杂歌、近体歌、杂歌、新乐府歌,这一分类被后人沿用。汉代乐府诗的本质是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中。

16.《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最早见于陈大家徐陵主编的《玉台新诗》中,题名为《妻所作无名诗》。后人常以此诗第一句为“孔雀东南飞”。它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礼教迫害而被迫分开,最后两人双双坠入爱河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表示同情和歌颂。诗末以幻想的形式描绘和歌颂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作品展现了极高的叙事技巧,人物塑造作品精彩绝伦:刘兰芝的正直、焦仲卿的温柔、焦木的霸道、柳雄的势利都淋漓尽致。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适当的细节描述使人物栩栩如生。剧情两条线交叉,结构缜密,剪裁得当。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这篇文章属于乐府诗集里的杂歌。

17.古诗十九首:《梁萧统文选》中“杂诗”的一个题名,包括东汉末年佚名所作的十五言抒情诗十九首。不是一次性作品,因为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相似,所以编辑在一起。它的主题并没有超出流浪女性的漂泊思想和失意文人的悲伤。它的主题围绕着生命的短暂和对死亡的恐惧。诗人渴望青春爱情、名利和物质享受,从努力达到长生不老,到满足自己的眼睛、耳朵和胃,都是为了达到战胜死亡的目的。其艺术表现既继承了诗骚传统,又吸收了汉乐府五言诗的优点。总之,悲凉、感伤、恐惧、狂放的情怀,以及对生命的沉重哲学思考及其坦率表达,都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所以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

18.建安体:又称建安体、韩伟体,是指汉魏时期曹氏父子诗歌中《诗经》和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他们真实地描写了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在诗歌中表达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清晰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南朝梁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对建安时期的文风给予了多次褒奖。唐晨子昂也称赞了“汉魏风格”,李白也称赞了“大作家的骨头是你的画笔,在天堂的学校里”这首诗。

19.建安七子:曹丕《典论》中可以找到“七子”的名字?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灿,徐淦,阮瑀,杨颖,刘震。他们都经历过汉末的动乱,都有一定的政治抱负,所以在创作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其中,除孔融年事已高、去世早外,其散文虽沿袭了东汉文人的老路,却以齐之言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其他六人年龄相近,都是夏夜文学活动的参与者。他们既有时代特征,又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特征。王灿被誉为“七子之冠”,刘真的五言抒情诗成就也很突出。

20.竹林七贤:正始中期以后形成的一批在林下谈论玄学的名人学者。魏《春秋》:“嵇康与阮籍、河间、河南项修、子贤、郎邪、裴凌翔交好,游于竹林,编号为七贤。”(“反思?魏徵?《嵇康传》(裴松之引)他们说话清高,任性豁达,喝酒吃药,表现出非凡的生活情趣,追求自由闲适、蒙昧无知的理想生活。七贤的政治立场和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其中以阮籍和嵇康的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

推荐阅读:

2015考研专业课:中国古代文学史术语解释(1)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