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播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

法律分析:

1.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时,如何处罚要视情节而定;

2.不构成犯罪的,可以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规定处罚。

二、编造四种特定类型的虚假信息或监禁

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借助信息网络平台,谣言传播的速度、广度和危害性进一步增加。因此,2015刑法修正案(九)特别增加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作为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二款。该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的,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本罪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三个:一是编造的虚假信息是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四种之一,因为这些虚假信息危害性更大,更容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其次,主观上有故意或者明知是传播虚假信息的必要,不构成本罪;第三,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3.编造、故意传播某类虚假信息,如警情信息,即使未达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程度,也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同时,该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轻微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可见,只要故意传播上述四种特定类型的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至少要承担行政拘留或者罚款等治安管理处罚的后果,达到严重后果的,很可能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行为人是否处于醉酒状态,都不影响相关违法犯罪事实的认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堵塞交通或者扰乱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安全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辐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故意而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处抛掷物体,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有前款行为,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衍生问题:

虚假信息诈骗有哪些特征?

虚假信息诈骗罪的特征有:(1)主观方面的故意;(2)主语是一般主语;(三)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4)客观上表现为采用诈骗方法(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