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真理观

每当我自己或者听别人讲一堂公开课的时候,我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公开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学到了一些肤浅的经验。我认为一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有“新”、“趣”、“活”、“实”、“美”的特征,即:

新:新思想、新观点、新手段。

兴趣:激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

活:灵活的教学方法,灵活的使用教材和学生的学习。

现实: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

美:语言之美、教学风格之美、板书之美。

首先,新的

新——就是不要步别人的后尘,不要因循守旧,不要照搬别人的教案,尽量在课堂上有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很多方面,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关于学生的想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个基本思路中指出,数学课程要突出义务教育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

(1)每个学生都能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能够学习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照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而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同一水平上发展,学习完全相同的数学知识,达到相同的数学水平。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教学需要按照一定的节奏完成,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以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的内容。可以让一部分学生以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去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些方法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是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但不应该把某一种方法作为必要的方法强加给学生。

─教师对新课程的看法

首先,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以前,老师在课堂上扮演主角,带领学生如何学习;学生的课堂活动几乎都是由老师主导和指导的。如今,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改变这种观念,做学生学习的真正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为前提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被“满堂灌”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其控制。

第二,老师也是学习者,不是全知的。所谓教,就是教与学的统一。以前我们往往理解为老师教,学生学,现在应该放宽这个概念。这里的学习不仅指学生的学习,也指教师自身。老师应该边教边学,而不是不断重复过时的信息;教师的工作应该与时俱进。知识的更新要求我们的教师做时代的“学生”,做学习者。以新课改中的英语为例。新教材里出现了很多新单词,我们的一些老师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很多新单词甚至在牛津词典里都找不到。这些新事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掌握的旧知识,还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吸收新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

第三,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组织者。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没有职位高低之分。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和组织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居高临下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应该受个人的摆布,而应该是拥有自主权和自决权的参与者。

第四,教师是活动过程中的合作者,而不是独立者。在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讨论学习过程,分享教学成果。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孤立自己。教师不仅要扮演指挥者和组织者,还要扮演他们的伙伴。

5.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师从被动地接受规定的教学大纲和一定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主动地创造自己的课堂教学材料和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满足于他人的理论成果和现成的教学模式,还要成为他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要积极研究一套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教学方法,做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者和探索者。

——新课程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是一种知识型教学,知识第一,以知识的价值为标准,附加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价值观。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丧失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新课程将发展的内涵定义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三维目标)。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1]需要指出的是,人应该永远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人的认知、人的情感、人的意志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必须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二,交流互动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本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沟通、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和互动,就没有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达而没有实质性交流的“教学”都是假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根本原因。它不仅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也超越了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在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师生通过这种交流互动、交流、影响、互补,从而达到* * *求知,* * *享受,* * *进步。这才是教与学的真谛。交往表明,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严格意义上的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它们将彼此形成真正的“学合一”。对于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参与和共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也是一种渗透在师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于学生来说,交往意味着心灵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展示,创造力的解放。对于老师来说,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共同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意义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一个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流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教师从教学的主角转变为“平等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现代促进者。可以说,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创建互动互利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教学理念

打开对应关闭,生成对应预置。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一种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操作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所以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枯燥、程式化,缺乏活力和乐趣,缺乏挑战智慧和激发好奇心,使师生的活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能让教学充满活力。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生成,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真正的认知收获,也要对生活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课堂教学要关注正在成长、正在成长的人的一生。不向智慧挑战的课堂教学不是生成性的;没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也是没有成效的。从人生的高度来看,每一堂课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合成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生成往往表现为“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无忧无虑的心”、“赢得了我的心”;它的特点是“怦然心动”、“胡思乱想”、“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 * *声和思维的* * *振;其特点是内心清明,视野明亮。

从生成的内容看,课堂生成既有显性生成,也有隐性生成。显性生成是直接的、表层的,隐性生成是间接的、深层的。从世代的本义看,世代主要指隐性世代,最具发展功能。从生成主体来看,课堂生成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即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也要帮助教师。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欣赏的创造性劳动,这是教与学的真实写照,也是师生快乐的共同源泉。