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的规范标准

长期以来,朗诵艺术缺乏的不是爱好者,而是严格的创作规范和专业的评价标准。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五个部分和十个指标,为朗诵艺术建立规范和制定标准。(转弯)

第一部分健全的基础

朗诵是一种声音的创造性活动。声音的质感、美感、辨识度是第一硬指标。声音基础,包括音色和音准。

音色——是声音的基本品质。一般情况下,要求呈现稳定、饱满、坚实、透明的状态。空洞、颤抖、分散、窒息的声音不仅影响实际的听觉,还会产生音调的偏差。

对于音色的塑造,* * *调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的。* * *唱腔的使用要避免刻意和夸张。一味的振喉或拉胸追求所谓的“磁倒”效果,不仅让声音变得浑浊做作,还浪费了宝贵的气息。

发声位置也会影响音色,压喉挂音是朗诵中的通病。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同,只有通过反复摸索,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音高——是对声音的识别。发音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汉字的发音标准。第二,是声音的清晰度。后者的意义在于,语调需要长期不懈的锤炼,而不仅仅是满足普通话的标准。

声音的清晰度主要取决于前端,即口、牙、唇、舌的控制。在训练音节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地听每一个音,并且揣摩,仔细纠正。音高的提高和图像对焦的过程非常相似。对比前后的录音,可以听出明显的区别。

对于音准来说,除了发错音、误读、方言的干扰外,调音不够、动作不完整、发音不清、发音不准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声音应用的第二部分

发音只有构成句子才有实际意义。就像一个优美的音符,必须形成旋律才能打动人心。声音的应用,包括语流和重音。

语流——是声音的运行状态。通过声音的起伏和文字的流畅,勾勒出句子的基本轮廓。一般的语句,语言流动应该是自然流畅的,只有在情绪的影响下,才会出现急促、放松、停滞甚至中断等一系列变化。

语调和语流是有矛盾的。背诵时,发音要尽可能融入语言流中,过分强调音准往往会导致吐字不清,形成颗粒感。但是,语言的流畅也要避免盲目的流畅。在句子的关键位置,发音不仅要跳出来,还要饱满突出,甚至不惜渲染音色。

语流的随意性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声音的变化不是基于句子结构,而是基于当时的气息和情绪。这种语流看似抑扬顿挫,实则华而不实。

另外,在操作中难免声音磕磕碰碰,有经验的背诵者一般会擦肩而过,最大程度的消除字流中的断裂感。

重音-是句子中被强调的部分。除了汉语中的自然语法重音(这部分不合理),在句子的范畴中,还有强调内容的语义重音和强调语气的情态重音。

语义重音也叫逻辑重音,通过强调特定的句子成分来保证句子意义传递的准确性。语气重音通过强调副词来表达范围、程度、频率等。,并起到强化情绪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两种应力同时出现时,模态应力具有较高的水平。

压力不等于压力。虽然表达压力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突出压力。重音一方面要求位置准确,另一方面要求力度适当,既考验对单词的理解,也考验对声音的控制。

第三部分呼吸

在声乐界,有一句话叫“谁会呼吸,谁就唱歌”,以此来强调气息的重要性。背诵,不是吗?气息,包括断句和气息。

断句——在整句结束之前,所有的音停顿都叫断句。断句的目的主要是补充气息。此外,还有阐明文本结构的“逻辑断句”,在后续部分强调“表达性断句”,以及保持句子平衡的“平衡断句”。正是通过这三种断句,我们把被动的生理限制变成了主动的创作手段。

句子要提前标注。断句不当不仅会造成歧义和句子失衡,还会直接干扰气息循环。断句实际上是对语流的破坏,所以在一般的语句中,应该尽量减少断句,但是对于描写句和情态句,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要不要断句?我在哪里断句?这些问题往往会引发争论。只有结合理论,吃透课文,反复练习,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气息——作为声音背后的“推手”,气息无处不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气息的补充和分布。

气息的补充是资源的储备,它包括自然的“交换”,贯穿句子的“偷”,被赋予性能的“抢”和“不作为”。气息的分配和财政支出一样,句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钱,如何分配是关键。其中有节能的“顺”,有维持运营的“推”,有增加投资的“顶”,有花钱的“叹”。

这些分类看似复杂,其实不难理解。在朗诵中,如果气息的类型不改变,声音一定是单调的。另外,对于任何一个整句,无论长短,气息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要“看到句号,不落地。”

呼吸的问题通常是隐藏的,呼吸短促、无力、窒息、衰竭的原因很多。科学系统的气息训练是推进背诵的必由之路。

第四部分节奏

声音反映出来的文本结构就是朗诵的节奏。其中贯穿保证了节奏的紧凑性,跳跃体现了节奏的变化。

——是声音到文字的融合。例如,一个复合句往往由几个分句组成。如何用声音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听感上层次分明的整体,才是贯穿的意义。

渗透首先需要对文字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才是声音控制,就像施工必须有图纸一样。在整个练习中,先从句子开始,逐步推进到段落乃至整篇文章,最终达到“句子连成线,段落拧成股,整篇文章抱在一起。”

自始至终,都体现了“文本导向”的朗诵创作思想。松散的语言流和错误的句子大纲是对渗透力最大的伤害。

跳——是声音反映的语境变化。句子内部的引用和括号,以及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变化,都是通过跳转来实现的。

跳跃,不是机械地理解为语速、音高、声强的差异。在这些声音变量的背后,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包括语境、环境、背景、情感、时空、人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背诵的过程中,要避免惰性,时刻警惕不变的声音状态。另外,也要小心跳跃的随机性,任何改变都要以文字这个刚性的尺子为前提。

如果说渗透是“合”的技术,那么跳跃就是“分”的艺术。正是有了音跳,文章听起来才会清晰有条理。同样,只有抓住跳跃,才能把握节奏,把握背诵的全过程。

第五部分情感

充满情感的声音并不意味着充满感染力。感动自己的朗诵不等于感动别人。情感,包括语气和语气。

声调——是朗诵中声音的“调”,反映感情的基本倾向。基调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定调,二是全程把握。

开头定调,要求朗诵者一开口,声音状态就要与文章的基本情绪相一致,喜悦、犹豫、愤怒、悲伤要立刻包含在声音中。对于很多人来说,刚开始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只有深入理解文本,调动意识的积极性,排除杂念,才能做到“先爱后言”。

整体把握文章,就是在背诵的过程中,语态状态必须始终符合文章的基本语气,不能有突跳。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基调与情绪变化并不相悖。背诵时要防止声音的保守和情绪的惯性,避免“一口一个汤”。

语气——是语言的声音和颜色中透露出来的情感。

在朗诵中,声调无处不在,即使无所谓,也是声调。语气需要用心去挖掘。除了语句、描述、情态句中的基本对应外,更多微妙的声调隐藏在词语背后。这是笔墨无法表达的角落,也是朗诵创作最引人入胜的探索。

语气的表现也叫语气的渗透。借助丰富的声音变化,准确有力地传达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语气渗透的前提是正确的句子大纲。没有正确的“抒情”,就没有准确的“抒情”。

声调污染是目前背诵的重灾区。音色不准,用词情绪化是常见问题。尤其是语气的过度夸张,危害特别大。夸张的声音并不能带给人更多* * *的声音,但却从根本上背离了朗诵的真实和本质。

背诵是一门综合艺术,简单易学,难掌握。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长期的实践论证,以上十项指标在五个方面为朗诵创作确立了科学规范:声音、气息、节奏、情感的基础与运用;制定背诵评估的专业标准;为学习背诵指明了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