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实

1,齐桓公五拜喽啰

有一次,齐桓公决定去拜访一位资历较浅的部长,但是他见了三次都没有见到他。周围的人都劝阻他:“我是国家卑微的臣子。作为君主,你亲自去过三次,都没见过。你不用去了。”

齐桓公不高兴地说,“这是什么!听说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如果不想升官发财,是不会轻易委屈自己去拜见大国君主的;大国君主如果不喜仁义,是不会轻易委屈自己去拜访一个普通的秀才的。就算老先生不想富也没关系,但是我不喜欢仁义就不行了。”

结果,齐桓公拜访了我五次,终于见到了我。正是因为齐桓公对人才的渴求和贤能下士的精神,他才得以既往不咎,果断任命管仲为对口,最终成为天下霸主。

2.郭嘉,三国时期很有名的。郭嘉虽然年轻,但很有才华,深得曹操赏识。如果郭嘉没有早逝,或许他在曹操这里的地位会更不一般。

郭嘉最大的问题就是有点太放荡,不太在意细节。这让一些比较在意礼仪的人看不下去。如果没事,他们会找曹操谈这件事。

曹操一边说要好好管教郭嘉,一边继续纵容郭嘉。曹操小心翼翼地护着郭嘉,生怕他受一点委屈。诚然,有些大臣总是议论郭嘉,曹操也会用一点善意让大臣们释怀。

3.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也是人才饥渴。元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梧州。儒生徐苑来见他,并向他建议:“除非你赢得英雄,否则很难成功。”朱元璋非常激动地说:“(我)想到英雄就像饥渴一样。”

朱元璋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只要听说有圣贤,哪怕是穷乡僻壤,他都会想尽办法请到他身边。元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的军队到达徽州。他听说隐居在家乡的老儒朱升很有名,就穿上普通人的衣服,从连陵来到石门山,去他家拜访,询问平定天下的计划。

朱升很感动,向朱元璋提出了三条良策:“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九个字,从宏观上决定了朱元璋争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

4.秦孝公用的是商鞅。

秦孝公重用魏阳(即商鞅)进行变法,奖励农战,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设立县级行政,开辟新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

对外,秦国与楚国、朝鲜缔约,联合齐国、赵攻打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疆域扩展到洛水以东。此后国力越来越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齐桓公用管仲。

齐桓公以管仲为丞相,进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大。公元681年,在北兴会见宋、陈、蔡、朱四国诸侯,以平定宋乱。

宋朝违背盟约后,率几个诸侯以周天子的名义伐宋,迫使宋朝媾和,这是第一次“九王合璧”。

679年前,诸侯国与齐桓公在居安结盟,齐桓公成为诸侯国在世界上的霸主。此外,还灭过谭、隋、蜀等小国。

当时中原的华夏诸侯遭受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抗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攻山戎,南伐楚,成为中原第一霸主,受到周天子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